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1年第44期·基于OBE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与创新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1年第44期·基于OBE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与创新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26 10:41:16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4期

陈丽红,王静

[关键词] 二维三实四结合;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课题项目] 2017年度云南农业大学优秀课程建设项目“水力学优秀课程建设”(2017YAUKC14E)

[作者简介] 陈丽红(1972—),女,云南祥云人,硕士,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水力学问题及节水灌溉研究;

王 静(1973—),女,云南曲靖人,硕士,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110-04    [收稿日期] 2021-07-21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要落实新时代对高等本科教育的新要求,必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新时代的高校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两性一度”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入推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深刻变革,积极探索适合学科及课程特点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推动高校课堂革命、实现人才质量“变轨超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不仅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更是推动高校教学发展和创新的驱动力。相比传统的线下教学,它可以有效地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灵活以及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与环境,实现高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教学和数字化学习优势相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最佳学习效果[2]。

本文将结合“水力学”课程探索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高校课程建设的要求,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两维三实四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忙起来,效果实起来。两维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虑显隐两个维度;四结合即教学上采用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三实即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

(一)显隐并驾齐驱,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回归教育本质,教育应贯穿明暗两条主线。明线是培养显性能力,教予知识和技能。暗线是培养隐性能力,育其态度和习惯,形成通用能力。目前高等教育的现实是侧重于显性能力的培养,然而在自动化的新时代,“知识”面临快速更迭“被忘掉”,如若高等教育仍然忽略隐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乏创新创造力、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等交际能力,将难以与时俱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难以胜任未来善变的工作[3]。

(二)构建“四结合”的教学模式

1.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近年来,借助信息技术,高校的智慧校园环境得以建设,智慧教学平台得以开发,智慧教学工具得以应用,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环境保障。

随着国内外各类慕课平台的推出,精品开放课程、慕课等在线课程逐步建设和上线,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普及化。线上优质课程资源为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但是目前开放、共享的线上学习资源数量有限,教师大多须在优选开放、共享的优质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自主开发适合培养对象的优质学习资源,优化整合适宜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的线上课程资源库。在构建线上教学资源库的同时,尚需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优组模式,如容易理解的知识,可以以课外线上学习为主,辅以线下课堂讨论答疑;知识难点则以线下课堂讲授为主,课外线上线下结合学习为辅。

2.构建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多元化学习模式。传统的学生学习以教师讲授、学生个体学习为主。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走神或由于基础偏弱没有理解某些知识点,课后又不能及时学习就会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及积极性,甚至部分学生因前面知识没有学懂就放弃后面知识的学习,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将学习行为从个体行为转向群体行为,充分利用微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平台,实现小组共同学习、小组共同进步,保证学习效果。通过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及组内组间的交流评价,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评价他人及沟通交流等能力,提升学生的隐性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混合式教学的组织保障,是提升学习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3.构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學习评价体系。传统的结果性评价以结果为导向,在实践中强化应试结果,而忽略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侧重显性能力的培养。这既不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改进,也不利于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现代教育倡导知情合一的全人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评价标准应是多元化的,既要对学生所获知识和技能等显性能力进行评价,又要对态度、习惯、方法和社交等隐性能力做出评估。教学评价形式也应是多元的,线上线下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知识和技能通过测验、考试等结果性评价方式进行客观评价;态度、习惯、方法和交际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小组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完成的。教学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除了教师,还应加入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以便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有清楚的认识并及时调整。

(三)构建增强“三实性”的教学模式

新时代的高校课程建设应让课程实起来。这里的“实”,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教学方法与手段具有实效性。只有“实”,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投入。

二、混合式教学实践与创新:以“水力学”课程为例

“水力学”是水利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以下以该课程为例,探讨“两维三实四结合”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开展。

(一)建设线上课程资源

为顺利开展线上学习,课程组积极建设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线上课程资源,包括微课、课件库、学习任务库、习题库及案例库等。首先,依据教学模块制作形成整门课程的微课视频群;制作各教学内容模块对应的PPT课件,整合形成课件库;对应每个教学内容模块,制作习题库;收集与水力学知识相关的工程案例,形成案例库;制定学习任务书,形成学习任务库。课程资源建设完毕,将其上传至学校智慧树教学平台,形成线上课程资源。在自建线上课程资源的同时,课程组通过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优选开放、共享的学习资源,如四川大学和河海大学录制的微课视频。

(二)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水力学”课程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它不仅重视实践性及实用性,而且非常重视课程思政,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知识与思想融为一体,建设深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四个”自信、责任担当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教学大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融入课程教学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培育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专业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爱校情怀来开展,采用课中、课后齐行动,讲、查、做、演、论五结合的方法。比如,介绍有压管流的明渠流部分,就可以结合现在云南正在实施的滇中引水工程,让学生课前了解滇中引水工程的概况及意义,并重点了解工程在学生所在家乡的情况,了解工程建设包含的“水力学”相关知识。课堂上通过学生讲、教师评等方式,让学生增强专业自信心。再如介绍泄水建筑物下游的水流衔接与消能时,可通过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制作PPT、课堂上演讲的形式,学习三峡工程、向家坝等工程的消能方式,通过这些知识引申到创新精神及我国目前的高坝工程建设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设计“三阶段八环节”混合式教学过程,确保教学实效

基于线上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把原来在课堂上讲授的一大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学生可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及组内讨论学习完成。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组间讨论、利用雨课堂平台推送检测题等形式,检查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然后再讲解学生课前汇总的学习难点及重点。课后,当学生做作业碰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再一次观看视频解决问题。自拍的微课视频和线上优质教学资源的引入,可为课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奠定较好的基础。因为有线上教学资源,学生可不受空间,时间影响进行自主、灵活的学习,对于课堂上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课后利用线上资源反复学习,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此外,在“水力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个教学班按4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成员都包含成绩较好的、中等的和偏差的学生,设有一名组长,负责召集小组成员讨论完成课后、课堂上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讨论题。通过分组讨论等小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施分组讨论学习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兴趣,特别是提高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

为提升学生课后作业的实效性,可采取“三步曲批改作业法”,即每周安排一天批改学生作业,一般安排在周日晚上。每周日之前,教师抽时间面对面批改课代表及组长的作业,之后每周日晚上,每个小组长负责批改组员的作业,组员进行作业改错,改错后的作业须通过雨课堂平台上传给教师检查。学生批改作业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实时提问、抽查。通过“三步曲批改作业法”,学生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此外,通过组内帮扶,学习困难生可及时解决做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學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大大增强学生作业的实效性。学生课外作业分数由课代表和小组长评定,确保评定成绩的公平、公正。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水力学”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课程考核最终成绩中,平时成绩占4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预习、课堂、课外作业、单元测试、小组讨论等。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结果性评价部分。期中主要考水力学基本原理部分,采用闭卷考;期末主要考基本原理的应用部分,由于考核内容涉及经验公式及图表多,所以采用开卷考。期中和期末考试内容没有重复。平时成绩为过程性评价,组成部分中的预习、课堂检测、单元测试主要利用雨课堂教学平台完成;课后作业及小组讨论成绩主要依托学习小组组长及课代表完成,以学生自评和互评为主,教师评定为辅。小组合作学习成绩包括学生的态度、习惯、方法和交际能力。

采用过程性考核,改变了以前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习惯于把所有问题留到期末解决的状况,使学生重视对每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及时内化学习内容,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混合式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基于自制微课视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笔者选择2020年秋季学期开设“水力学”课程的2019级水利工程专业班和2019年秋季学期开设“水力学”课程的2018级水利工程专业班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基于自制微课视频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2019级,相比未采用自制微课视频的2018级,平均分提高了2.94分,不及格率降低11.38%。实施基于自制微课视频的混合式教学优势明显,学生学习效果有明显提升。

此外,通过对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95% 以上的学生认为采用“四结合”混合式教学方式的课堂参与度和投入度有极大提高;教学内容接近实践,对课程更感兴趣;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成就感;团队合作能力明显提升;自学能力有所提高;沟通表达和展示评价能力得到提升,综合满意度评分为93分。总体而言,混合式教學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收获,得到了学生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