HituxSearch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边缘人”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边缘人”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12 20:05:02      点击:

王俊峰 龚玉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边缘人”问题。“边缘人”问题实质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效果的综合反映,其形成具有错综复杂的深层原因。要从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加强教师队伍教育管理、分类转化等方面应对“边缘人”问题,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034-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边缘人”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受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委托,我们就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等问题开展了调研,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6所高校,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9份。这里所说的“边缘人”,是指这样一类大学生: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态度上抱着无所谓甚至逆反的心理;在行为上,不愿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即使参与也是处于“人在心不在”的游离状态,甚至对教育内容不赞同、不接受。

在调查的489名大学生中,205人自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边缘人”,占比达到42%。其中,145人认为自己在“理论学习,如思想政治课”中处于“边缘人”状态,比例达到71%;86人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如参观活动、志愿服务”中处于“边缘人”状态,比例达到42%;86人认为自己在“学生管理服务,如班会、学生会”中处于“边缘人”状态,比例达到42%。按年级统计显示,在111名大一学生中,50人自认为是“边缘人”,占比达45%;在232名大二学生中,91人自认为是“边缘人”,占40%;在72名大三学生中,33人自认为是“边缘人”,比例为45%;在74名大四学生中,31人自认为是“边缘人”,占比为42%。按性别统计发现,在159名男生中,74人自认为是“边缘人”,占比为47%;在330名女生中,131人自认为是“边缘人”,占比为40%。按专业类别统计,在179名理工科类学生中,自认为“边缘人”的学生有94人,占比达53%;在310名文史类学生中,自认为是“边缘人”的学生人数为111,占比为35%。

不论从总体上看,还是从分类调查数据看,大约四成的大学生自我认定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边缘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边缘人”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虚无”、过程上“空转”、实效性“低下”的状态,必须高度重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二、“边缘人”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舆情的负面冲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社会利益交织,社会矛盾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贫富悬殊、贪污腐败、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有些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为了争夺大众眼球和追求经济利益,不顾职业道德底线和新闻舆论规矩,故意利用这些问题,炒作放大社会阴暗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形象感知,也影响到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知。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问题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歪曲地发布到网络上,将大学生引入认识误区,扭曲了党和政府在大学生心中的形象,使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迷失、价值取向扭曲,对主流价值产生抵触心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人”。

(二)甘于平庸的价值取向

当前,在大学生中这样一些说法很时髦:“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成长不如发财”、“少说主义、多讲实惠”。这些说法表现在行动上,就是部分大学生推崇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相互攀比,超前消费,他们“讲吃穿、不讲学习,讲享受、不讲奉献,讲品牌、不讲实用,讲感觉、不讲承受能力”。此外,他们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漠视集体主义,追求绝对自由,反对任何约束,注重个人当前利益,忽视社会责任担当。他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并不高,自然成为“边缘人”。

(三)性格、生活、学习的特殊压力

有些学生天生性格内向孤僻,喜欢独处,在集体中自愿“边缘”;有些性格外向,但在生活、学习中遭遇挫折、变故,未能很好调整应对,而变得比较自卑、悲观,失去自信而成为边缘人,比如父母离异、突然失去父母等家庭变故很容易对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他们的性格会变得孤僻寡言,长期以往,不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动选择成为“边缘人”,在其他方面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四)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短板

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过于概念化、理想化,与现实生活脱节,超出了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还会引起质疑和反感;教学方式和手段未能体现时代性,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匹配度不高,不能有效抓住学生的眼球和激发他们的兴趣。调查显示,在205位自认为是“边缘人”的学生中,71%认为“教育内容过于抽象,与自身实际联系不大”,61%认为“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传统,语言不贴近生活、不吸引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课之间存在明显脱节,个别领域和学科的专业教学存在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的现象,从而造成认知上的冲突;教材、课堂、教学法、实践等环节存在不匹配现象;从本科到硕士和博士各个阶段层次,教育内容衔接有待加强,不仅存在逻辑和内容深度层次不清的问题,还存在较明显的重复,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五)一些教师不够称职

有些教师对自己肩负的政治责任认识不足,立德树人的使命感不强,把自己的神圣职业只是作为糊口的手段,缺乏为国家培养栋梁的责任感、使命感,政治冷漠现象不在少数,只教书不育人,只注重专业教学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受到工作(如职称晋升、科研等)和生活(如住房、经济收入)的双重压力,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都趋于功利,在课堂上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感。

三、应对“边缘人”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重点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中,加大国情和形势政策在教育内容中的权重是重要任务之一。要把国情和形势政策讲深讲透讲彻底,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在社会转型变革过程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走到了哪里、面临什么问题和困难、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战略安排是什么,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进代表,真正理解和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进代表,真正理解和认同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和各项举措,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加强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要请领导干部、党务干部等参与。他们长期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和理论知识,又处在实际工作的第一线,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度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引领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重点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控

以《网络安全法》6月1日施行为契机,在高校重点加大对《网络安全法》的宣传教育,教育学生增强网络法律意识,对网络上错误言论不信不传;建立健全高校三级监控管理体系,包括事前建立多元预警机制,事中启动全方位的應急机制,事后构建综合性的反馈机制;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舆情收集研判,规范自媒体管理,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

(三)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

在改进以往教育管理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在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摆脱庸俗主义、“饭碗主义”的职业观,真正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崇高事业去用心追求、用心育人,立志成为有境界的教育家;二是加大对高校教师的实践锻炼,安排他们到党政机关、企业等实践一线挂职锻炼,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努力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易连云.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2]罗文涵.大学生管理的问题分析与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