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方法探索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方法探索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12 20:04:42      点击:

李新华 韩奕 陈莉莉 郝凌云

摘要:大学生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利用在校期间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和技能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中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是从事特定职业的专业技术技能。大学生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高校建设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构建技术技能积累的有效途径,搭建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桥梁与平台,实现课程建设与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协同,达到内容相互关联的衔接规范性、有效积累的长效稳定性。

关键词:职业能力;提升;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144-03

一、引言

全球正经历深刻变革的“互联网+”时代,发达国家实施了战略性应对计划,如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与工业互联网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等。中国政府2015年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等网络强国战略计划。站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点上,一方面,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亟待提升;另一方面,作为创新创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其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课程建设也需要转型与再造。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和技能,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中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是加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是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有效方法。

1.职业能力提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需要伴随新技术发展而同步提升。每个国家的技能积累与其经济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便是同为市场经济的不同发达国家,各自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多种模式。中国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但需要科学和知识,更需要技术和技能。但目前高技能人才成长仍缺乏高校教育制度和专业内涵的支撑。2014年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突出强调了作为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的高校。为了社会发展与产业需求,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区域与行业,在强化专业设置的职业适切性、规格多样性、课程开放性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通过应用型专业建设和技术技能型的培养方案,更加注重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重点打造了课程内容的行业特性和学生能力的应用性特色。这种专业建设与产业技术的协同发展,对保持行业技术技能持续有效地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2.职业能力提升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学家史蒂文斯指出,经济转型后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制度变迁,推动着技能积累模式的演变。以往从个人由于缺乏资金或对于特定技能普适性的担心不愿参与企业技能培训,逐步转变为由市场主导的行业建立标准型技能积累模式,以及由高校介入的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技术技能一方面需要行业企业的即时应用与推广,并将其落实在产品质量上;另一方面,需要专业学科的整理与传承,最终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能力上。由于行业企业与高校专业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与目标任务,近十年来校企联合虽在科技研发及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进展,但在技术技能的整理、传承、提升、应用等方面,产教融合成效及可持续性并不明显。对于发展中的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围绕行业技术技能的现状与前瞻发展,若致力于探索专业与行业协同发展路径,构建普适、开放的MOOC群,强化课程在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中的推动作用,并从模型构建及分析角度打造支撑行业技术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给出课程在行业映射效果的科学评价,是应用型高校专业与高新产业企业的现实要求和可持续发展保障。

三、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需要高校建设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构建技术技能积累的有效途径,搭建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桥梁与平台。

1.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是提升职业能力的根本。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各专业的课程与行业的契合度是提升职业能力的根本。时值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混搭、在跨界与互动中转型升级发展的时代,一方面,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大现代高层次应用型或现代高端职业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及内容与行业技术技能现状脱节,专业发展对行业技能积累的长效性严重缺失。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行业技能人才需求,高校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依托智慧课堂、翻转课堂、云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规模化构建灵活多样的特色课程及学分体系。联合行业内重点企业群,由“学校+企业”、“教师+技师”协同打造MOOC课、微课、公开课等精品课程,将校园与行业、线下与线上融为一体,探索高校课程教育与行业技术技能训练的深度嵌入及互动共享,对行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将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

2.构建技术技能积累途径是提升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核心是从事特定职业的专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长效性。影响专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長效性要素包括教师要素、学生要素和课程要素。教师和学生始终是核心。在充分了解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设置课程模块,正确选择课程展形现式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优势,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核心目标包括整体性、个体性、针对性和延续性。借助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基于行业整体技术技能水平,符合学生技能发展的个体差异,针对创新时代企业转型发展需求,构建可持续优化的课程设置和建设实施体系。

3.产教融合的工程技术中心是提升职业能力的桥梁与平台。高校工程技术中心是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教育中心及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工具。工程技术中心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技术转移和扩散,提供成熟的先进技术、工艺及其技术产品和装备。新材料及视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开发了视光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急需的关键共性技术。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工程技术中心的核心。提供工程技术验证和咨询服务,为行业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的高层次人才。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立体、完备的网络环境,开发工程技术中心的开放共享、智能化运行及资源积累平台,将可以使得工程技术中心在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同时,成为相关行业及高校联盟的工程技术积累和人才集聚中心,更广范围、更快速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学科专业发展服务。

四、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方法

以行业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切入点,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以行业技术技能和大学课程支撑体系缺失及其建设构造研究的逻辑框架,借助外部性理论、无缝隙组织等基础理论,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机制与方法研究,实现专业课MOOC建设与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协同,达到内容相互关联的衔接规范性、有效积累的长效稳定性。

1.确定影响技术技能积累长效性的基本要素。基于评价模式的视角,以行业的技术技能整理传承发展为导向,从专业课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实施过程的合理性、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效果的长效性四个维度探究专业课MOOC建设协同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长效性。核心目标包括整体性、个体性、针对性和延续性。借助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基于行业整体技术技能水平,符合学生技能发展的个体差异,针对创新时代企业转型发展需求,构建可持续优化的课程设置和建设实施体系。影响专业课程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长效性要素包括教师要素、学生要素和课程要素。教师和学生始终是核心。在充分了解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设置课程模块,正确选择课程展现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优势,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合作企业及依托行业了解当前的技术技能现状及未来发展导向;通过学生了解其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受益情况及对行业技术技能的认知;通过国内外高校与技术技能相关的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和课程呈现形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课MOOC建设协同行业技术技能积累的高效机制的路径;通过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逐步找寻适应行业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找到促进专业课程群与行业技能积累协同的高效机制的有效规律。

2.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技术技能积累高效性的实际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改革。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合理而又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贯彻“凡系统必有结构,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系统科学思想,根据系统内部组成要素互为因果关系的反馈特点,从系统内部结构来寻找问题发生根源的系统动力学思想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以课程要素、教师要素、学生要素建立与时间发展相关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课程展现形式、实验条件、支撑平台、企业参与评价体系分析课程系统模型特征。从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学生的期望目标、环境因素、知识储备和主动意识进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模拟。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因果关系流程如图1所示。

五、结束语

新兴应用型大学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围绕服务面向的区域性与行业性、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专业设置的适切性和开放灵活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教育必然性、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实践创新了新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一体化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形成“双师型”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型专业性教育”为逻辑起点,通过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模块化课程与特长性课程相结合,实践教学形式、平台、课程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相结合等,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郝珺.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7,(12).

[2]国海,钟德仁,王培章.“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7,(2):44-53.

[3]陈晓红,高凡,何雪梅.融合“MOOC”课程和“翻转课堂”理念优势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6,(6).

[4]丁荣晖.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2016,(12)

[5]郭凤鸣,鲁波涌.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6]范红丽.基于CDIO模式的工程中心建设与教学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6,(2)

[7]夏小维,柏小凤,马冷冷.构建“多元制产教融合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6).

[8]陈红丽,高建辉,刘涌涛,等.依托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2012,(11).

[9]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J].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2.

[10]刘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指导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1).

[11]史容,郑锐洪,谢觉萍;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

[12]张璐,于洋,朱海涛.理工科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发展的对策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6,(6).

[13]張浪,曾特娟,夏苗,朱万秀.基于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1).

[14]刘晓红,冯国丽.大学生职业能力特点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15]曹军芬,吴国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