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日语实证实验分析对日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2/20 13:53:02

周钰

[摘 要] 近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学研究者将视角投放于外语习得等方面,从而使得实证实验迅速发展。分析此类实证实验,不仅有利于研究者立足于先行研究,进一步沿同一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更对日语教育教学有积极引导及借鉴意义。鉴于该类实证实验的积极作用,将针对“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这一实证实验进行分析,分别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实验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优缺点,并就该实验过程及结果对当代日语教育教学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日语结构歧义句;实证;语音实验;日语教育

[作者简介] 周 钰(1992—),女,安徽巢湖人,国际基督教大学2017级比较文化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语学习、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6-0021-04  [收稿日期] 2021-05-09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体现出相伴而生的种种新需求和变化。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便是对多语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与世界各国交往密切,对掌握多种语言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更是显著增加。除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外,近年来,伴随日本动漫产业及饮食产业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日语也成为热门语言之一。不仅如此,日语作为小语种中与汉语文字表达相对接近且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也成为许多语言学习者心生向往的选择。在中国,不仅众多高校广泛开设日语专业课程,积极培养专业日语人才,日语网络课程的发展势头亦不可小觑。根据这一现状,对日语教育、教学进行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日语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之需。

日语属于黏着语,主要借助助词和动词进行组合,从而实现灵活表达。日本民族特性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暧昧性,因而日本人并非直截了当,而是模糊、含蓄地表达意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呈现出模棱两可的表达倾向。此外,日语汉字有不少与中文汉字形近而义不同。相关研究表明,“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干扰和影响”[1],即中国人在日语习得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对日语单词的意思产生误读。如何合理地设计和安排课程,从而减少甚至规避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误读,这一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也是日语教育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徐一平、施建军及沈燕菲所写的《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一文,便是聚焦中国日语学习者所面临的日语结构歧义句这一困境,进一步将问题细化,主要着眼于其韵律特征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三个语音实验,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如何消除日语结构歧义句的手段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进一步整理出中国日语学习者用于消除结构歧义句的主要方法,从而达到启发、引导日语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逐渐朝向合理化设计的目的。

一、实验研究问题

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对这样的经历一定不会陌生,即同一句日语可以凭借其相同文字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例如:祖父は父よりも私を可愛がる[2]。该句看似简单,意思直白,实际上却可以理解成两种不同意思。其一是爸爸疼爱我,但是爷爷更疼爱我;其二是爷爷疼爱爸爸,但是更疼爱我。产生两种不同含义的原因,主要是其词语的相互修饰关系,即句法结构上有两种以上的可能性,而并非因为具体语句、单词等句子成分存在多义性。野田尚史于2002年在《日本語のあいまい文》一文中,对日语歧义句进行了详细阐述,将“结构歧义句”定义为“文を構成しているそれぞれの語句にあいまいさがないが,文を構成している成分がどの成分を修飾するかとか,どの成分と結合するかといったことにあいまいさがあるもの[3]”,换言之,此类日语在具体语句和单词上并无歧义,却因词句之间的修饰关系存在多种可能性,从而导致句意整体产生歧义。前文中提到的实验主要研究该种歧义句,日语的这一特征无疑增加了日语学习的难度,也对日语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需求。对于此种结构歧义句,学习者无法单从语法角度判断和确定其意义,一般而言,需要结合语境或者上下文进行综合判断。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必须时刻提醒学生联系前后文,对所表达的意思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在日语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也须说明虽然在日常对话过程中语音语调等辅助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消除句子歧义,但利用语音手段消歧,主要是那些對日语把握精准的日语母语使用者所熟用。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而言,日语并非母语,缺少与日语母语使用者相近的对于日语的直觉性感知,因此,日语学习者对于日语语音语调的把握可能并不十分准确。综上,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这种方法难度系数高,不易掌握。出于这一考虑,该实验主要调查汉语母语者所表达的日语结构歧义句中具备的韵律特点,并且讨论这些韵律特点与日语母语者的日语表达有何区别,且这些区别是否受到汉语母语迁移影响等问题。通过对以上课题进行研究,从而对中国的日语教育、教学过程的课程设计和口语表达训练进行积极引导,亦将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韵律方面的学习有所助益,极具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是通过这一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结合相关先行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考察。

三、实验设计

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三个角度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进行考察。

实验一:主要针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通过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生成的日语结构歧义句进行语音分析,从而对日语学习者为区别表达不同语义时分别运用的韵律特征手段进行考察。研究方法为语料研究。语料提供者为汉语母语使用者的5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女性研究生,均有7年以上日语学习经验,现居北京,日常使用普通话。立足于日语歧义句的相关先行研究,选取5句较为典型的日语结构歧义句开展实验。句1:これは丸いテーブルの絵です。句2:男の人はきれいな姉と妹を見ています。句3:お兄さんは一生懸命勉強する弟を手伝っています。句4:妹が作ったばかりのご飯を食べてしまいました。句5:今日はマグロと野菜のサラダを買いました。5句均含有两种及其以上的意思。在语料采集方面,使用的是索尼制PCM-D50型录音笔,并在2009年12月25—27日完成采集。进行采集前,均向发音人说明采集意图和方式,以便获取较为自然的语音材料。研究者选用提问句,形成5组A、B两种歧义对话,同时对每组对话饰以对应说明。每段对话A、B两意分别录5遍,均采用无序形式,由研究者提问,采集对象回答。实验对采集到的全部250句语音资料不予筛选,均列为考察对象。研究者将采集完成的语音语料通过SUGI Speech Analyzer语音分析工具进行分析,重点考察F0、音幅、时长以及句中比重四个项目,并按照规则对以上数据进行计算记录。最后,将所得数据根据句意分为A、B两组,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T检验考察两者之间的差异,将统计所得的P值作为判断两者是否存在差异性的重要指标数据,最终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实验二:主要是通过语料收集和分析的方式对日语母语者产生的日语结构歧义句进行语音分析研究,进而考察日语母语者面对日语结构歧义句的歧义产生时所使用的韵律方法。语料采集对象是1名出生于东京近郊、母语为日语的日本女性。具体采集方式和数据分析方式与实验一相同,共采集语音材料A和B各25句,共50句。

实验三:研究汉语母语者汉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并对汉语母语者形成的汉语结构歧义句语料进行分析,从而分析考察汉语母语者为区别表达汉语结构歧义句歧义时所产生的韵律特征。选择的语料提供者为5名现居北京、日常使用普通话的中国女性汉语母语者,即为实验一的语料采集对象。实验所选取的5句汉语结构歧义句如下:句1:零下六度到三度。句2: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句3:他唱不好。句4:是张波和孙燕的父母来了。句5:他们是两个大学的教授。语料采集工具使用与实验一相同的录音笔,并且与实验一于同一时间段完成采集。主要采集形式均与实验一相同。但因采集过程中1名采集对象在阅读其中一句时发生误读情况,实验研究过程中便将此语音资料删去不予考虑,于是最终用于统计分析的语音材料A、B两意各120句,共240句(除去误读的10句)。

该研究主要依据以上三个实验,对收集的语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比对,从实验数据入手,进而比较得出结论。

四、研究结果

通过上述三个实验,研究者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相关研究的背景资料,立足于充实的先行研究基础,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对比以上三个实验可以发现,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所呈现出的韵律特征中,既存在与汉语母语者结构歧义句韵律特征相同之处,也呈现出与日语母语者对待结构歧义句时韵律特征的相同特征。此外,还存在与两者皆不相同之处。

其二,结果表明,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对日语结构歧义句进行表达时,主要通过调整句中各成分的比重这一手段来消除歧义。这一点与母语汉语不尽相同,也不同于目标语言,即日语。

以上是对研究者通过实验得出的核心结论的简单概括。

五、实验研究意义以及对日语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该实验主要聚焦于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研究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和日语母语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以及汉语母语者汉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对三者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得出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

该实验详细解析出汉语母语者在表达具有结构意义的日语语句时所具备的韵律特点,同时分析这些韵律特点和日语母语者所说的日语有何区别,是否受到母语韵律负迁移影响,又在何处受到何种影响等问题,对我国的日语教育、教学具有借鉴意义。这一研究有利于引导日语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合理设计,尤其是对于日语听说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在听说课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加大日语结构歧义句相关听说训练在课程中的比重,从而提升学生对于歧义句的敏锐度,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韵律特征的辨别、辨析训练,强化学生对于歧义句的识别和辨析技能,引导学生恰如其分地把握在学习日语过程中汉语的迁移影响。

不仅如此,针对日本人和日语学习者区别、理解结构歧义句的一般过往性认知,研究者通过设计以上三个实验,得出了与先行研究不同的结论。这一结果在体现出该实验创新意义的同时,也说明在日语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固守过往的理论和理念,而是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不断的实践积累中找出最为合适的日语教授方法。

另外,该实证实验有意识地针对学习者日语的过渡性,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中日语言不同的韵律特征这一方面,而是对包括句中比重在内的各个项目和句中各位置进行综合考察,因而考察范围更为全面,亦可观察到学习者日语的独特性及普遍特性。这也是该实验最为突出的意义之一。在日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全面把握汉语与日语的相通、相异之处。对于相通之处可以予以引导,活用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增加学生学习的便捷度;对于相异之处则要着重强调,从而使学生对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有较为准确的认知,如日语和汉语的同形异义字,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分辨区别,规避误读。

六、对该实验的几点看法

该实验较为全面地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进行考察,设计的三个实验均相对合理,数据分析也细致入微,整理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具有代表性。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此前相关研究的空白区域,对先行的研究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补充,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又不乏与相关研究的紧密联系,因而极具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然而,该实验在设计和进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实验例句的选取方面,在实验一中选取的句2:男の人はきれいな姉と妹を見ています。该句中的“きれい”一词作为形容动词,在日语中本身就含有多重意义,如美丽、漂亮、干净、整洁等,虽然后续名词对于该形容动词的词义选取具有一定的限定作用。但是词汇意义的多样性也会使得句子产生歧义,影响对话者对句子的解读,因此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除此之外,在实验二中,语料采集对象仅选择1名日语母语使用者,收集的语料较少,出现偶然性的概率较大。并且,因为采集对象只有1人,具有单一性,无法排除语音语调上的偶然性,也无法与其他采集数据进行对比。如果采集对象在发音、表达方面存在较多的个人特征,则无法代表其他日语母语使用者,因而对实验结果也会产生较多不利的影响,使得实验结果缺乏说服力和代表性。若实验能将以上两点纳入考虑,对实验设计进行适當调整,相信能使实验更具代表意义。

七、结论

针对中国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进行的实验,着眼于现今日语学习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主要通过三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进行语音材料收集,并对收集的实验素材加以分析和统计,得出具体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对比,进一步得出实验结论。该实验的设计和开展及其结论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引导作用,对日语教育、教学以及日语学习者的具体日语学习安排和设计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具备了相当的研究价值。

參考文献

[1]贾建梅.母语文化负迁移度对日语习得影响之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3(3):132.

[2]徐一平,施建军,沈燕菲.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2):95-101.

[3]野田尚史.日本語のあいまい文[J].日本ファジィ学会誌,2002,14(1):7-14.

The Significance of Japanese Empirical Analysis on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 Taking  the Experiment Analysis of the Prosodic Features in Chinese Speakers Structurally Ambiguous Japanese Sentences as an Example

ZHOU Yu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3-10-2 Osawa, Mitaka-shi, Tokyo 181-8585, Jap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numerous linguistic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has l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mpirical experiments. The analysis of this kind of empirical experiments can not only benefit researcher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in the same direction based on previous study, but can also be a guidance and a reference for Japanes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is kind of experiment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empirical experiment on the prosodic features in Chinese speakers structurally ambiguous Japanese sentences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questions, methods, experimental design, results, and significanc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are discussed, and the importance and influence of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and results to contemporary Japanese education are also analyzed.

Key words: Japanese structurally ambiguous sentence; empirical study; phonetic experiment; Japanese educa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