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20 19:51:57      点击:

曾轶峰 卢萱

摘要: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面临着与文科类外语类院校截然不同的教学实际,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总体指导思想,选用教学手段与方法时,都必须按照教学实际,以“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为中心”来操作。本文通过两个年级的教学实践对比,介绍、分析、评估了涉及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改革措施,为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172-03

一、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规定,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指导课时为每周4课时,分英国和美国文学两部分,分别用一学年来完成,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1]英美文学课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即将实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专家学者提出,要“进一步强调英语类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以文学素养培养为主要抓手,打造英语类专业的人文情怀”。[2]由此可知,英美文学课对任何一种类型的高校来说都是必须长期积极建设的课程。但是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在学生生源素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人文环境等方面与文科类、外语类院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不根据办学实际而完全照搬文科类、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失去了信心,更不利于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整体发展。

笔者所在的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英语专业总体发展的定位是以“英语专业基础+特色方向”搭建学生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2)根据专业发展定位而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文学课的课时已被压缩到了极限。(3)英语专业学生生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调剂而来,他们学习英语、学习文学的初始兴趣较低。在理工科院校,心照不宣的事实是文科专业是边缘、弱势的。英语专业是文科专业中的边缘和弱势,而文学课又是英语专业课程中的边缘和弱势。所谓“边缘”和“弱势”在于没有话语权,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去依附、适应、调整自身,唯此才能在生存中求发展。这番看似悲观的开场白,其实是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起点。

二、教学目标、教学总体指导思想的改变

南京大学英语专业一直是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先锋,近年来他们“实施建设了以专业核心课为基础、专业选修课为提升、专业平台课为延续、通识同修课和新生研讨课为拓展的四位一体的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型课程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力求通过课程使学生能够阅读、分析和批评英美文学作品,了解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撰写具有自己观点的文学批评论文。在社会经济和商业氛围浓厚的当下,更需要通过专业的核心课程激发学生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兴趣,引导他们把握文学批评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笔者的专业是文学,本—硕—博都是在人文氛围浓郁的文科院校就读,所以南大的做法完全符合笔者对文学课教学的认知和想象。一个对待文学、对待教学有满腔热情的教师一定是期待实现南大制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影响教材的选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使用。笔者在本校2014级英语专业学生身上,就犯了照搬文科类院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错误,可谓是让学生和笔者都“深受其苦”。筆者给2014级的学生选择的教材是人大社的《英国文学简明教程》和外研社的《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上下册)。这三大本全英文的书,对学生来说,太难了!看到学生预习的课本,划得密密麻麻,有太多生词,而且还有很多文学理论的术语,难上加难。再因为只有32课时,为了兼顾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各自分到16课时,教材的内容只能选着上,教材的利用率不高。

经历了2014级的“煎熬”,笔者对2015级的英美文学课进行了全面改革。教学目标不再直接借用文科院校的高标准高要求,而是在充分考虑理工科院校的办学实际,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制定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接触、了解英美文学,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基本的文学知识去阅读、分析和批评英美文学史上重要的、经典的作品;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习惯和自学能力,在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教学总体指导思想调整为:根据理工科院校的教学实际,借鉴文科类院校且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独立设计教学内容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内,发挥教师的引导、引领作用,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只有让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才能弥补课时不足、人文氛围淡薄等不可改变的事实。

束定芳教授认为:“教材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材内容(应该)符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能力现状。”[4]所以,笔者为2015级选择了难度适合于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人大社的《英美文学欣赏》(第三版)。这本教材选入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家作品,英美两国学各设计10个单元。在具体单元的设计上,有中文的“作者简介”、“作品简介”、“作品欣赏”和英文的作品节选原文,文选后有“注释”和“Questions”。这本教材跟2014级的三大本教材比起来,难度明显降低。对陌生的、有一定难度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都是用中文介绍,而且语言精练,篇幅不长,能够对学生起到提点、指导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上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上的改革,改革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的内容、方式等符合学生的特点。”[4]所以笔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时刻想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理工科院校学生为中心。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笔者明确了自己的使命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做一个他们在文学学习上的领路人,让他们看到文学之美,领悟到文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他们打开一个新世界。由此,笔者在新教材中精选了作家作品,2课时为单位介绍一位作家及其代表作。精心安排后的授课内容中,第一次课是导论课,精心准备,力图一举抓住学生的兴趣。这次课的目标是要指出文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介绍文学学习的方法,说明有关课程的要求。第二次课是笔者的改革亮点。第二次课从整体上来讲文学史,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文学史的框架,让他们树立一个文学史坐标系,先指出一条线索,为后面具体的作家作品学习奠定基础。尽管课时十分有限,但“文学史和作品选相结合”的原则不能放弃。如果不掌握文学史线索,不掌握基本的文学史知识,独立地、抽离地介绍作家作品是无效的。为什么作家要写那样一部作品,为什么这部作品要写这样的主题,用这样的语言风格,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回到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中寻找答案的。所以有了第二次课的知识基础,后面每次课在讲某位作家作品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定位作家和作品在文学史长河中的位置。讲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然后进入作家作品学习。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的改革成果

1.高大上的内容与接地气的语言的融合。文学课的内容是高冷的,学习这门课本来就不轻松的,需要掌握专门的话语系统,搭建专门的知识结构。但是不能用对待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去要求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热情淡薄的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上课。他们听懂了,听进去了才可能愿意去接受更多的东西,从而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一味的高冷、全盘的学术话语,会让他们从最开始就丧失学习动力,然而也不能一味地接地气,否则文学课的本质就变味了。所以在高大上的內容和接地气的授课语言上,笔者努力找到一种平衡。关于某个文学理论知识点,先用学理性的语言讲述一遍,该严肃时严肃,然后用学生们听得懂的通俗的、幽默的、接地气的语言和事例加以解释、分析。这样的语言必定是融合了日常的大白话,流行的网络语言等,最后再收回到学理化的语言,并要求学生用自己消化后的、学理化的语言来转述。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熟悉,而且切实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不忘关注热点事件和流行话语,把生活与文学联系在一起。

2.影视资料与文学文本的结合。经典的作家作品大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只要是被翻拍成电影的文学作品笔者都找到了影音资料,并且用爱剪辑视频编辑软件将其剪辑,制作成独立文件,一般不超过5分钟。影视资料的运用需要注意几个问题:(1)播放电影片段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对文学文本的细读是一定在观看影像文本之前的。(2)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不是放松娱乐,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看后结合文学文本来回答问题。一定要杜绝用轻松愉悦的视觉文本来代替文学文本的细读。(3)所找的电影力求最优秀、最经典的版本。

3.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报告。笔者把作家生平和作品背景的介绍留给学生来做报告,笔者相信这是他们能力所及的。在第一次课时,笔者就把授课时间表和话题设置好,发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分组自选话题,报告形式鼓励创新。例如有个小组的任务只是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但是他们另外准备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小片段来表演。为了促使其他学生认真听小组报告,笔者设计了评分表。要求作为听众的学生进行评价,评分总分为10分(内容5分,形式5分),并写出评分理由。这张评分表会不定期地抽查,学期末上交。

4.读书会。这个环节的设置与教学目标是紧扣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当前手机全面占领我们阅读时间的情况下,读书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根据问卷调查,62.5%的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想起来就读,想不起来就不读”,“平均每月读一部文学作品”的学生只有10.71%。读书会要求学生介绍一部自己正在读或读过的英美文学作品,用五分钟的时间阐述推荐理由。这一环节计入平时成绩,一学期两次,以抽点学生的方式进行。其实,在课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设置这个环节,就是想促使学生课后阅读,让他们明白文学学习的功夫是在课后。

5.多样化的学情监控。每次课前5分钟以随机点名的方式抽查学生对上一次课的学习情况,这个环节的意义是提醒学生要及时复习消化,笔者还使用了“雨课堂”来辅助教学。根据授课进度,通过“雨课堂”制作和上传测试题,直接在课堂上发布,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实时查看学生答题的情况。还有期中纸质测验,测验结果计入平时成绩。通过各种形式的提问、测验,笔者能够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并相应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在课程结束后,笔者还使用问卷星进行匿名调查,从教材难度、教学风格、课堂管理等各个细节上获取学生的真实反馈,以便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6.需要原创力的作业与期末考试。此前给2014级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传统的读书报告,但是抄袭情况严重,效果也不理想。所以从2015级开始,笔者放弃了传统的读书报告,设计了需要文学原创力的作业。例如,在上浪漫主义诗歌时,要求学生模写英语韵律诗。在上惠特曼的“Song of Myself”时,要求学生领会诗歌的精神,大胆歌颂自己,用自由诗的形式创作一首歌颂自己的“Song of Myself”。原创作业还包括给小说画人物关系图。这个作业的目的告诉学生有这样的方法来梳理人物关系,另外人物关系图网上没有可抄的,迫使学生发挥原创力。期末考试笔者设计了创作题,例如定题的诗歌、散文、微小说创作,还有文学作品赏析题。给出一首学生从未接触过的诗歌,要求他们运用一定的文学知识来赏析。例如赏析Emily Dickinson的诗“Hope is a thing with feather”,狄金森的诗歌意义是开放的,阐释空间很大。这样一道真正的主观题,可以展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素养较弱但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就会按照笔者课堂上介绍的诗歌赏析方法,按部就班地分析;而文学素养好的同学就能在基本的分析套路之上,用较为优美的语言来分析诗歌,效果实在是让笔者喜出望外。

四、结语

笔者在对2015级学生进行结课调查时,得到一些令人欣慰的数据。在他们上英美文学课前,有17.86%的学生“喜欢文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12.5%的学生“喜欢文学,但不喜欢外国文学”,69.64%的学生对待文学的态度是“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但偶尔会看些文学作品”。在学习了英美文学课后,有23.21%的学生对待文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文学感兴趣了”;46.43%的学生“发生了一丁点变化,我有心去找文学作品来读”。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因为上课时接触了新的知识打开了新世界,于是对文学产生了兴趣”(69.64%);“因为喜欢老师的授课风格和教学方法而喜欢上文学”(51.79%);“因为被文学作品内容本身吸引,找到了打开文学的正确方式而喜欢上文学”(44.64%);“因为确实认识到了文学给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滋养而爱上文学”(37.5%)。

现在大家都在说“不忘初心”。作为一个教授文学课的教师,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学校、氛围、环境,初心都不会改变,那就是把文学这种美好的东西指点给学生看,散播给学生听,至于怎么指点,怎么散播,怎么指点和散播才是恰当有效的,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该一直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03):2-8.

[3]何宁,张瑛.论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4):64-67,75.

[4]束定芳.外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着力点与评估标准——第七届“外教社杯”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比赛综合组赛况评点[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