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心理辅导视域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策略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2 20:05:37      点击:

王顶娟

摘要:目前,我国众多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明显的“重物质、轻精神”、“重保障、轻发展”、“重管理、轻服务”等现实问题,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出发,探究高校贫困生的有效资助策略,加强人文思考,构建人性化、多元化的立体式资助体系,有利于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时效性,充分发挥济困助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心理辅导;高校贫困生;资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21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深入发展和收费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正在逐年上升,经济、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贫困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是高等教育建设的头等大事,是保证贫困大学生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为了保证高校贫困生的平等受教育权,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制度、生源地贷款等主要手段,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大多偏重经济方面的相关资助,心理辅导与经济资助脱离,未能充分发挥资助体系的内在价值,不利于高校贫困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端正的思想和过硬的综合素质。因此,本文基于心理辅导角度研究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有利于促进高校形成完善、系统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从而保证高校贫困生的稳定成长。

一、心理辅导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心理辅导的内涵

心理辅导是指辅导者与被辅导对象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咨询关系,辅导者根据被辅导对象的现实心理问题制定有效的疏导举措,帮助被辅导者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不断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障碍,真正改变自己的不良倾向和错误意识,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时至今日,心理辅导已经成为高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重要举措,心理辅导模式会因为不同技术、不同理论以及不同的服务对象而有所差别。目前,有效的高校心理辅导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主观方面,如满意度、幸福感、成就感等;第二,个体方面,如个人能力、个人品性以及个人性格等;第三,群体方面,如满意的周边环境、幸福的家庭、满意的学校和良好的组织等。高校心理辅导一般将传统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既关注阻碍学生成长的“消极心理”,主要研究阻碍学生成长的各种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也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心理”,主要研究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各种美德与发展推力。

(二)将心理辅导引入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的重要性

近年来,针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发展路径:一方面,将高校贫困生看作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主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缺点与不足,以提供根本的经济援助以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将高校贫困生看作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主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自身优势,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培养高校贫困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切实提高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通过现实分析和理论研究可以看出,当前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更偏向于第一种建设理念,而过度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显然不能有效发挥贫困大学生自身的积极作用,导致贫困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救助”,而无法实现主动式发展,更会导致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视角出发,打造完整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心理辅导视域下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心理关注,提高贫困生心理素质

加大高校贫困生心理关注的措施很多,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制订贫困生心理帮扶计划,根据在校贫困生的不同心理需求,结合具体的心理帮扶情况,对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帮扶和持续关注。第二,建立多级联动心理帮扶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广大学生等帮扶要素,汇聚多方面的帮扶力量,切实拓宽帮扶渠道,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给予贫困生生活、学习、交往等多方面的辅导与帮助,以保证贫困生充分適应大学生活,实现健康成长。第三,利用心理辅导专业知识有效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敢于自我肯定,学会自我激励,勇敢面对现实;利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引导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如自强好学、坚持不懈、勇敢果断、坚强独立等。另外,还可以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小组咨询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在相互鼓励中释放心理压力,树立发展自信。第四,高校要采取“及时缓解、大力宣扬”的心理辅导举措促进贫困大学生的长足发展,具体而言,高校对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某些不良问题不可过度渲染与宣扬,避免贫困大学生进行“对号入座”,形成不良的刻板印象,从而影响自身发展;对于贫困大学生中的优秀发展案例,高校要及时发挥“榜样”力量,根据贫困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现实情况进行合理宣扬,充分调动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发展情绪,切实将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落实到现实中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贫困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提倡建设型资助,提高资助的发展空间

完善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必须将经济帮扶与心理帮扶有效结合,才能促进高校贫困生的稳定成长。具体而言,需要在资助过程中帮助贫困大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学习能力和个体斗志,帮助其树立更加远大的发展目标。所谓建设型资助,是指高校的资助体系应该适当增加建设型资助内容,调整经济资助的侧重点,如提高奖学金和勤工俭学两个资助项目的资助比例,目的是让贫困大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相对于助学金等保障性资助项目,奖学金、勤工俭学属于建设型资助项目,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经济保障,这种资助举措有利于鼓励高校贫困生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秀品格,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另外,建设型资助还包括高校贫困生积极参加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的社会实践、心理帮扶以及能力培养等诸多高校活动,高校每年抽取一部分帮扶经费用于贫困生能力培养,如社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根据高校贫困生的不同发展现状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留出充足的资助额度,切实提高资助的发展空间。

(三)创新贫困生资助模式,实现思想教育日常化

首先,重视贫困生自卑、敏感、封闭的实际心理特点,采取“全面撒网、重点突破”的教育资助模式,走进高校贫困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让贫困生感受到关爱、鼓励和认可。倾听高校贫困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要求、生活习惯、学习需要、兴趣爱好等因材施教。其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心理讲座、社团活动、课外实践等形式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奋斗意识和奉献精神,通过日常化的资助方式,帮助学生肯定自己、欣赏自己,不断挖掘身上的闪光点。

总之,要想切实完善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必须从心理辅导视域出发,将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有效结合,结合高校贫困生的现实资助情况和实际资助需要,在给予贫困生基本成长保障的同时,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尊重贫困生的个体差异,增强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从而完善资助体系,保证高校贫困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406.

[2]耿瑜敏.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人文思考[J].教育管理,2016,(346):140-141.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