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11-2 15:43:53      点击:

孟志新 刘鹏涛 李兆

[摘 要] 课程思政的提出,其目的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以开展课程思政为契机,探究了“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意义,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教育作为该课程的思想政治目标。同时,把民族使命感和自豪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礼仪文化等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增强课程思政实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西安航空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物理化学专业课程思政”(19ZLGC5017);2018-2019年度西安航空学院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项目“物理化学”(西航教通字(2019)19号)

[作者简介] 孟志新(1979—),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博士,西安航空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复合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考核等方面研究;刘朋涛(1989—),男,陕西咸阳人,硕士,西安航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李 兆(1986—),男,河南新乡人,博士,西安航空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功能材料制备及性能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4-0073-04   [收稿日期] 2021-03-02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高校课程教学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也为“课程思政”的建设确立了基础和原则。

二、“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物理化学”是研究物理与化学性质相互影响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其他化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因此,各高等院校的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制药、食品、环境等诸多工科专业都把“物理化学”作为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和基础课程[3,4]。“物理化学”课程是我校材料工程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自2016年开设以来共计对27行政班、1000余名学生进行了授课。目前,该课程也是我校课程思政項目的建设课程。

《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物理化学)》指出,“凡具有较好物理化学素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均能较快适应工作的变动,开辟新的研究阵地,从而有可能站在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5]。由此可见,“物理化学”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针对“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和完成党中央提出“三全育人”的教育要求和“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三、“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目标

课程思政的内涵强调:课程必须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的同时凝聚知识底蕴。这表明,从专业课程的教学角度来看,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怎样实现专业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在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方面的有机结合与深度融合。因此,“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又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兴国之魂[9]。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师生要积极努力地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富强”,即国富民强,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成果,是人们家庭幸福安康、国家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我国歼20、运20以及C919的成功试飞,高铁在中国大地驰骋并出口海外,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成功以及新冠疫苗的成功研制等,这些无不彰显着我国的富强。“物理化学”作为一门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们只有认真学习夯实基础,才能很好地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国富民强”的真实内涵,并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虽然是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但只有符合和推动这些价值取向的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很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也是国家对每个人价值标准的要求。为了将此内化成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在传授“物理化学”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强调爱国守法、兢兢业业、实事求是、竭诚相待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0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关键阶段的教育对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十分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着丰富的养料,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两者高度契合,是传统和现代的统一。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物理化学”课程相融合,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内在的亲近感,为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而且能够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的志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吸引力,是中华民族最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是“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也是最根本的。大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承担着文化传承、引领和创新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深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在文化自信的驱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物理化学”的有机融合必将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和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融入点

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及教学场景的设计,以隐性渗透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内容中,最终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其“融合性”,即必须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及环节相融合,这样才能最终体现出人生教化和价值引领的意义。

(一)课程介绍中融入民族使命感和自豪感

在“物理化学”课程的导入部分,除了介绍课程性质、学习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之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介绍课程德育目标的关键一环,是让学生们要知道所肩负的民族使命和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该部分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水平與觉悟。如,介绍到热力学部分时,由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热机效率,可以引申到我国火力发电的发展,进一步再引申到我国的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技术。

19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家发电公司在上海成立,开启了电力行业发展的序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稳居世界第一。我国煤炭储量丰富,因此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原料,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始终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因此,火力发电是我国主要发电方式,在国内电力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幅员辽阔,电力资源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匀,随着经济的发展,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已提上了日程。我国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和发展,既借鉴了国外经验又有自己的创新,在建设规模和增长速度上都有较快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水平,有些国家将采用我国的特高压交流电压标准。上述内容的介绍,可以起到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作用。

(二)理论知识融入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物理化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和界面现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课程理论知识涉及的科学家为切入点,给学生以成长启发,鼓励学生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如:吉布斯、能斯特、普朗克、麦克斯韦、焦耳、赫兹、法拉第、卡诺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在今天还指导着科研和生产实践。

以理论知识和学术前沿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培养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如:电化学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同时,新能源技术是我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乎国家的国计民生和未来发展。当今世界,更是把新能源技术看作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技术领域。如: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在超导学术前沿所取得的重要突破和成果。热力学第三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其具体内容可表述为“纯物质完美晶体在绝对零度的熵值为零”。在现有的条件下,绝对零度几乎无法达到。但在科学家们尝试着接近绝对零度的研究过程中,热力学第三定律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如发现一些物质存在超导现象,这一发现对于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著名的超导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赵忠贤院士,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赵忠贤院士及其合作者在高温超导研究中取得了两项重大的突破性成果。一个是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Ba-Y-Cu-O,这一成果推动了国际高温超导的研究进程。另一个是发现系列50 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 K纪录。赵忠贤院士坚持高温超导研究40余年,推动了我国超导技术的发展,也引领着我国超导研究的方向,他执着而刻苦的科研精神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同时,赵院士积极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为我国超导领域培养了科技人才。

在“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融入相关学术前沿领域的实例,让学生们了解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战略性需求以及所取得的进展和重要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加入人工智能、大装备、大工程等案例,并结合国家所提出的技术突破战略思想,紧扣人民利益和行业需求,将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融入礼仪文化

中国礼仪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礼仪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个人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外在表现。我国是礼仪之邦,因此我们更应该成为礼仪之民。“知书”而“达理”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也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在“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礼仪文化教育。比如:在课前和课间,与学生讨论得体着装和文明用语的重要性,让大家懂得这既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教导学生明白不迟到不早退,遵守课堂秩序,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就是一种尊重课堂的礼仪。在小组讨论、分组汇报和课程报告时,告诉学生与人沟通交往要注重礼貌、文明待人、互敬互爱。在进行课内实验时,要突出安全规范的重要性,强调科学严谨、团队合作的精神,进而也将这种精神延续到以后的工作和科研中。参加考试时,让学生做到诚实守信,明白诚信是对知识的敬畏也是对老师和自己的肯定。借着节假日,提醒学生主动向家人、长辈表达关心和问候,养成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的习惯。

五、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和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途径。因此,“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就是将课堂教学作为主战场,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做到有机统一,以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要求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鲲.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与建设路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62-16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刘俊吉,李松林,周亚平,等.把握时代脉搏 做好传承与发展 打造工科《物理化学》经典教材[J].中国大学教学,2018(6):86-89.

[4]马彤梅,李琼.中外物理化学教材的比较及启示[J].广东化工,2017,44(19):175-176+169.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物理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09)

[2021-02-26].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1109/c405

531-19530582-1.html.

[7]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黨建,2014(2):21-24.

[8]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03-05)[2021-02-26].http://cpc.people.com.cn/n/2014/0305/c64094-24529115.html.

[9]王先军.高校专业课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融入问题研究[J].高教学刊,2018(21):173-175.

[10]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EB/OL].[2021-02-26].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

6/c164113-25845591.html.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Physical Chemistry

MENG Zhi-xina, LIU Peng-taob, LI Zhaoa

(a. School of Material Engineering, b. School of Marxism,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7,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construct an education pattern of the whole staff, the whole process and whole course, and to organically comb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various courses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develop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course of Physical Chemistry is explored, and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ove for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taken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s of the course.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al mission and pride, the patriotic enthusiasm,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etiquette culture and o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ourse desig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so as to promote and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and substantial results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hys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