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时代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新理念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时代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新理念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5-10 13:59:47      点击:

于平 孙妍红

[摘 要]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逐渐凸显,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大都将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放在一起讨论,而事实上,相对于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层面上有很大区别。辨析了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在实验室安全层面上的差异,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实验室安全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新的差异化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差异治理;新思路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脱氧核酶设计构建非创伤性葡萄糖传感器”(JJKH20170817KJ)

[作者简介] 于 平(1979—),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大学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实验室安全研究;孙妍红(196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高级工程师,吉林大学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实验室安全、酶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X921;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8-0006-04   [收稿日期] 2020-09-14

一、引言

高校科研实验室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加、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实验室的数量与种类逐渐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实验室运行过程中的安全与环境问题。2015年12月18日上午10时10分左右,清华大学化学系的一间实验室发生爆炸火灾事故,一名正在做实验的博士后当场死亡。事故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氢气有泄漏,高温实验引发氢气爆炸。2016年1月10日中午,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大厦一间实验室内起火。幸运的是现场无人员伤亡。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燃烧,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9年1月3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召开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中强调,各高校要加强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深化学校、二级院系、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对实验室安全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管控;强化对实验室危险物品采购、运输、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全面排查各环节风险隐患;狠抓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安全知识水平。2019年5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要强化法人主体责任,建立分级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危险源周期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安全应急制度,持续开展安全教育并加强知识能力培训,保障机构人员经费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纳入工作考核内容并建立问责追责机制,切实增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校园安全稳定和师生生命安全。在实验室安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相比于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此,从实验室安全工作角度出发,我们在制定标准和有关管理体系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二者间的差异,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二、教学实验与科研实验的差异

(一)实验内容不同

教学实验室承担的是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任务,同时包括了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所以一般会选择有代表性的,相对简单、容易操作且危险性较小的实验,选用的试剂种类和数量也相对固定。由此,在开展实验室安全工作时,可以根据其实验任务制定相应的实验室使用规范和管理流程。而科研实验室是为了培养高端学术人才和产出科研成果,实验的所有设计是依据导师的研究方向确定,同一实验室内两个不同学生所做的实验会存在很大差异,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内所做实验也有所不同;因此,使用的化学试剂种类和数量也不固定且变化快,其中还可能包括毒性较大、危险性较高、易燃易爆等化学危险品。像上面说到的,由于实验的单一性和简单性,教学实验室的试剂和危化品采购都能做到专人专管,统一购买和存储,有统一预算。而科研实验室在实验耗材试剂方面随机性太强,是教师使用个人科研经费进行采购。学校及主管单位对其实际行为的掌握与干预能力也十分有限,这就给我们制定实验标准和操作规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运行模式不同

教学实验室有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日常运行,教学实验是按照课表上课,每次上课时至少2名教师在现场指导实验,实验结束后有专门人员清理实验设备。一般来说,科研实验室为PI负责制,一两名导师带领一组学生进行科研工作,没有专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导师在开展实验的同时要上课、写论文、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会议,不能保证所有实验均有导师在场指导。科研实验室的实验安排是根据整体的科研进度制定的,不但没有双休日,很多时候还要在晚上进行,更不要说按照课表开展实验。实验的教学往往是导师教博士,博士带硕士,师哥师姐带师弟师妹。开展实验过程中,从实验准备到操作、收尾、垃圾清理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其间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可想而知。如何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制定新运行模式,帮助科研实验室在补充安全漏洞、降低实验风险的同时,可以不影响甚至能够促进实验进度,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三)管理主体不同

教学实验室参与实验的是大一到大三的本科生,按照课表安排上课。每一次实验过程和结果均对其成绩有所影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有所约束,加上每次实验均有教师在旁指导,基本能够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实验流程操作,从而符合安全标准。科研实验室主体是博士、硕士和高年级的本科生,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有关的认知程度完全来源于导师和高年级的师兄师姐。由于科研实验室实验内容复杂多样、实验量较大,再加上实验室安全是近些年才被重视起来,这就使很多实验室指导教师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到位,进一步导致學生对实验室安全工作不重视,对每次检查敷衍了事,未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在高频多次的实验中往往对实验室安全细节处理不足、重视不够,而这些恰恰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

(四)评价体系不同

教学实验室侧重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条件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其中环境、硬件设备、实验设计以及实验流程监控管理等,均是与实验室安全息息相关的因素,客观上使得教学实验室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纳入其评价体系中;主观上,由于管理体系和实验对象的原因,使教学实验室更加重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因素。科研实验室评价体系侧重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文章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硬件环境及实验设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往往只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实验设计更多的是评估其学术价值而非安全规范,安全层面上的实验流程和规范操作更是鲜有涉及。再加上管理体系是“导师家长制”管理,使得实验室安全工作在科研实验室中往往流于表面,无法真正落地。

(五)实验环境不同

由于实验内容和功能需求的差异,高校教学实验室一般依托公共教学平台,需要同时满足一个班的学生同时上课,且一般一个公共实验室能够同时满足多个学生同时操作同一个实验。从实验环境上来讲,一般至少100平方米以上的房间才符合要求,并且实验室功能单一,学生下课即离开,实验室关闭。相对来说,科研实验室从功能上仅满足课题组几个人开展实验即可,几个平方米的房间就可以开展科研实验。根据不同的科研方向和不同时期的导师研究需求,实验内容会不断更换,同时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和耗材也会不同,这些大都同时存放在实验室内,造成了随着时间的增长实验室使用空间会逐渐减小,堆满闲置设备和其他杂物,从而带来安全隐患。最主要的,由于学校、学院等公共学习条件不足,基本上很少有专门为研究生准备的自习室或者机房,所以研究生大量的时间都会在实验室内度过,他们一般会一边做实验,一边写论文,一边查资料,长时间待在实验室中,越是努力刻苦的学生在实验室中的时间就越长。正因如此,才渐渐形成了麻痹大意的意识,忽略了实验室中的危险因素,甚至在实验室里喝水吃饭。长此以往,不仅仅会危害学生的健康,还埋下了安全隐患,例如堵塞安全通道、有毒有害物质的误食等。

三、针对性解决对策

(一)细化实验流程,规范危化品管理

针对科研实验复杂多样的特性,进一步细化实验分类,从科研平台到课题组再到各个房间,最后精准到某一项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和使用仪器试剂不同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实验操作规范,对有危险性的实验同时制定相应的实验事故应急预案,使操作者在实验过程中有所依据。科研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纷繁复杂、种类多样,使用上也没有规律可循。同时由于专业存储容器种类功能众多且价格不菲,课题组负责老师往往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独自购买,这就需要学校、科研平台、教师多方联合解决资金问题。针对易燃易爆危化品和易制毒、易制爆危化品的采购存储与运输,国家已经有了有关标准和要求,这方面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及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标准和流程,规范和整合危化品采购和运输。

(二)调动主观能动性,多维度资源匹配

针对科研实验室这种“作坊”式的运行模式,首先要调动相关人员的动能性,通过激励、教育等方法让实验第一线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室安全工作中来,在参与的同时带动实验安全质量的提升。学校和科研平台需要从人员、资金、软硬件设备上分配更多资源到科研实验室。在实验室统一建设中,学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尽早进行规划和论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招标计划,科学合理的对人员、资金、设备、房屋和土地等资源进行分配与使用。在建设阶段就充分考虑到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以及易制毒和易爆等高危药品及管制药品的买卖、运输和存放问题。加强多功能信息平台建设,通过网络功能带入,实现危险化学品管理的规范化、平台化、信息化、流程化、规模化和常态化。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人才和实验技术辅助人员的培养,加大投入力度,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源倾斜,充分调动实验室安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升科研教学水平的同时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实验区和生活区的设置,通过科学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统筹设计,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实验室和休息环境,从源头杜绝生活区和实验区混用所产生的安全风险。

(三)加强安全意识教育,从根本上杜绝隐患

实验室安全事故有70%以上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很多事故的原因并不是由于硬件设施的问题,更多的是操作人员的疏忽所致,违反操作流程或者没有采用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所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增强防范能力、了解防范手段措施以及处理突发危机状况的能力尤为重要。可是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实验和科研水平培养,往往忽略了从安全层面去考虑实验流程和实验规范,缺乏实验安全和环保意识的灌输,学生自身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缺乏科学的认知,在开展实验的初期就没有养成一个安全有效的实验习惯,为日后的实验留下了安全隐患。除了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以外,学院和科研平台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内容可以包括:新生的准入教育;特殊实验和特种设备的针对性培训;应急事故的处理培训;大规模的疏散演练;危化品的存儲与使用等。有条件的学院应开设相应的实验安全课程,同时通过会议、安全手册、安全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安全普及教育,从多个层面进行宣传教育。

(四)加强监督管理,逐渐将安全纳入评估体系

科研实验室的实验复杂多样、次数频繁,导致仅靠内部动力很难有效坚持规范操作和管理。这就需要高校主管部门联动相关处室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从外部给予一定压力,以达到“以查促建”的效果。同时,高校可以考虑将实验室安全纳入教学和科研的评价体系中,在各项评奖评优中将实验室安全因素考虑进去。中层有关部门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检查监督体系,往上联动学校管理部门,往下带动具体实验室,起到纽带衔接作用。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文件和要求,各高校也都逐渐加大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力度。相比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的情况纷繁复杂。通过对比将科研实验室安全工作与教学实验室区别出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目前科研实验室在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通过细化实验流程、加强资源匹配、强化安全教育、督促监督管理等手段和方法,不断实践创新,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安全的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冯建跃,张新祥.开展实验室安全督查提升高校安全管理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9):1-4.

[2]张文卿,佟琦.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界定与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0):310-314.

[3]李广燕.高校化學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78-282.

[4]王贺,赵林萍,王芳,等.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实验室科学,2015,18(2):179-181.

[5]何炎明,戚康标,王宏斌,等.实验室全开放模式下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213-216.

[6]林卫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对策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14(4):156-158.

[7]赵旎.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8):242-244,257.

[8]李恩敬.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2011,28(2):198-200,210.

[9]李五一,腾向荣,冯建跃.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建设教学科研保障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3.

[10]何茂刚.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的问题及解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62-165.

[11]邵凯隽,孟军,王世泽,等.实验室安全管理常效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235-240.

[12]束羽,丁寅,徐铮.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215-217,223.

[13]王杰,刘晓鸿.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与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247-252.

[14]赵文武,李桂桃.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3):27-29.

[15]张世铭,刘淑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6(5)10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