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双一流”战略下《环境监测》本科教学改革探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5 20:25:48      点击:

王铁成 屈广周 郭雪涛 夏天骄 贾汉忠 强虹 梁东丽

摘要:本科教育中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双一流”的基础。《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学生环境综合能力培养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剖析《环境监测》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双一流”战略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了“双一流”建设下《环境监测》教学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双一流;环境监测;本科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131-03

一、前言

2015年国家发布了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战略思想,即“双一流”建设,旨在打造“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基础;为此,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直属高校开展“十三五”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并将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纳入了“双一流”建设中[2]。在“双一流”战略思想指导下,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应以打造高质量人才为宗旨,培养具备污染防治、污染控制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技能,创新能力突出,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其中,《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学生环境综合能力培养中发挥关键作用。培养满足现阶段国家对高素质环保人才的需求,加大实施环保举措并建设美丽中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健康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必要深入剖析《环境监测》本科教学方式。

二、《环境监测》本科培养与“双一流”战略思想的相关性

“一流大学”建设应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中心,立足人才培养,遵循“先人后物”的大学发展理念,以“四优”(定位优、培养方案优、培养模式优、课程体系优)为方针,全面深入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师素质的提升[3]。近些年,《环境监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双一流”建设对本科教育的新要求并不能很好的匹配,主要的问题如下:

(一)学习驱动力不足

《环境监测》主要开展空气、水体、土壤、生物样品的采集、预处理、成分检测与分析等工作。监测工作的对象往往是污染的水体、有害的废气、污染的土壤、难闻的垃圾等,需要经常与恶劣的环境打交道,工作并不光鲜亮丽;因而学生会觉得从事的工作低人一等,不受待见,没有“钱途”,最终导致学习驱动力不足。近几年,很多学校通过革新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希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翻转课堂、网络教学等。但学生对环境监测的荣誉感尚显不足。如何提高现阶段学生对环境专业的认知与理解是关键。

(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010年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局面”列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目标。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目标[4]。从现阶段国家和社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来看,环保领域不仅需要具备污染防治、污染控制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且需要专业基础深厚、具備科学思维与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快推进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从《环境监测》的课程体系来看,它不仅涉及环境样品中各项环境指标的分析方法原理及质量控制理论等科学问题,也涉及不同工作条件和污染本身情况下环境指标和分析手段的选择技术问题。因此,应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分类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不同类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环境科技发展不匹配

目前《环境监测》教材主要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监测(奚旦立主编)为主;最近一次修订是2010年第四版。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涌现了一系列环境监测手段与技术,如高分辨质谱、免疫生物条形码技术、便携式、分子生物光谱等。国家相关环境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另外,一些新的环境污染问题如PM2.5也突现。课本内容与环境科技发展的不匹配性正在呈现。因此,应顺应新时期发展要求,及时引入最新的方法和标准及有关的环境监测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四)教学与科研衔接尚不紧密

教学与科研应该是相互促进的。缺乏科研的支撑,大学教学定会失去“源泉”;缺乏教学的辅助,科研也会显得动力不足。然而,现阶段各类人才评选、学科水平评估、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均主要考虑科研成果,导致绝大部分老师重科研而轻教学[5]。本科生进入实验室主要是锻炼操作技能,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少;即便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部分都是协助研究生从事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实验,较少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这并不利于学生科研积极性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引导与培养。

三、“双一流”导向下《环境监测》本科教学改革策略

(一)强化学生对环境监测的认同感

为了增强学生对环境监测事业的认同感,增加学习《环境监测》的积极性,树立投身环保事业的责任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专业认知:(1)开设《环境监测》之前,开展环境监测相关的参观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环境监测站、企业及科研院所,让学生能直观地感知水、大气、土壤等监测的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作,增加后续理论课的学习兴趣;(2)在《环境监测》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环境监测全过程的知识,如监测资料收集、方案制定、布点、采样、运输保存、样品测定、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等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加明确分析监测仅仅是整个环境监测事情的细小部分;(3)教学中灌输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环境监测是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规划等课程的基础;通过环境监测获得相关数据并解读,才能进一步开展污染控制、环境评价与管理等系列工作,让学生明确环境监测在整个环境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6];(4)教学中及时引入国家最新发布的环保政策,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加强学生对环保事业的热爱。

(二)更新教学内容和革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及时引入最新的监测分析方法和标准,及有关的环境监测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并增加对新突现的环境问题如PM2.5监测技能的学习。在教学方法方面,(1)将典型环境监测案例融入教学,让学生针对该案例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分析、课堂讲授等形式展现其中涉及的监测知识,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2)积极增加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自由设计小的教学内容进行简短授课,强化学生的主动性,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总结和表达能力;(3)增加开放性实践教学环节,如设置1-2个实验,让学生从掌握实验原理、实验准备、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实验仪器使用、实验药品配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等全过程操作,指导教师主要提供支持条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8]。

(三)实施分类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分为应用型和学术型两种,构建虚拟班,根据国家对不同类型环保人才的需求分类培养。对于应用型,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侧重监测方案制定、监测技术运用等;同时,建立校-企联合办学育人机制,从培养制度上将“学生送到环境监测站或相关企业锻炼”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解决产业问题的能力。对于学术型,在教学中要侧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并及时增加对国内外前沿监测技术或手段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四)强化教学与科研的相辅关系

国家提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最终目标之一是打造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必须要有强大的科学研究实力支撑。尽管目前各类人才评选、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均重点考虑科研,但我们必须认清大学科研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为教学服务的[9]。所以,在《环境监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以教学促进研究,以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具体体现为:(1)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够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思考得更加深入透彻,对教学重难点把握更明确,对知识点讲解也会更清晰;同时,教师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弥补书本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因而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2)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将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与本科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传统实验陈旧“老套”的习俗。如将PM2.5采集、PM2.5中有机物和重金属成分检测、危害评价结合起来,从热点环境问题的评估中学习相关监测原理、监测技术等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3)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独立开展研究内容,并建立导师辅导机制。

四、总结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双一流”的基础。《环境监测》作为环境工程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技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对“双一流”战略背景下《环境监测》本科教学改革剖析,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应以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科技创新能力、科研组织协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培养满足现阶段国家对高素质复合型环保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l.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直属高校开展'十三五”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EB/OL].(2015-08-03).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08/t20150811_199390.html.

[3]鲁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会计本科教育改革探索[J].财会月刊,2017,(15):91-94.

[4]李延保.“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4-6.

[5]胡瑞,李忠云.我国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对我国42所高校园艺本科专业的调查[J].中國农业教育,2016,(04):22-29.

[6]奚旦立.环境监测 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蒯秀丽.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12):50-51.

[8]陈水木,黄志中.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改革实践[J].江西化工,2009,(3):130-131.

[9]梁林梅.国外关于本科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0,(3):67-70.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