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浅析“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浅析“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4-25 16:33:27      点击:

何瑛

[摘 要] 国家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以来,各有关部门和院校积极响应。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必然带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该文围绕专业建设这一人才培养的“压舱石”,浅析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专业建设新架构。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高职;专业建设

《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的通知明确提出,自2019年开始,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从10个左右职业技能领域做起,穩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发若干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将学历证书和等级证书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职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教育质量[1]。实施“1+X”证书制度,职业院校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全面解读制度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一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必须以相应的专业建设新架构为着力点逐步推进各项工作。

一、“1+X”证书制度的内涵

“1+X”证书制度中,“1”是指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X”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该制度设计为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为“1+X”制度。原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认为:“要克服职业教育普教化,同时还要克服职业教育的技能化。既不能普教化,也不能技能化,育训要结合。”仅用一个学历证去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色,也难以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类型教育,因此,对学校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的评价及证明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规范性、普遍性与不同行业企业职业要求的针对性、特殊性的有机结合,这是建立“1+X”证书制度的逻辑起点[2]。通过这一制度,可以突出职业院校使人与职业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强化职业教育在育人的基础上,实现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任务;同时,这一制度能够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二、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专业建设路径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

第一,完善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通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以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为主体联合行业企业或行业协会一线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来制订。基于“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构成模型详见图1),重点要解决保证学生在获得基础性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德智体美劳人文素养的同时获得针对性的职业岗位技能和新技能的补充、拓展。也就是说,把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其中的某些模块任务由负责“X”证书的培训评价组织机构来承担。“1+X”证书制度是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的重大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学历教育模块和以培训评价机构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等级模块相结合;二是以专业基本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以职业专项能力为主的社会用人标准相结合。只有把“1+X”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制订出符合完整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重构育训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基于“1+X”一体化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将“X”证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与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相融合,将学历教育的课程和职业培训的内容相融合,形成育训结合的课程体系,将“X”证书知识点和技能点与专业课程中知识要求、素养要求以及能力要求相匹配。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形成模块;对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形成层次。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课程学习同步完成培训内容中的相关知识点,并根据自身掌握情况重点训练实操技能,使学生在获得“1”的同时达到“X”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职业院校“1+X”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免修、强化、补修和能力转化等不同类型开展。免修即专业课程中知识点和技能点能完全覆盖;强化指课程中已有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但因“X”证书相关职业技能的特殊性以及侧重不同,要在教学中予以强化;补修指的是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不能覆盖,需要额外学习;能力转化则是指现有教学已具备知识点,但要结合职业岗位实际,变成实际运用的能力。以“1+X”试点项目老年照护为例,在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首先设计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工作任务融入学历教育课程的方案,进而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形成育训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这不仅能节约教师资源、降低培训成本,也将大大节约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提高学习效率。

在整个课程体系之中,“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并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通过免修、强化某些课程使学生在达到考核标准后可获取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其能满足不同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并为其个性化成长提供智力支撑。

(二)师资队伍建设

“1+X”证书制度试点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能够精准把握“1+X”证书制度先进理念、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做好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满足新技术与新技能培养培训需求的创新教学团队。一线教师对证书考核内容的学习、领悟和转化,决定着试点工作与现有教育教学工作能否形成良性关系,以及试点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第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构成。首先,专业教学团队中的专业带头人是团队的专业骨干和学术权威,其工作重点是指导和从事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研究等以保证专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专业带头人要加强“1+X”证书制度新理念的学习,准确把握试点工作的背景与意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内涵与要求,带领专业团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资格培训课程的融合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培训标准的融合等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其次,专业骨干教师担负着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是教师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通过参加与职业技能相关的教师研修班、师资班、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考务考评员等形式的培训,熟悉“1+X”证书制度的新理念,了解试点工作的背景与意义,掌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内涵与要求,以提升专业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可以说,专业教学团队中核心骨干力量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能否建成一支能胜任基于“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团队。

第二,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没有形成权威的标准,其基本要求可以归纳为具备教师通用能力、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实践实习指导能力等素养的教师。高职院校的人才储备,一方面来自应届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这些教师理论水平过硬,归纳总结和授课能力很强,但缺乏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来自外聘的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相关的企业制造标准,熟悉生产的工艺和流程,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整工作过程了如指掌,能够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但是授课水平低,归纳能力较差,對课堂的把控能力差。此外,他们面临企业的本职工作压力,备课的质量普遍不高。“1+X”证书制度的试点,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专任教师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系统掌握最新的岗位操作技能、工艺流程等,并通过培训指导学生不断巩固提升自身技能。外聘教师(包括“1+X”培训师)通过参与制定培训标准,把原有的实践技能进行梳理、提炼,不断提升教学培训能力。

(三)实习实践体系建设

“X”证书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对于实践技能的考核不仅仅停留在能熟练操作,还注重对职业素养、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等。加强与培训评价机构的合作,完善旨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保障“1+X”证书制度的落实有着重要的现实需要。

第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校、企业、培训评价机构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有效满足职业岗位对专业适用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实践操作指导,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产性实践操作环境氛围,使其在生产的过程中掌握岗位工作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标准,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实习实训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行校企合作“项目化”管理,使实训场地能适应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标准考核要求,形成教学实训资源与培训考核资源共建共享。

第二,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行业企业、培训评价机构的合作,畅通校企双方合作渠道,拓宽校企合作空间,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一线企业专家和学院骨干教师定期开展研讨,共同开发融入企业最新技术,管理服务理念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实训模块、技能考核标准及配套教材等课程教学资源,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的紧密对接。

(四)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职教20条”中提出,培训评价组织负责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试点院校要与培训评价组织合作,共同做好考核工作,防止出现证书考核中的“放水”现象。

一是要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确立“1+X”证书制度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融合,将职业岗位需求融入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中。

二是要做好考核的整体设计,考核内容要反映典型岗位(群)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强化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的考核,既要体现出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状况,也要评价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是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要具有个性化特点,根据专业的不同、招生生源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可作为课程考试和证书考核成绩同时使用。

四是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价,邀请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依据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参与到教学评价过程中,特别是对“X”部分的评价。同时,获取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成员也可根据证书的级别免修部分课程,在修满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后依法获取学历证书。

三、专业建设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专业建设理念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理念的逻辑起点。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无法脱离专业所依托的产业、行业、企业。无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师资团队、实践条件和社会服务,还是符合时代要求和特征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创业、信息化、国际化等最新内容都要基于职业岗位的要求来确立建设内容和建设举措。“1+X”证书制度的试点将培训评价机构引入到职业教育体系,这些机构以其特有的行业企业背景,使得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对接更加精准、更加及时。

(二)建设课程资源库,实施“线上的学”和“线下的做”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需求,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与不同级别“X”证书培训内容相融合的课程资源库。同时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和理念,探索运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理实一体化、校内外集中培训、企业岗位实践等教、学、做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到职业岗位中,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稳步开展学分银行试点

学分银行是以学分累积为主要特征,以需求为导向的一种新型学分与学制形态。它体现了信息技术时代满足技术技能更新速度加快、学生碎片化学习习性特征等诸多新要求。学分银行通过学习成果的认证来体现其价值,旨在把不同形态的教育机构进行有效衔接,将校内与校外教育机构取得的学习成果通过统一认证而获得认可。学习者可通过学分银行搭建的互联网平台自主登录注册账号,存入学习成果,形成终身学习成果档案,为个人提供各类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服务,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同时,凭借大数据精准分析把握“1+X”证书制度学习者的状态与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1+X”证书开发机构将会把大量在线课程推送到互联网,为广大学习者创造泛在学习条件,降低总体成本,还可以产生办学规模效益。学分银行在线学习可以成为“1+X”证书课程的汇聚地与集散地,大规模地支持职业院校学生以及行业、企业学习者跨校、跨机构、跨专业选课,通过远程和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完成学业。学分银行还可以组织“1+X”证书制度相关机构加入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在联盟中,培训评价组织和院校经过研制标准、建设专业课程、协商转换方案、签订转换协议等步骤实现书证融通。“1+X”证书制度下学分银行的主要特征是累积制、终身化,它通过推动专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人们终身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Z].2019-04-15.

[2]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