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基于“雨课堂”平台的《采油工程》课程教学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5 20:20:00      点击:

摘要:本文分析了《采油工程》课程特点和传统教学面临的挑战,总结了在课程教学中应用“雨课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雨课堂”作为智慧型教学工具,提供了课前—课堂—课后全方位的互动手段,它让现代教育技术轻松融入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雨课堂;采油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138-03

一、《采油工程》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面临的挑战

《采油工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系统介绍采油工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包括油井流入动态、井筒流动规律和节点分析方法;讲解气举采油和有杆泵采油等主要的人工举升技术;介绍注水、水利压裂和酸处理等增产工艺措施。涵盖了油田生产各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具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多,以及知识点分散和理解难度大的特点。

传统教学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采油工程》教学面临如下的挑战:(1)因为学时压缩,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完成所有知识点的讲解,学生普遍反映跟不上老师的节奏;(2)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不足,课堂互动多为由个别学生的回答获取反馈信息,教师很难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3)上课学生人数较多,很难做到每次通过点名了解学生出勤情况;(4)学生普遍带手机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保证教学效果;(5)传统的课后作业模式因为实效性差、学生抄袭严重,无法起到学生及时巩固课上学习成果、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目的。面对这些问题,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彻底改革类似《采油工程》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混合式教学工具“雨课堂”功能简介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和MOOC平台“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混合式教学工具,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PowerPoint和微信,而PowerPoint和微信是目前在计算机和手机上应用最广泛的两个软件。雨课堂通过增强这两个软件的功能,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沟通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使用雨课堂,教师可以将带有MOOC视频、习题、语音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师生沟通及时反馈;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为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雨课堂科学地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为师生提供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个性化报表、自动任务提醒,让教与学更明了。雨课堂预示着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就是“互联网+黑板+移动终端”。雨课堂的出现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三、“雨课堂”在《采油工程》课程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

要想在课堂上用好“雨课堂”工具,真正实现“翻转课堂”的效果,课前精心备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运用雨课堂的备课与传统备课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前预习课件的推送,教师将课上要讲授的要点和背景知识做成预习课件,通过雨课堂在上课之前推送给学生。特别要注意的是,预习课件不同于上课使用的课件,如果将讲课用的课件提前推送给学生,上课时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另一方面,要在授课课件中适时插入一些课堂练习、课堂讨论、问题投票等互动环节,这是利用“雨课堂”设计教学互动的关键。一般在重要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马上通过练习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设置课堂讨论题或者投票环节引出重要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互动

使用“雨课堂”工具进行课堂互动非常方便,在《采用工程》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三种互动方式:课堂练习、课堂讨论和随机点名。在每节课的课件中都会插入2—3个随堂练习环节,采用单选题或者多选题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实时作答,有时也会根据题目的难易设置答题红包。实践证明,这种课堂互动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了课堂随时消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对于上课人数较多的课堂,课上开展课堂讨论非常困难,利用“雨课堂”中的弹幕功能可以轻松实现大课堂的课堂讨论。开启弹幕后,学生可以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是匿名回答问题,学生完全不用担心回答错误之后的面子问题。事实证明,每次以弹幕方式开展课堂讨论都可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老师适时强调某些弹幕内容,引导学生自行总结重点、难点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解决较难理解的专业难题。

(三)课后测验

利用“雨课堂”推送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限时完成,提交后实时显示正确答案。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后作业模式,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实时性强,每次的课后练习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二是独立性强,因为在规定时间内利用手机提交答案,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三是分散性好,经过老师的精心准备,将课上学习的主要知识点都分散转化为一道道选择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

在每次《采油工程》课后都会推送7—10道多项选择题,每次得分累计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并且定期在课堂上展示平时成绩排行榜,表扬排名靠前和进步明显的学生,在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四)学生学习状况获取

“雨课堂”利用全景的数据驱动,为教师提供了课前—课堂—课后全周期的教学数据分析,使得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看得见。在《采油工程》的教学实践中主要关注了四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学生预习情况,通过预测课件的查看人数和每页PPT的停留时间可以知道学生是否认真预习;二是通过每次课后提供的课程小结了解学生课上学习情况,包括课堂签到、课上回答问题、不懂的知识点分布等;三是课后练习的出错情况,对于错误较为集中的题目,在下次上课前集中为学生讲解,起到課前强调和回顾的双重效果;四是及时发现学困生情况,通过课前、课堂、课后的数据统计,可以很方便地定位那些平时学习不上心、不主动的学生,进而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关注、关心这些学生,尽力做到所有选课学生不掉队。

通过“雨课堂”对学生状况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一方面能更加清晰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状态,对于稳抓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出错较多、不懂较多的知识难点,教师会根据具体的教学计划,实时调整授课内容,做到最大程度满足学生需求,使学生不带着旧问题迎接新知识。

(五)《采油工程》三年应用“雨课堂”的效果

在2016—2018三年“雨课堂”应用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效果逐步呈现。首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加深,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使得学生对于专业课真正学懂、学通。其次,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成绩稳步提升,通过“雨课堂”扫码进课堂、课上随机点名、课后作业和手机答疑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敦促自我,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雨课堂”平台,功夫下在了平时,改变了考前突击的恶习,考试能够获得满意的成绩。另外,通过“雨课堂”的全方位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四、结語

“雨课堂”作为智慧型教学工具,利用两种常用的软件深度连接了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课前—课堂—课后全方位的互动手段,它让现代教育技术轻松融入课堂,经典的教学活动变得时尚灵动起来。“雨课堂”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让老师及时、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应用好“雨课堂”这一教学利器,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投入更多的精力设计课堂进程和细节、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过程、运用更丰富的信息反馈掌握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好“雨课堂”的优势,使智慧教学成为传统教学法的自然延伸。

参考文献

[1]王晶,孙钏洲.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06):135-139.

[2]陈艳平,刘莎.基于“雨课堂”的C语言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173-175.

[3]袁博,赵海媚,张成萍,李向明.基于雨课堂的研究生英语学习行为可视化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05):68-74.

[4]王秀珍,王粉梅,裴斌.基于雨课堂的智慧教学模式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8,(04):139-142.

[5]严诗,李汉斌,黄敏,高斯涛.雨课堂支持下教师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08):70-72.

[6]刘琳.基于“雨课堂”的非医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改模式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5(01):85-86.

[7]韩国庆,李俊键,陶奕辰.高校专业主干课混合式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采油工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50):101-102.

[8]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MOOC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MOOC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5):33-39.

[9]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5):26-32.

[10]徐盛夏.教学方式与时俱进:“雨课堂”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6,3(35):191-192.

[11]臧晶晶,郭丽文.滴水成雨——走进雨课堂[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8):235-23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