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25期·海洋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9/16 9:32:42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5期

李春荣 宁曦 贾坤同 易梅生 苏明

[关键词] 海洋科学;实验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推进课程育人——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粤教高函〔2020〕20号);2020年度中山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教务〔2020〕89号)

[作者简介] 李春荣(1981—),男,安徽阜阳人,硕士,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党建、思政、民商法研究;苏 明(1983—),男,山东蒙阴人,博士,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海洋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5-0081-05 [收稿日期] 2022-03-02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战场,肩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大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1]。因此,新形势下,高等院校要始终坚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战略的要地。一个国家的兴盛与海洋事业密不可分,世界强国必然与海洋强国紧密相连。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以海洋强国为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为建设海洋强国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核心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我国涉海高校作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才兼备的海洋科技人才的使命。中山大学作为一所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与海洋研究有着深厚的渊源,建校之初即开展了海洋科学研究。为了响应国家海洋强国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山大学充分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发展多学科交叉平台,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学科群”。作为海洋学科群的重要成员之一,海洋科学学院立足南海,面向大洋,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和倡议,充分发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大平台的聚集优势,聚焦海洋科学领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红色海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海洋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为例,介绍海洋科学专业实验课程开展的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

一、海洋科学专业实验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的实验课程,因其实践性、互动性强,小规模授课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3]。海洋科学专业极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决定了实验教学在海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洋专业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对海洋类毕业生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日渐提高,因此,加强海洋专业实验教学是大势所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验教学课程侧重于实验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得不足。传统的实验教学具有为理论课服务的色彩,而实验课的独特育人功能往往被忽视。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能够进一步掌握、巩固理论知识,并使自己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学生通过与实验小组同学的合作能够培养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4,5]。因此,实验课程具有非常突出的德育功能。新时代的海洋科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海洋科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和哲学素养。海洋专业实验课程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6],如何结合海洋科学专业的特点将海洋科學实验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从而实现专业教育和海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让海洋科学实验课程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每一个海洋专业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1.建设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实验课程教材,构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教材体系。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加强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海洋科学类实验课程的教材已经无法适应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展需求,加强教材建设势在必行。学院成立课程思政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海洋科学类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教材建设目标和任务,创新教材编写方式,严把教材编写质量关。同时,建立多种教材建设激励制度,鼓励并引导教师在新编教材中融入思政元素,对优秀的教材给予一定奖励。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肯定教师编写教材的付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学院组织教师出版了15部优秀海洋科学类实验教材,包括《海洋微生物学实验》《海洋有机化学实验》《海洋环境化学实验》《海洋气象学实验》《海洋沉积动力学实验》《海洋油气地质学实验》等。真正做到以教材建设促进课程思政改革,促进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思政元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高校育人,党建为魂,构建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学院积极探索实现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通过团结协作、突破传统方式、制定工作机制,找准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党建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形成政治和业务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7]。党员教师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党员,又拥有教师的身份。在课程思政工作中,党员教师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具有海洋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党员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授课培训,以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为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活动,切实加强党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学业务能力培训。針对青年教师,建立党员一对一帮扶机制,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力求达到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使党员教师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骨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组织青年党员教师观摩学习国家、省和校级教学名师的现场教学;建立党员教师网络平台,开展青年教师之间的在线交流,讨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题与心得;为党员教师指定督导专家,对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跟踪指导。

3.积极开辟实验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落实全程育人。海洋科学类实验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积极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渗透途径,开辟课程思政的“第二战场”。例如,实验课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围绕实验课内容,开展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指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实验技能和知识,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巩固和检验教学成果。“以实践促教学”,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因此,在实验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穿插课程实习活动。作为海洋科学学院的学生,参加海洋科考活动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程。将实验课程的实习活动安排在科考船上,让学生实地观察并体验海上科考工作,践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通过开辟涵盖学生竞赛、科研项目训练、毕业论文、课程实习的课程思政“第二战场”,拓展了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新途径。

三、海洋专业实验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1.在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有机融入绿色发展理念、辩证思维、动物伦理、环境保护、学术诚信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观等思政元素[8]。实验过程中会有实验动物,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善待实验动物。对于实验动物的死亡,我们可能无从选择,但是学生应在实验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减少实验动物所承受的痛苦。认真上好每一节涉及实验动物的课,是对牺牲奉献的动物最大的尊重。通过在海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实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在海洋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有机融入科学精神、安全意识、学术诚信、团队合作、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例如,将学术诚信贯穿教学始终,对于实验的数据结果要如实记录,决不允许修改。如果发现实验数据不符合预期,可通过重复实验来排除实验中潜在的错误操作,杜绝介入主观因素的数据筛选。对于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杜绝抄袭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均为中国制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通过在海洋生态学实验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良性发展,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真正让课程思政在海洋生态学实验课堂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在海洋气象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海洋气象学实验的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国防安全、观测技术封锁、学术诚信、防灾减灾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进行海气界面参数观测—漂流浮标实验中,将美国的“铱星”定位与国产的“北斗”卫星定位进行比较,告诉学生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防止国家重要信息泄露,引导学生领会“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另外,在介绍大气边界层观测时,给学生讲解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心,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国防安全教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2020年3月,我院谢伟副教授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1600米水深处,首次发现一具长约三米的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对于我国深海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此次发现的相关素材,我院协同软件公司开发了“载人潜器海底探索”和“海底生态系统观测”虚拟仿真实验模块,应用于海洋科学虚拟仿真实验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鲸落生态系统及海底冷泉和热液系统观察,让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直观了解深海“冷泉”“热液”及鲸落降解的三个阶段。鲸落与深海热液、冷泉一样,是深海生命的三大绿洲,孕育着丰富多样的深海生命。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操作,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南海,放眼大洋,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保护海洋生物、爱护环境,能够感知生命之美,学会善待生命。

5.在海洋沉积动力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有机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破创新科研精神、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术诚信等思政元素。例如,在介绍海岸侵蚀时结合“生态红线”“绿色发展理念”等时政要素,启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基础空间格局的思考。在野外测量采样中,以野外测量工具的使用为契机,介绍我国先进测量技术的典型案例,了解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突破创新的成果。在开展实验时,强调科研数据获取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实验报告撰写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学术规范。通过上述手段,将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实验教学课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启发学生自觉认同,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实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海洋油气地质学课程教学团队经过近10年的教学实践,始终坚持“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党建促教学,以科研促教改,以改革促发展,加强课程思政,勇于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案例1:学好石油地质,开发更多油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油气资源是国防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安全保障。我国是石油消耗大国,油气资源严重短缺与能源安全成为国家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我国南海油气资源丰富,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加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学习研究,为解决国家所急需的油气资源实际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案例2:开发南海资源,保卫海洋权益,为海洋强国战略做贡献。南海中南部油气资源自20世紀70年代以来被周边国家实际占有,这些国家每年在该区域开发生产的石油天然气已超过7000万吨油当量,远比我国南海北部油气年产量高。鉴于南海中南部复杂的地缘经济环境及政治纷争,迄今为止我国在该区域尚未开展实质性的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希望学生能早日参与到南海南部资源开发之中,保卫海洋权益,为海洋强国战略做贡献。

7.海洋化学实验课程为我院大二所有专业必修课,课程共计36学时。在课程开始的“海洋化学实验原理与实验设计”环节,强调海洋化学实验课程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重要地位,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课程设计方面,强调绿色环保理念。例如,在海水中氯度的测定,注重滴定剂硝酸银的回收利用,避免直接排放。在海带中碘的提取实验中,强调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提取重要化工原料的重要意义。在考试实验中,强调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实验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验能力得到提升,树立起“大海洋、大平台、大作为”的思想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8.海洋有机化学实验是我院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课程实践探索,在具体实验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勇于探索、诚实守信、学以致用、海洋强国和科技报国等思政元素,把“思政之盐溶于教育之汤”。例如,在海洋藻类样品预处理及色素的提取、海藻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实验中,了解我国丰富的海洋藻类资源及其广泛的应用价值,把海洋强国梦根植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实验中,了解到中国传统茶文化所蕴含的化学知识,从专业角度分析茶叶的功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实验过程中,即使使用相同仪器设备、相同药品试剂、相同实验方法,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如产品颜色、形状、产率等也可能不尽相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对实验过程进行理性分析和反思,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总之,通过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把独立的课程知识点和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融合,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及思考

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需要党政齐抓共管,结合学科特点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条件保障和建设时间节点,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强化奖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舒适区”,让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尝甜头”。针对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明确经费支持,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和绩效奖励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教学相关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直接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挂钩。上述机制确保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得到激励,有所发展。

3.明确课程思政特色,精准育人。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普适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单位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学科特点,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课程,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致谢: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的何蕾、邱春华、刘欢、万志峰、石贵勇、袁建平教师,在本文撰写时提供课程思政素材)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