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英语听力能力培养与词汇教学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5-8 11:56:39      点击:

罗建军

【摘要】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没有词汇量就无法学习英语,而英语听力作为英语的进阶课程,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一直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我国的英语教师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教授词汇量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但是学生在学习效果上却收效甚微,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希望能找到解决此类事件的对策,改善我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英语 听力能力 词汇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084-01

一、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词汇来源单一

我国英语词汇教学的主要来源是课堂用教科书,几乎没有其他积累词汇渠道,而在平时的课堂上也教师也很少对词汇进行解读,这两种情况导致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少,对英语的掌握情况差以及应用率低,造成这种原因的根本在于我国很多教师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对多的灌输式教育,单调乏味的英语词汇解读,很少借鉴课外读物,也不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造成我国学校英语词汇量积累单调的主要原因。

2.目标单一,趣味性不足

我国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考试,目标性过强趣味性不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或者一昧死记硬背,不去活学活用,让单词和实际脱离,单纯就是为了提高成绩和升学率,这种做法将让孩子进入“聋哑英语”的死循环,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群体,会渐渐的对词汇量产生抵触心理,造成学习投入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情况。

上述这两种情况是我国英语教学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改变这种低效率的学习模式最主要是改变教学方式,而非内容,丰富英语听力教学和词汇量教学的内容才是改善我国低效率教学的关键。

二、关于改善我国英语教育的建议

我国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单方面授课讲解為主,学生处于被动阶段,对于教师传授的内容理解度低,而这种懵懂的状态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将英语听力和词汇量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让英语能实际应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1.关于英语听力的改革

大量的听力资源是进行英语教学的基础,这部分资源必须要涵盖时事政治,古典名著,科学教育,音乐,等等,将这些听力资源结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如果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演示或者播放相关片段,那么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集中的同时还能巩固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同时注意英语教学中的模式要尽可能的多样化,光“听”不“写”的英语仍然不会产生积累的效果,多样化的听力教学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听写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让学生积累词汇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在教学前期,采用语速快,词根短的单词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教学的紧迫感引导其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中,听写往往是提高听力的最快途径,但是听力如果没有词汇量的积累是不行的,所以说在英语教学中听力和词汇积累都是非常重要的。

2.关于英语词汇量积累的改革。

阅读一直是提升词汇量最快速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词音词义的理解,不适合用于听力改革,而积累词汇量的建议如下,循序渐进,适当的提高,在积累词汇量的时候,不要贪图快速,而要注意质量,在积累初期选择那些简短的词语进行积累,这样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心提高其能力,随着词汇的积累,可以开始尝试提高难度去背诵和阅读一些长的单词和文字,这类积累为日后的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经常开展一些和英语有关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比如说引用经典名言,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性书刊,让学生自发的去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汇量,巩固所学到的知识。要注意英语单词的学习是一个重复记忆的过程,所以活化教学过程,让单词不在局限于模仿和单纯的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去学习英语,但是要注意即便教学模式再丰富多彩也要明确教学主题,不能将娱乐和教学的主次位置颠倒。

三、结语

加强英语在课堂上的应用不能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从寓教于乐的方式中找寻一条新的道路,因为教学的主要受众是学生,而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不能主次颠倒,要注重学习效率,提高听力和词汇积累水平,经过一轮教学实践改进后,笔者所教授的班级在英语的词汇量和听力理解方面都得到了很多进步,笔者相信,随着实践改进尊重语言逻辑教学,一定能改善我国英语教学中,英语词汇量渠道单一,教学模式单调刻板,英语应用性不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书勤.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徐子亮.两种不同的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