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3期·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报酬管理”的育人过程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期·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报酬管理”的育人过程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2-5-20 16:22:02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期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育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洛阳理工学院校级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2020年度洛阳理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2020JYZD-12)

[作者简介] 勾晓瑞(197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管理学硕士,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3-0165-04 [收稿日期] 2021-09-18

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的结果,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命运问题[1],要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精神层面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助人完善的工作,弘扬“功成不在我,功成必有我”的大爱精神。“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报酬管理”部分介绍薪酬及福利相关理论、系统设计等,它与金钱直接关联,是进行财富金钱观教育最好的切入点,是思政育人的重点环节。笔者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报酬管理”内容为例,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从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要素[2]出发,介绍该部分教学内容、实施及考核的思政融合过程,以抛砖引玉。

一、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纲要》明确了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人力资源管理者是将外部人员塑造成组织人的“匠人”,持续帮助他人发挥潜能,直接参与组织价值观建设,是企业战略实现的保障者,是组织实现育人功能的设计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传授知识和理论思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的发展的理解、对人的价值及社会贡献的理解,从思想高度为国家塑造未来从业者。

“报酬管理”包括薪酬和福利两大方面的内容。《纲要》提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1]。基于人的价值观培养和教育,教学重点关注如何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社会价值的理解和认知,强调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助人完善功能。通过各种资料和形式,使学生通过学习更加坚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观和职业道德。

管理学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课程思政不但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思政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才能逐步推动形成学术话语体系,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1]。笔者结合课程内容,从学术理论、国家战略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教学材料组织来构建思政内容,包括概念内涵的拓展、我国最低工资水平及国家薪酬政策、有关福利的法律法规等。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学术研究成果,让我国学术研究成果进入课堂;通过各种法规政策和行业发展报告的引入,让学生知法懂法,更多地了解社会现实和发展动态。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一)立足于中国历史学习实践经验

“报酬管理”包括基本概念、职位薪酬和绩效薪酬及福利等内容。目前的教材主要是借用西方现代实践及理论研究成果,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相关内容极少涉及。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于如何进行财富创造和价值分配,有着丰富的经验。将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带入课堂,供学生学习讨论,让中国自己的学术成果在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话语体系的形成。

1.相关概念的中国解释。基于中国实践经验总结及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提炼富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笔者通过检索与“薪水”有关的文献,选取部分内容,作为补充知识供学生学习了解。比如“薪水”在中国的解释,通过让学生查阅关于“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3]、“束脩”[4]、“禄”等词,让学生对我国关于薪酬的来源及思想有了解、有认同,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管理实践中是如何进行价值分配的,引导学生通过中国古代价值分配思想来了解中华文明中的价值理念。

2.我国古代的俸禄对当今职位薪酬的启示。我国的俸禄制始于西周时期,至清朝已有文武官俸禄制度,雍正年间的养廉银制度也是历史上的创新之举[5]。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职位薪酬体系有所了解,并对当今的职位薪酬体系设计能够有所启示。由此深化学生向历史借鉴经验,立足中国寻找管理问题解决之道的观念。

3.我国股份制发展的价值及意义。我国明代晋商的伙计制、东伙合作制经过发展成为19世纪20年代初两权分离的股份制[6]。为使学生了解这一事实,并思考我国晋商股份制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及启示,笔者选择部分论文作为学习阅读材料,以加深学生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实践价值的认识,改变只“向国外学习管理”的思维。

(二)了解国情事情夯实家国情怀

1.中西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使社會保险制度引起民众极大关注,中西方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也体现了不同制度的优越性。有学者指出,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方式是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的集中反映,构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契合的财富发展和分配体系是中国共同富裕战略的根本[7]。对于中西方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脉络的简单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制度措施的产生背景和运行规律,有利于提高对国家的认同感。

2.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通过对“最低工资”在《劳动法》中的解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法律和国家及地方政策,树立法治观念。及时向学生传达最新的国家政策,如《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守法、积极普法、合规管理。

3.关注社会把握趋势。涉及“薪酬调查”内容的时候,笔者力求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通过在线课程讨论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选择首先考虑的是薪酬问题。但是到底目前薪酬状况是什么样的,各地区各行业呈现什么状态,学生并不了解,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就业选择。课程通过实施薪酬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包括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及市场薪酬情况。通过我国历年最低工资标准和市场情况数据,让学生了解工资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明确价值分配的依据,正视分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使学生通过数据来合理设定自己的薪酬心理预期。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过程

“报酬管理”部分的教学内容通过4个学时完成,根据课程计划,通过线上课程完成基础概念的自学自测、通过线下课程完成深度讨论和答疑。为保证课程思政内容有效融入,相关内容将通过课堂导入、课下阅读和上课讨论的形式,不断加强和内化。

(一)课堂导入

专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但课程思政内容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在专业内容上。为使课程思政如影随形般地伴随专业知识一同进入学生头脑,笔者力求自然,如第一次课的学习导入部分,PPT上显示“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作为引导语引出“报酬管理”内容,同时再次传达课程尊崇的价值观。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有关薪水的含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介绍薪酬水平的时候,直接给出我国最近一年各省最低工资标准,让学生对我国在国家层面的薪酬指导情况及现实情况有所了解。对于绩效薪酬部分涉及的“股份制”,一直以来被很多人误认为是西方传入中国的,但是在现代之前,我国晋商就已经实践了股份制,向学生彰显古代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6]的同时提升其理论自信、爱国情怀。在内容讲解过程中,提出相关疑问,启发学生对“舶来品”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求实精神,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课下阅读写感受

“学习主要是由学习者完成的构建和理解,结果与学习者的投入紧密相连”[8],批判性思维包括习性和技能两个部分,技能主要指“阐明、分析、推论、评价、解析和自我管理等技能”[9]。笔者通过在线课程上传相关阅读材料,旨在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通过阅读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认知,将思政材料传递的信息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针对课堂上提到的一些问题,笔者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文献搜索,阅读别人的评论,给出自己的总结或观点。以福利部分的文献阅读为例,根据课程课时安排及思政设计,结合班级人数分为10个小组,教师首选确定5个国家的福利发展情况,选择5篇文献,每2个小组阅读1篇文献,学生可自己补充学习材料。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了解中西方在福利方面的制度安排及其发展过程,客观分析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和客观规律。

(三)小组分享讨论观点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思维根基”,有研究表明,可通过观点分享与质疑来提高批判性思维相关的认知技能[10]。提高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科学理性地进行问题判断,正确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通过教师导入和课下阅读,学生对相关材料和观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堂交流能更进一步深化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交换不同观点,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如有关“福利”的内容,每2个小组阅读1篇文献,共涉及5个国家的福利发展过程,通过课堂交流分享,同学们可以借助别人分享的内容进行学习,同时减少了作业量,增加了学习兴趣,同学们互相鼓励,激发了学习动力,也通过他人的讲解更新了自己的认识。

思政融入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网络让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异常通畅,它铺平了不同人群在知识大门前的道路,在网络面前,教师和学生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通过梳理教材内容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并搜索相关资料,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及思想素养,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四、课程考核

课程思政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导入、课下阅读、讨论等各个环节不断加强,为保证有效性,在各个环节辅以不同的考核内容。

(一)提升意识

根据学生的表达,来考核学生是否经过学习具有了思政思维,分析问题时能够从该视角进行思考。比如在分析薪酬概念的时候,将考核标准设计为“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文献中相关内容的意思;能夠客观评价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材料反映出的中国文化或价值等。

(二)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就是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学习行为,包括各种出勤、完成作业的及时性和质量等。考核过程中秉承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针对搜索文献阅读方面的内容,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正规的信息渠道、数据的可靠性及数据来源等信息是否标注清晰完整、能否进行客观评价并给出明确的观点。

(三)有效迁移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考核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并有效地将思政思维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如考查学生设计薪酬结构时能否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在保险等福利项目的比例及税收方面有所考虑。

在总体分值上,思政和专业课内容是完全融合的,依据平时作业或期中期末考核内容安排,没有明确区分比例。如考核薪酬的概念,对其内涵的解释需要包括我国的解释,对薪酬体系的设计需要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等。

课程思政是一个持续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提升的过程。课程思政的效果不是在校园而是在未来,学生走上社会的表现是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最好的评价。在后续的效果评价中,笔者将更多跟踪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表现,从而完善教学设计。同时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和不同时期国家对教学内容的创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