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4-2 21:09:17      点击: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是陶行知眼中的一流教育家所应具备的素质――敢于创造。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弊端重重,陶行知摆脱了旧中国教育的枷锁,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在他看来,师生要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个人,不仅教师要具备创造能力和意识,更要通过“六大解放”来释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的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价值。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来源

  (1)杜威的教育理念对陶行知的影响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他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老师杜威的启发而成。杜威作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并就“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杜威的理念中,“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在深刻理解杜威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陶行知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当时的教育状况有创造性的总结出自己的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构思对当时“师为生纲”的传统教育理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引起了大批知识分子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雏形。

  (2)对旧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的批判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旧中国既存的封建教育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批判和革新,即所谓的破旧与立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初步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中国教育学界几乎无大家可言,相比而言,西方国家的教育学研究在20世纪初期已经具有国际影响力了。国难当头的旧中国,需要用教育来唤醒无知和愚昧的民众,也需要用教育来培养大批栋梁之才,因此无论在教育内容或是形式上,都要做出变革性的调整和创新。陶行知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加上他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深恶痛绝,在系统的剖析和批判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教育理论,并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分支上形成了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认为,旧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不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这种所谓的人才在他看来几乎与“死人”无异,他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客观的批判,主要变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旧教育在教学深度上只停留在机械的教学层面,根本不存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与形式。他对当时的“会考”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学生只会学习如何去应考,教师只会教考试会考到的知识,“会考”的选拨机制也毫无科学性可言。“毕业考过了接着就是会考,会考过了接着就是升学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性命赶跑了”。二是传统的旧教育在教学广泛度即教学内容上课程设置极其片面,只有书本教育,无系统的德育、体育,只有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大都是“井底之蛙”、“软手软脚”、“笨头笨脑”,无法对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财富。在批判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倡关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真正的“活人”;并提出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他认为,教育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不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生,在破旧与立新的过程中,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慢慢丰富起来。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诠释了素质教育的要旨,对当下素质教育要求下教育体制的推进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推进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正在被逐步践行。这种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在一定程度上,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先驱体现。六大解放、真善美的活人等理念均提倡解放学生的创造天性、全面拓展学生的素质,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旨。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提高了我们对创造教育理论的认识水平,同时对于当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问题也提供了理论指导,如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启发自动的教学方法,就对中学教学课堂的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是在他本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运作的,而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的教育思想也在渐渐成熟和丰富。办学实践和教育思想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模式至今并不多见,办学的实践也证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可行的。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借鉴陶行知所提倡的方式。

  (二)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有助于新课改背景下师生新型二元关系的构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经典名句是古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定位,在感叹教师职业魅力之余,恐怕古人联想更多的是教师的威严。在鲁迅的散文中,但凡提及到教师,便是对教师的敬仰、畏惧,这也是传统师生关系的一个缩影,教师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学生则是不容反对的求知者。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陶行知眼中是严重畸形的,完全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他倡导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体现教师价值、学生创造力为要义。他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的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而这一论述也深刻揭示了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师生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践行者,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提到重要位置,要陪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必须认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让教师学生合作创造出彼此崇拜之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