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声音

护理专业《生物化学》“糖代谢”章节说课设计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9-29 16:42:48      点击:


陈娴娴

【摘要】针对生物化学中“糖代谢”的内容,结合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大方面阐述说课设计。

【关键词】护理 生物化学 糖代谢

【中圖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39-02

说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形式,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和专家或同行进行“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探讨[1]。说课不仅可以针对50 分钟的单课进行,还可以对整章乃至整门课程进行。本文以我校护理学专业生物化学“糖代谢”这一章教学内容为例,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详尽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1.章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糖的代谢”是《生物化学》(李秀敏主编,科学出版社 第二版)的第七章的内容。该教材的主体内容之一为物质代谢,而糖代谢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学生最先接触的内容,因此它不仅是脂类和蛋白质代谢学习的基础也是糖代谢紊乱疾病护理学习的基础。

2.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了解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及糖异生的反应过程,理解糖代谢的生理意义;掌握血糖的概念及血糖正常值;掌握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调节方式;熟悉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以及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原因;能用糖耐量试验测人体血糖,判断是否存在糖代谢紊乱,为患者做出正确的用药护理及饮食建议。

(3)情感目标:向渗透学生合理膳食的意识、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体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调节方式和生理意义,糖耐量试验测。

(2)难点:各代谢途径的反应过程,糖氧化供能的的能量计算。

二、学情分析

生物化学在我校开设的时间为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学生来源为初中毕业生,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对生物氧化功能知识有所了解,但首次接触错综复杂的物质代谢途径,如果学不得法会严重影响后续学习。所以本章节学习一定要消除学生的畏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化学基础较薄弱,所以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糖代谢途径的讲解要弱化,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各途径生理意义,让学生明白该途径是做什么的,关键作用酶是谁,能达到什么目的,和临床有什么关系即可。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采用启发、讨论、案例、任务驱动等方法。

2.学法: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

1.点明知识点,构建整体框架:

(1)糖的分解代谢即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该节内容是了解内容,有前两节的铺垫, 本节让学生学生展开自学。因此采用教师课堂抛出案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三条分解代谢途径实际是由一系列在特定部位特定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抓住三条代谢途径的关键点:概念、发生场所、起作用的关键酶及其具有的生理意义。

(2)糖异生 同样抓住关键点:概念、发生场所、起作用的关键酶及其具有的生理意义。

(3)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三来三去”)

(4)血糖的调节

交代清楚整体框架及关键点,利于学生有条理、有重点的学习。

2.旧课复习:重点复习和本次课程内容联系密切的知识点,比如“代谢物脱下的成对的氢通过 NADH 氧化呼吸链及FADH2氧化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分别能生成多ATP”。

3.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每天接触到哪些糖类?教师说出糖及糖代谢的明确定义, 最后向学生提问,糖进入细胞后能进行哪些代谢反应?

4.新课学习: 向学生发问,“飞人”博尔特在进行百米冲刺赛跑时和同学们现在在课堂上听课时,体内的耗能方式相同吗?而后对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分别进行介绍。随之又抛出新的疑问:两种途径有相同的步骤,又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总结上述两种途径的特点,即有氧氧化产能多、完全,是日常生活的主要供能方式(提炼关键数字,促进三羧酸循环知识点记忆: 1(1 次底物水平的磷酸化)、2(2 次脱羧反应)、3(3 个不可逆反应)、 4(4 次脱氢)、10(生成 10 个ATP));糖酵解产能快而少、不完全,是机体快速供能的一种方式,如博尔特比赛时肌肉的主要供能方式。通过这种启发式、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不同供能途径的特点,掌握其不同的生理功能和意义。再次向学生发问:为什么长跑、跳远等剧烈运动后肌肉会酸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回答出肌肉感到酸疼是因为细胞无氧呼吸,葡萄糖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大量的乳酸囤积而无法排泄出去引起的酸痛?为什么过两天酸疼感又消失了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以此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知识迁移能力。递进的问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老师再讲乳酸循环,糖异生。对于代谢途径的介绍,“血糖”是一条主线,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强调维持正常血糖浓度的重要性,然后再回到“血糖”上来,采用层层递进的设问方式向学生介绍。简单介绍完“血糖”的概念和正常值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体内的血糖浓度总是在一个范围内呢?展示血糖的“三来三去”保持着血糖浓度的动态平衡。接着介绍“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为什么血糖的“三来三去”会保持动态的平衡呢?接着介绍“血糖的调节”。假如体内调节血糖的某个环节出问题了,导致进入血液的葡萄糖和移出血液的葡萄糖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引出“糖代谢障碍”。最后简单介绍“高血糖和低血糖”。

5.总结归纳: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梳理重要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

6.布置作业: (1)在百米短跑时,肌肉收缩产生大量的乳酸,试述该乳酸的主要代谢去向。(2)试从生物化学角度分析糖尿病病人为何会出现“三多一少”症状。

五、教学反思

1.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笔者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导入、有趣的启发式教学、分阶段的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减少了学生的畏学、畏难心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达成了达到教学目标。

2.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思路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构思设计更多更适合学生的较新颖的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齐海波. 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教改方法——说课[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27-128.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