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高校园林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8 20:38:14      点击:

熊作明 冯立国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的阐述,结合扬州大学园林专业特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园林人才为出发点,构建了园林专业“认知、体验、探索”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以期为我国园林及其他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园林专业;教学体系;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4-0142-02

新世纪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园林学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的人类生活环境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1]。进入21世纪以来,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我国园林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系统改革园林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优化园林专业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己成为当务之急。

一、园林专业教育的发展简况

1.国外园林专业简况。现代风景园林学是融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大综合性学科。世界上第一个风景园林学专业于190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开设,目前美国有60多所大学设有园林专业教育,其中2/3设有硕士学位,1/5设有博士学位[2]。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风景园林学在国际上己发展成为与城市规划、建筑学三足鼎立的学科专业[3]。目前欧美共有180多所大学设置了园林专业,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涵盖规划、设计、研究、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在同一教育层次根据发展方向又分为不同的学位[4],以适应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

2.我国园林专业发展简况。我国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叶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科和园艺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3]。20世纪30年代浙江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了观赏园艺课程[2]。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速,园林专业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原江苏农学院(现扬州大学)于1987年最早开设了观赏园艺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招生,园林专业2000年正式批准设立。现在我国大约有50多所院校设有园林专业或课程,少数院校设有或挂靠其他相关学科设有园林/观赏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二、我国园林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理、工、农、综合性大学中都有开办园林专业或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在不同性质的院校,该专业的属性也就不同,主要有理科、工科和农科三大类,这三大类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各有侧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現如下:

1.教学形式单调。教学上多数仍以传统教学形式为主,授课手段单一,授课形式缺乏多样性,学生主动性差,师生互动性明显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学体系单一。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重园林艺术形式与表现,而对实践与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不足,教师通常安排独立于规划设计以外的抽象技能训练,与具体的设计任务相分离,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3.教学评价体系固化。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多数课程多年一直按照7:3(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的固化模式,而且平时成绩的评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一定的标准。

4.创新能力不足。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天性,而教学形式单调、体系单一又进一步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导致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动力不足,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缺失,制约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园林专业“认知、体验、探索”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构建

1.改革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认知”。以园林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夯实学生对园林专业知识体系的认知,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由“继承型”向“创新型”的转变。①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性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大力践行研究性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结合园林专业课程的特点,借鉴哈佛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的教学经验,在以《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等为代表的部分专业课程推广实施“现场教学”,在特定现场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当前我国高校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尚不系统和完善,严重制约了研究性教学方法及经验的推广。为此,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5],构建了系统的包括园林专业在内的农科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即总分=专业知识考核(50%)+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活动(35%)+其他辅助考核(15%)。其中专业学业知识考核(50%)=卷面理论考试(40%)+现场问题考核(10%);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活动考核(35%)=课程论文(15%)+实践操作与管理(20%);其他辅助考核(15%)=学习态度(3%)+探索精神(4%)+团队协作(3%)+汇报答辩(5%)。评价主体由教师、小组和学生组成,各评价权重又有差别[6]。大学农科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对研究性教学的深入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搭建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各类平台,促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深入“体验”。①“室外大课堂”体验式实践教学创新。园林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极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创新提高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方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平台,特别是扬州市丰富的园林资源,设计特定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开展“室外大课堂”体验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将体验式教学的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园林专业课程教学中,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转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②学生实践作品展示与教师实践中的自我提高。设计类课程不定期举行学生的景观素描、设计作品、插花作品、微景观模型建造等作品交流和展示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同时,针对指导学生实践对教师本身素质也提出较高要求的现状,充分利用各种便利条件,为教师集中参观、交流、探讨与共同进步提供了有效途径。

3.營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鼓励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主动“探索”。①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在校内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申报及“研本1+1”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科创基金,并根据科研兴趣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思路与基本技能培训。同时,鼓励学生进入学校“创业苗圃”创业,对有价值有潜力的创新项目进行孵化,培养、锻炼、提高有创业激情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②鼓励学生在各个层面展示创新成果。在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纸质作业外,园林系联合学院团委,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如微景观设计大赛、插花比赛等,并组织三、四年级学生参加全国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四、结语

园林专业“认知、体验、探索”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改革覆盖面广,促进了学生优良学风的形成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认知、体验、探索”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可为我国园林及其他相关学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鲁敏,王永胜,李成.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的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7(5):529-533.

[2]祁素萍,王兆骞,陈相强.中美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267-269.

[3]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园林,2001,(4):15-17.

[4]周卫东.中外园林专业概况及国内专业的就业前景[J].广东农业科学,2011,(4):222-224.

[5]熊作明,邵莉,郭网红.农科类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9(5):93-96.

[6]熊作明,李卫星,冯立国.大学农科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5,(6):64-66.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teach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are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In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students to be compound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the triune teaching system of cognition,experience and explor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Yangzhou University,which was based on special features and present teaching practice of this major. This work w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with higher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other majors in China.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teaching system;innovation;practice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