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大学生高强度体能训练易发伤病类型及原因探求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6 20:24:29      点击:

谭琦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校大三学生军事体能训练伤病状况的调查统计分析,主要结论如下:在大型军事体能训练中,训练伤病属于高发伤病,本调查样本训练伤病率达到35%左右;大多数训练伤病发生在大一、大二期间,而且以腿部和脚部的训练伤病居多;这些训练伤病大多是慢性伤病,与训练者本身身份特征关系不大;400米障碍、长跑项目可能是学生高强度体能训练普遍难度较大的科目,也最容易诱发伤病;就日常基础训练来说,学生在训练时间的热身状况和组织放松方面可能有所欠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整体体能水平较低,从而使得训练伤病呈现多发态势。

关键词:大学生训练;高强度体能;训练易发伤病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098-02

一、学生总体伤病率分析

本文通过对某校大三学生进行全样调查,样本总体包括1411个,获得训练伤病学生样本496个。选择该校学生作为军事体能训练的研究样本,主要有以下原因:(1)该校学生为正规军事体能训练学校,在校学生的军事体能指标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业余训练或者自我训练。(2)该校学生自进入大学以来,有专业的技术、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支撑学生的体能训练,较为严格的训练组织和考核标准,有规律、有组织、不间断的体能训练可以为研究提供较好的素材。(3)调查学生集中在大三,可以较为完整的分析学生体能训练的绩效,为科学评估体能训练效果、训练科目、伤病康复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基础。

根据对训练伤病样本的简单统计,该校在学生体能训练的过程中,伤病总体发生率为35%左右。伤病学生包括从慢性伤病、急性伤病、日常伤病及其他伤病在内的多种伤病状况。从总体伤病发生率来看,相对于总体学生规模来看,军事体能训练伤病发生率较高,这说明要提高军事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将科学施训和良好的伤病康复机制相结合,高度重视在校学生的军事体能训练伤病研究。尽管高校学生伤病很少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较高伤病发生率对于类似体能考核或者体育竞技类教育机构来说,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过去,大多数高校、体育竞技组织,甚至是奥运选手,往往关注体育对个体带来的健康效应及体育明星的光环效应,很少有文献来专门研究讨论并重视在校学生、竞技运动员的训练伤病问题,即使发生了训练伤病,大多是从医疗康复技术等方面来着手,很少从训练组织、心理诊断、康复措施等方面着手研究。因此,组训单位要改变对学生训练伤病的态度,改变从技术上来重视训练伤病,还要从训练伤病的长期性、严重性等角度深入研究。

二、训练伤病现状及其部位分析

对学生训练伤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着重关注军事体能训练受伤的学生在身份上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即参训学生户籍、专业类别、政治面貌、是否班级骨干、性别差异等身份特征与学生体能训练伤病是否有关系。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特征对伤病学生进行分类统计,分别计算了各个身份类别下训练受伤学生占伤病学生总体和相应学生总体的比例,可以发现如下结果:户籍、政治面貌、是否班级骨干、性别差异等特征与训练伤病的相关度较小,即这些因素与学生是否发生伤病关联度较小。即使在伤病样本中有显著性差异,比如非党员、连级以下、性别差异等因素在伤病总体中差异较大,但是参考总体学生样本来看这些因素并不显著,平均比例均为35%左右,与总体伤病率大体一致。专业类别即显著影响到学生训练的伤病状况,指挥类学生伤病发生比例达79%,而技术类学生受伤比例为21%;拓展到总样本来看,两者比例分别为39%和26%,仍然具有显著性差异。仅仅观察伤病样本可发现专业类别、政治面貌、是否班级骨干、性别因素在伤病样本中差异很大,户籍因素差异较小,指挥类学生、非党员、连级以下、男性在伤病中占比更大,但是考虑到样本本身可能分布不均匀,比如指挥类招生更多、非党员非班级骨干人数本身就多、男多女少等总体样本分布,这些因素还需要参考总体样本,否则会有统计偏差。计算这些因素与总体样本的比例可以发现,除了专业类别差异保持之外,其他因素的比例与总体伤病率一致,因此可以发现专业类别不仅在伤病总体中差异显著,在总体样本中也是非常显著的,其他因素并不特别显著。

通过计算伤病学生的总体分布可知:(1)罹患伤病时间分布,大一新生伤病率最高,其次是大二,两者累计占比81%,这个结论从下面罹患伤病与重大任务的统计可以得到验证,43%的训练伤病发生在日常训练中,远远超过体能考核、军事比武等大型军事活动造成的伤害,特殊训练时期总体的伤病率为42%,几乎与日常训练导致的伤病率一致。(2)就重大训练伤病的次数来说,40%的学生发生过1次重大训练伤病,38%的学生在2次以内,合计78%的学生出现过重大训练伤病,而且从罹患伤病类型可以发现,64%的属于慢性伤病,只有31%的属于急性伤病。训练伤病大多发生在大二学年之前,尤其是大一新生,这些伤病大多是日常训练造成的,慢性伤病占据绝大多数;从伤病严重程度来看,一旦有伤病,发生重大训练伤病的可能性就较高,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是腿部(39%)、脚部(37%)和腰部(26%),几乎绝大部分训练伤病主要表现为腿、脚和腰部受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尽管大量受访者认为腰部会比较容易受伤,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很大的受伤比例,而腿部和脚部可以说是体能训练伤病的主要部位。在大型军事体能训练中,训练伤病属于高发伤病,本调查样本训练伤病率达到35%左右;大多数训练伤病发生在大一、大二期间,而且以腿部和脚部的训练伤病居多;这些训练伤病大多是慢性伤病,与训练者本身的身份特征,比如户籍、政治面貌、班级骨干等相关度不大,而学生本身的专业类别与最终伤病率有较大关系。上面这些分析只是从数据本身看到的统计结果,其原因还需要深入挖掘,同时相关度较高也并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三、学生日常训练情况分析

训练伤病大多数是在高强度、持续的体能训练中产生、累计并不断演化为伤病的,绝大多数伤病是入学之后训练后发生的,上大学之前具有伤病的比例相对较低。本调查选择了常见的训练科目,主要包括:400米障碍、长跑类、短跑类、800米蛙泳、单杠器械、仰卧起坐、俯卧撑等日常体能训练项目,这些项目是在校学生参与度较高、训练较为规律的科目,这些训练科目的难易程度可能直接与训练伤病相关。(1)400米障碍、长跑项目最容易受伤,两者占比高达78%,其他的训练科目相对不容易受伤。(2)与最容易受伤的项目相对应,可以发现34%的人认为400米障碍、800米蛙泳和5公里测试是最困难的训练科目,基本可以發现长跑项目、400米障碍是最困难的训练科目,也是最容易受伤的训练科目。通过对组训时间、热身状况、放松状况以及5公里训练成绩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67%的学生每天训练时间在1—2个小时,这个训练时间并不是特别长,2小时以下的训练时间占比接近90%。就训练前的热身状况来说,47%的学生训练热身时间为5—10分钟,5—15分钟的热身时间占比92%左右;就放松状况来说,训练后组织放松训练的学生占比52%,绝大部分学生都会组织放松;就基础体能测试来看,以5公里成绩来看,47%的学生完成时间在21—23分钟以内,19—23分钟的学生占比84%,可以发现优秀率较低,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及格水平。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组织训练时间、热身状况和组织放松等方面并没有特别注意,基础训练科目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从而可以看到最终的体能成绩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及格水平。因此,强化日常训练可能是较好应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体能训练伤病问题的最好办法。

四、小结

本文以某校调查数据为依托,分析了在高校日常军事体能训练过程中容易诱发的伤病问题,并分析了学生体能训练伤病与大学生日常训练的关系,指出适度增加日常训练才能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训练伤病问题。本文对训练伤病多发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训练科目的难易程度、日常训练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可以为大学生日常体能训练提供较好的参考。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