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1年第44期·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水中运动课程构建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1年第44期·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水中运动课程构建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26 10:39:59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4期

邓余健,陶焘,马运超

[关键词] 体教融合;全面发展;水中运动课程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数据驱动的高校体育智慧体育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19YJC890030)

[作者简介] 邓余健(1997—),男,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20级体育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陶 焘(1986—),女,浙江湖州人,硕士,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竞技训练研究;马运超(1980—),男,山东滕州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管理与系统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009-05    [收稿日期] 2021-03-19

一、引言

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体教融合政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能否从根本上实现融合是未来推进高校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政策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改革应当紧密结合政策目标,紧跟时代脚步,借体教融合政策之东风,实现教育改革的一次飞跃。

高校游泳教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有条件开设游泳课程的高校多以教授蛙泳和自由泳技術为主,一般将蛙泳作为初级教学内容,自由泳作为高级教学内容[2]。如此设置,本质上是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难度进行区分,认为相同学时内(通常为32学时)学生学习蛙泳后的游进距离与速度均优于自由泳,故将蛙泳作为入门学习课程。但这种以速度或是距离来评定技能学习难度的方式是否科学呢?笔者认为课程设置方式受教学理念的影响,追求速度、距离的体育课是将学生朝着运动员的标准培养,与高校体育课程“强身健体、益智育德”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偏差。这就导致在游泳教学中无论是蛙泳还是自由泳课程都采用了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简单,便于操作,且经过多年开展和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程序式教学与考评机制。但是由于教学内容与考评方法过于单一,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于所学技能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因为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局限性,课程趣味性与功能性较低,不能充分发挥水中运动“育德”“育体”“育智”以及“育美”的多种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游泳课程应在“体教融合”政策的引领下,以“以体育人”为游泳课程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为游泳课程教学目标,以“重过程轻结果”为教学改革实施手段,探索高校游泳课程建设新模式——水中运动课程,从而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突破传统游泳课程内容和目标设置的局限,深入挖掘体育课程全面育人的功能。

二、高校游泳课程开展的问题及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动力。传统游泳课程以游泳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技术动作的精确性,授课方式多是“教师讲授、示范—学生学习、练习—教师纠错—学生再练习”。重复性的动作纠正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很难通过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体育课在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趋势下被寄予厚望,人们总是期待学生能够在体育课上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然而,这是不现实的。体育课的时间有限、资源有限,每周一次的锻炼根本达不到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效果,所以课下的自主锻炼才是提升大学生体质的重要环节。没有兴趣的支撑,学生很难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自然不能解决体质逐年下降这一现实问题。但是,体育课本应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抓手,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应当包括“教会学生怎样运动”和“带动学生参与运动”,但传统游泳课程基本实现了“教会学生怎样运动”而没有做到“带动学生参与运动”。学生在课堂内所学之技能并没有在课堂外得到充分的施展,没有充分发挥体育课在课堂外的衍生功能。

另外,体育课不应仅传授运动技能,还应将认知层面的“体育理论”“体育文化”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没有体育理论和体育文化知识的储备,仅进行游泳技术的教学只能让学生“会”游泳,而不能让学生“懂”游泳。看不懂游泳比赛,不了解项目发展历史,也就“望不到顶峰,看不透本质”,很难让学生真正热爱游泳。

除此之外,游泳虽是提高学生有氧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因其运动形式单一,不能完全满足练习者强身健体之需求,而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水中瑜伽、水中交叉训练等非奥运动却能较好地弥补当下游泳课程内容乏味、形式单一、功能有限这一缺憾。因此,无论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长远角度,还是从完善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现实需求层面,改革水中运动课程是势在必行的。

三、以全面发展思想为核心的水中运动课程改革构想

(一)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与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校水中运动课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基础,课程目标设置以体教融合政策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核心,以传授学生会在水中运动的能力为根本,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实践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中心是“学”而不是“教”[3],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采用分组教学、团队配合等手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创造力,对待不同条件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学生观,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要有不同的教育观。传统游泳课程在教学内容和考评方式上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标准,但是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效率受前期学习经历的影响与先天身体条件的制约,仅以速度、距离等易测量的指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下定义未免有失公允。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反思和调整现有的教学方式。教学不是为了区分学生的优差,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会为目的。况且学习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体育学习的方法不同于文化课学习,学生缺乏相关学习经验,合理的教学法能够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

体教融合政策“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课程内容丰富,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寓德于体、寓智于体、寓美于体。水中运动课程应深度挖掘水中运动项目的价值,可借鉴精英运动员的先进训练方式,将其调整、改良后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开阔学生眼界,突破思维禁锢。

(二)多层次的课程结构与板块化的教学内容

公共游泳课学生的水中运动能力参差不齐,较难做到在同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上兼顾每一位学生,因此,新教学模式通过将课程结构分层的方式(课程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进行一学期32课时的教学),在学習难度上体现出逐级递进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以当前国际流行的水中运动形式进行板块化设置,将课程划分为四个板块:水性练习、水中韵律操学习、水中功能性训练、水中交叉训练。

1.水性练习。水性练习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自救,这一内容虽为基础但并不简单。它是水中课程设置的意义所在,其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育人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体教融合政策的核心内涵相呼应。水性练习能够有效降低学生恐水的心理,让其尽快熟悉水环境,加快后续教学进度。

水性练习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初级须掌握水中求救技巧,能够利用周围物体与漂浮、踩水等技巧实现等待救援;中级须学会自救本领,即会游泳,能够自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高级须学习营救技能,即掌握水中营救落水者的知识和技能。

2.水中韵律操学习。水中韵律操是一项集体表现类运动项目,需要团队成员在音乐伴奏中配合完成动作,通过肢体动作展现美,达到塑造形体、提升肢体控制能力的目的,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提升学生美感、韵律感以及身体认知水平,并且利用水中散热效果好的特点,以较低的运动强度达到和陆上运动相同的热量消耗[4]。

水中韵律操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为水中运动基本动作,即学习常用的水中韵律操的独立动作,初步锻炼学生的协调性,为后期学习打基础;中级学习基本动作的韵律组合,即将独立的动作串联起来,形成成套动作,并结合音乐完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协调性、美感和韵律感;高级须以小组形式完成水中健身动作组合创编,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水中功能性训练。水中功能性训练是利用水的物理特性,通过不同动作的组合练习,有针对性地锻炼身体各部位,弥补陆地练习中由于空间环境造成的身体活动限制,同时通过传授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保健意识。水中功能性训练从训练目的上可以大致分为水中关节活动度训练、水中关节(核心)稳定性训练、水中肌力训练等[5]。水中功能训练更倾向于身体的局部练习,以提升肢体和器官功能为目的,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久坐、伏案等日常不良习惯带来的身体疼痛和慢性疾病,同时对于下肢损伤的恢复效果显著[6]。

水中功能性训练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初级目标为学习动作、理解原理,中级目标为自主练习、实践应用,最终目标是期望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制订简单训练计划、帮助自己与他人提升身体整体功能并成为水中运动的传播者,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课堂外的衍生价值。

4.水中交叉训练。廖婷等(2019)曾对水中交叉训练在精英运动员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对水中交叉训练做出定义:水中交叉训练是利用水的特性与运动训练学原理所设计的一种独特的水中体能训练方法,主要包括深水跑、水中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水中专项体能训练三种类型[7]。针对大学生的水中交叉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可以适当借鉴精英运动员的训练手段,采用水中Tabata间歇训练与水中健身操相结合的形式,锻炼大学生的耐力素质。这可以解决体能训练枯燥和课堂学生多、教师难以全部关注的问题,采用新颖的练习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这一板块的教学分层主要以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为依据,要求学生的体能和认知水平逐步提升。初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训练,达到大学生体质监测合格标准;中级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叉训练方法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高级要求学生能够在日常锻炼中熟练应用交叉训练原理,积极挖掘有价值的训练方法,带动身边同学参与锻炼。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综合化的考评方式

水中运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紧密结合水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器材和其他辅助工具,在“新鲜”的环境中以不同于以往的锻炼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场地的多样化体现在泳池和陆地的结合使用层面,根据不同练习内容选择“先陆后水”或“水陆交叉”的练习形式,也可依据练习目的选择适宜的水深。器材的多样化是指除背漂、浮板以外,在教学中还需要运用多种器械,如水中哑铃、球、棍等,使学生掌握练习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加练习内容的丰富性。辅助工具包括音乐和视频等,主要在水中韵律操学习和水中交叉训练中使用辅助手段,既能锻炼学生的韵律感,还能使练习气氛更活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单人、双人、集体(团操)的形式,既能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团队协作才能获得的集体荣誉感。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包括“互动式教学法”[8]和“翻转课堂”[9]等形式。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体育知识与技能。

水中运动课程的考评方式相较于传统游泳课具有综合化的特点。综合化的考评方式源于多板块的教学内容,是水中运动课程的优势所在。传统游泳课程只关注学生游泳技术的标准程度、游进速度、距离等,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激发有不利影响。水中运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考评方式强调以过程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考评内容。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均可获得较大进步,鼓励学生全面提升自身能力,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考评中注重学生的阶段性进步,给予积极思考的学生充分肯定,并鼓励创新。

四、打造水中运动课程的“学—练—赛”体系

水中运动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学生也需要通过实践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所以,体育教学除了课堂上的“学”还应将课堂外的“练”和“赛”融入其中,形成“学—练—赛”的课程体系[ 10 ],将知识活化。关于竞赛,目前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游泳、田径、球类、健美操等项目赛事,基本都根据运动员身份进行了组别划分[ 11 ],将高水平运动员、体育院校学生、普通学生等分为不同组别,已经形成较为科学和系统的赛事体系,在竞争中保证相对公平,也是为了鼓励普通学生参与高校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不过,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大型体育赛事的普通学生还在少数,多数学生仅有机会参与高校组织的校运会等校级比赛。但是高校一般组织田径运动会和球类项目比赛,较少开展水中运动项目相关竞赛。作为宣传和普及水中运动的绝佳方式,高校水中运动竞赛应该得到推广。

游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水中运动的代名词,但是水中运动可挖掘的竞赛内容远不只是游泳。本文结合水中运动课程教学内容展开讨论,阐释水中运动竞赛是如何开展的。开展高校体育竞赛,首先要明确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巩固所学知识,体验实际应用,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水中运动课程的学习中,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所以,竞赛项目应该做到轻松、有趣,不宜设置较高的门槛。根据水中运动课程板块的内容,可以开展水中救生比赛、水中健身操比赛[ 12 ]等。

五、高校水中运动课程和竞赛开展困难与对策

水中运动课程和竞赛开展存在的困难包括:“起步难”,师生对水中运动课程的认识受限,需要开拓思维,突破传统;“条件难”,游泳场馆和器材受限以及高校体育举办赛事经费有限[ 12 ],限制教师授课和比赛的正常开展;“师资少”,水中运动课程的开展对教师的要求更全面,能够开展水中运动课程的专业教师匮乏。竞赛是课程的辅助手段和宣传工具,课程是竞赛的基础和保障,打造课程和竞赛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学—练—赛”的体育课程体系,正是对“体教融合”政策的最好诠释。水中运动课程与竞赛的开展离不开教育部门、高校和教师的关注和支持,期望在各方的协作下将水中运动课程和竞赛建设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六、结语

本文对高校水中运动课程及竞赛的开展进行总结,目的在于呼吁各界突破传统游泳课程对师生思想和认识的禁锢,发现水中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学价值,深度挖掘水中运动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水中运动课程中得到全面发展。水中运动课程是将传统游泳课单一的、个人的游泳技术学习转化为有趣味性的集体锻炼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恐惧心理;课程强调以过程为导向,评价方式综合化。水中运动竞赛的开展,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大成就感。未来,需要对水中运动课程的内容安排和竞赛设置做更深入的探讨、改进,保证课程和竞赛的科学性、合理性,还需要培养更多的水中运动专业教师,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让学生喜欢上游泳,让水中运动走进国民生活,才是游泳课程开设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