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大学二年级低潮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5 20:20:09      点击:

黄少勇 聂庆霁 于美娜

摘要:“大二低潮”现象是中外大学生普遍遭遇的一个发展性困惑期,通过元分析和实证数据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低潮阶段客观存在,在学业表现、心理问题的出现等都呈现明显的低潮现象,但出现的主要阶段是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在低潮现象的成因分析基础上提出高校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大二低潮;标线形式;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0-0199-02

“大二低潮(sophomore slump)”现象是西方高等教育系统首先发现的一种发生在大二年级的“持续的感情的失望或沮丧”以及学生发展性困惑时期,最早的文献是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高校学生的论文,至80年代才为学术界所广泛关注并持续研究。国内近十年才开始有针对大二低潮的零星研究,梳理文献发现,“80后”大学生普遍倾向用“颓废感”来表达,而“90后”大学生喜欢用“丧”描述,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大学生群体的低潮现象。那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低潮现象具体表现为何?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从学业表现、心理发展状态和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报告等方面加以阐释,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低潮现象的表现形式

1.学业表现。所谓低潮,就是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那么当代大学生在学业方面哪个阶段容易出现低潮?为了研究大学生在学业表现上的低潮表现,笔者跟踪调查了某校四年间全校学生的考试成绩,以不及格情况为例,2012级学生在大学四年八个学期中,以大一下学期的不及格人数为最多,大二上学期次之。2012级和2013级学生在大学四年间的不及格曲线走势十分类似,以大一上学期为基点,大一下学期激增并达到大学四年间的最高值,在大二学年间有了明显回落,大三学年又略微提高,总的来看,大学四年间,学生不及格的高峰处于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间。

从2014—2015学年不及格人次折线图可以看出,大一年级(2014)下学期和大二年级(2015)上学期不及格人次处于最高值。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不及格人数(人次)最多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学生遭遇了学业上的低潮。大学生在四年八个学期中,学业的低潮在大一下学期到大二上学期间。大三年级的两个学期是一个不及格的小高潮,也意味着学生遭遇一个学业上的小低潮。

不仅如此,大学生学业表现还体现在学业参与方面。中国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一项针对10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积极回答教师提问、课上质疑老师观点、课上有侧重地记笔记、课前作业完成情况等多项学习行为表现上,大二学生均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在课外拓展性学习,如听讲座、海外学习、学术投稿、师生课外活动等项目中,大二学生的表现也弱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对学业和就读经验的满意度方面,大二学生的满意度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

2.心理问题学生的年级分布。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心理问题出现比例也呈现出明显的年级差异,元分析表明,大二年级的心理问题出现率高于其他年级。另外,具体的心理问题症状研究也表明了二年级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比如考试心理问题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呈现出大二>大四>大一>大三的递变趋势,也是大二年级出现心理问题比例最高。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心理问题筛查中发现,二年级大学生各症状因子均分高于一年级大学生,强迫症状、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

从性别差异上看,女生比男生存在更高程度的考试心理问题。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在个别因素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体验到抑郁。在自责、考试焦虑、自卑和认知问题等方面,女生显然比男生存在更多困扰。

这些研究一般都根据年级划分群体,缺少学年内不同学期间的差异指标,因此,从总体的角度印证了大二学生处于低潮现象的心理学基础,但对于大一下学期的学生缺乏针对性研究。

3.来自学生自陈报告和观察报告的佐证。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自陈报告和观察报告中,也能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生活学习状态的差异。针对广州大学城的一项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整天待在宿舍,沉迷在网络、游戏、电影等娱乐性的活动时,喜欢用“颓废”来形容自己。

大二学生出现明显学术参与和向外探索的退缩现象,比如在“研究性学习状况”的大多数指标中,从大一到大二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大二学生学习生活体验从大二开始陷入低谷,恰好印证了“大二低潮”现象的存在。

除了学业,大二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比如与班级同学、舍友相处不融洽,班级和宿舍出现“聚团”现象,尤其是女生。

二、大学生低潮形成原因分析

一般本科学制四年,四年八个学期,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所面临任务有所差异,不同的任务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学习生涯特点。大一上学期体验更多的新鲜感、陌生感和尝试欲望,在学习方面,一般情况下大一上学期的课程较少,学生开始出现分流,一部分延续着高中的学习习惯,学业没有放松,因此第一学期学业表现尚佳;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因为高考之后的松懈,上大学之后也想着终于可以放松了,而且因为大学的课程与高中不能完全衔接,缺乏有效应对大学课程的认知基础,从而导致学业不佳。大一下学期开始,原本遭遇学业不佳的学生,有了不好的挂科体验因而改变自我,学习状况有了改观。而第一学期能轻松应对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始已经很熟悉大学校园,适应了大学学习方式,反而开始放松自我,对他们而言,大学课程也不过如此而已,这部分学生占多数。

到了大二学年,对学业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比较能轻松应对,因此大二的两个学期延续了大一下的高不及格率而呈下降趋势。大三学年,随着专业课程增多,学业压力增大,不及格率略有抬升,但有了两年的大学经历和对未来更多的思考,大三学生总的来看比前两年成熟不少,较能管控自己。大四的课程少,而且面临毕业和就业,不再纠结于校园中,而是思考未来。所以在大学四年八个学期之间,以大一下学期和大二阶段最容易放松,尤其是大一下和大二上這个阶段。

这种学涯特点的一个例证是本科与专科的差异。调查表明,民办、高职高专和独立学院的学制更短,学生通常只有2—3年的校园准备期。压缩的学业历程带来了更快速的适应和转折,所以他们的独立性和目标规划能力也较强。

2.学习制度环境的改变。从高中到大学,学习制度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大学生普遍感受到大学不像高中那样有老师和家长的约束,而经历了高中的集中学习所强化的习惯导致了学生更容易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丧失自我控制。在心理学上,一般用“过渡辩护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来分析这种变化,即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从而导致对外在动机的依赖和內在动机的丧失。因此,当学生感受到大学的消极和无所事事,并与高中的奋力拼搏相比较,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就是空虚和郁闷,并因自己无法掌控而深感不安。即不想深陷其中又深感不能自已,内心无比的挣扎,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47.86%的大学生认为“意志不够坚强”是其颓废的主要原因,也就不足为奇了。

3.校园生活。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课程之外另一个主要领域就是课外活动,与高中相比,大学的课外活动种类繁多也参差不齐,而且大学生有很多课余时间参与课外活动。课余时间的增加需要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而大学生普遍缺乏这种常识性的时间管理能力。具体表现在,由于大一上学期各种组织积极的招新活动,绝大部分新生都会参与到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中。然而到了大一下学期,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的新鲜感已经退去,而且并没有一开始预期的那种收获感,因此,从大一下开始,就呈现出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退潮的现象。这个退潮现象持续到大二上,因为新的一届新生已经入学,很多基础活动和事务都由新生接手,大二学生因此闲了下来。

4.身份认同。大学生在经历由大一新生向大二学生转变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心理体验是身份差异。由于年级的原因,大一学生接触最多的便是大二学生,因此,在大一学生心目中,大二学生就是引路人。一位学生在自陈报告(学期总结)中如下描述大二学生:“在大一的我的心里,最崇拜的就是大二的学长学姐,他们明明只比我们高一个年级,却感觉比我们高了一辈。”而到了大二上,随着新一届新生的入学,大二学生突然发现自己俨然成了校园里的老人,时刻要面临新生的各种拷问。这种转变处于成熟和责任担当的前期阶段,因而不完全成熟,是一个过渡阶段。

5.人际关系的发展。由于大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等原因,大一上还处在差异性的接触和探索中,对彼此的优缺点都能接纳,而到了大一下,很多原来可以互相包容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那么值得包容,矛盾逐渐浮出水面。这个过程依然是持续到大二上学期,同时伴随着大二上学期的身份认同发生改变,大二上的学生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

6.中国大学生普遍没有太多的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对专业的认知也比较浅,同时对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之间的关联存在无法克服的迷茫。在不强调个性化发展而是追求统一目标的教育系统中,学生未能建立起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因此习惯用未来目标导向来推动自我发展,但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本身比较模糊,且呈多样化特点,这种由于目标导向不确定带来的迷茫感,一直困扰着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大二学生,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为期四年的阶段中的第二年,还没有外在的现实压力,因而在认知上就容易陷入混沌状态。

从总体上看,在大学生四年八个学期的学习生涯中,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任务和特点,不同的阶段学生遭遇的自我认知、学习制度环境感知、人际关系,以及时间管理技能等各方面都不一样。当前的研究主要的时间尺度是以学年来划分阶段的,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这种尺度不足以细致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低潮现象。综合前述研究结论,我国大学生学涯中的低潮应当设定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这个阶段。

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对外在学习制度安排的依赖感较重,因此有效应对大学生低潮主要应当由学校层面主导,结合导致大学生低潮的几个原因,学校应当设计有针对性的举措以帮助学生度过低潮期,如学习生涯规划、职业实习体验和人际心理咨询等。

参考文献:

[1]Mervin B.Freedman.The Passage Through College.Th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56,Vol.12,No.4,13-28.

[2]Gahagan,Jimmie;Hunter,MaryStuart.Engaging Sophomores:Attending to the Needs of Second-Year Students.College and University.2008,(83):3,45-49.

[3]杨国营.“大二病”找准病灶用准药[N].中国教育报,2014-03-25(005).

[4]张翔.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04.

[5]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

[6]何景杰,邢楠.广州大学城大一大二学生颓废现象调查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07,(Z1):252-256.

[7]吕素香.大二低潮现象原因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56-58.

[8]杨钋,范皑皑,管蕾.“转折”: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题词——基于北京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03):108-117.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