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形成性评价在科普场馆学习中的应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2 20:04:45      点击:

项洋洋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深度发展,场馆学习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相较于国内科普场馆的STEM课程普遍缺乏过程性评价的现状,国外科普场馆的STEM课程设计似乎有许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科普场馆;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199-02

一、引言

随着非正式学习的概念在国内学界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研究者、一线校长和教师开始重视非正式学习对正式学习的补充作用。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教委与上海科技馆“馆校合作”初见成效,已有来自全市16个区的127所中小学与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将课堂搬进了展馆。围绕“开发一门博物馆课程、培训一批科技创新教师、培养一群学习型学生”的目标,从即日起,自然博物馆“馆校合作”专属网页正式开通,将为学校提供“定制服务”。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在其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提出,最初是为了弥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的不足。经过多名教育学家对其理论进行完善,从而得出以下定义——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全方位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并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逐渐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转变成为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2]

笔者在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实习期间,曾经参与过他们的STEM课程——“水火箭的制作”和“化石挖掘”。两个课程面向的主要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水火箭的制作”课程需要网上报名,获得资格的学生在周六上午需要带两个空的大可乐瓶来到科技馆的STEM教室。课程的安排大约是,45分钟的水火箭的原理介绍+40分钟的水火箭制作+40分钟的水火箭试飞。课程按照最后是否成功试飞决定一堂课的结果,学生只有过程中的体验和对最后结果的认识,缺乏过程性评价。而“化石挖掘”课程,家长们每天都可以到自然博物馆领免费的预约券,凭预约券上课,孩子需要身高在1.2米以上。课程的安排是15分鐘左右的活动预热(主要是教师讲解道具的佩戴和使用)+30分钟左右的模拟挖掘(课程中教师会向所有学生展示挖到的化石)。

相较于国内科普场馆的STEM课程普遍缺乏过程性评价的现状,国外科普场馆的STEM课程设计似乎有许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三、形成性评价在科普场馆中的应用

本文以美国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的STEM课程“机器人革命”为例,试着介绍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加以设计形成性评价,进而针对上海科技馆或其他科普场馆课程设计提出一些建议。参考链接如下:(https://www.msichicago.org/explore/whats-here/exhibits/robot-revolution/)

机器人革命展览以四个主题领域展开,分别是合作、智能、技能、运动。在每一个主题区域中,我们可以和世界上先进的机器人面对面地互动交流,也可以在展览中与机器人专家、开发者们进行交流,理解这些开发者开发机器人的意图,还可以在展览中体会机器人是如何服务于现代生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博物馆方面提供的机器人革命STEM系列课程设计共有七个,包括:①教师资源包,内含机器人革命介绍、展览目标与注意事项、与下一代科学标准(NGSS)的关联、教室内的课程简案设计、与机器人革命相关的附属资源(包括一般的网站、不同类的机器人套件、编程方面的IPAD应用程序、有关机器人的一些竞赛);②机器人是什么;③机器人大脑;④机器人身体;⑤机器人感受器;⑥机器人和社会;⑦机器人革命展览指南。其中,②到⑦中的内容设置包括学习目标、关键词、下一代科学标准(NGSS)、时间安排、事先准备、材料、注意事项、活动安排、自查、差异教学。课程设计者根据美国下一代科学标准中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的描述,将这些目标拆分并重新有机组合在上述的系列活动中,然后设计各个活动对应的教师指导单和学生学习单。教师指导单包含教学流程的描述、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一些在线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单包含各种不同的观察、设计、讨论任务,学生需要通过分组合作、个人学习方式,在科普场馆内完成学习单要求的任务,教师根据其学习单的完成表现进行评价。

本文以“机器人感受器”课程为例,概述并分析嵌入式评价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机器人感受器”课程是系列课程中的第5节,课程目标是:学生能够描述感受和感受器之间的差别;认识人有哪些感受和感受器;分辨机器人和人类的感受器之间的异同;能为不同功能的机器人选择适当的感受器;能够根据观察和经验预测机器人的功能。教师需要事先做的准备有:打印好学生学习单;将教室空间排成3个过道,并在过道上放上障碍物,确保过道足够让一个人转着呼啦圈通过。教师指导单的构成部分有:知识背景+热身问题+活动向导+检查理解。学生学习单中,学生将根据要求沿虚线剪开学习单,并装订成册,可以分为15个小板块。前13个板块分别对机器人的各种感受器做了介绍并辅以图示,最后两个板块,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单和观察到的实物,设计自己的感受器,并描述其作用、材耗、质量等。

课程的主要教学活动有两个,分两天进行。活动1是让学生分成3组,每组选出1名志愿者扮演“机器人”蒙上眼睛,穿过事先准备好的布满障碍的过道。在“机器人”试图通过过道的时候,教师们要询问他们,当他们不能用眼睛观察的时候,用什么去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然后询问班级其他人,他们或者机器人用什么去感受?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机器人拥有一些人类所没有的感受器来获取环境信息。接着,给“机器人”发一个呼啦圈套在他们腰上,让他们可以借助呼啦圈来判断周围障碍物的分布情况,从而推断出没有障碍的路线。与此同时,让其他学生预测“机器人”的表现会有何变化。活动结束后,给所有同学的团队合作报以掌声。活动2是根据研究学习单和展馆的体验经验,学生自己设计感受器。首先,分发打印好的学生学习单,学习单上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让学生识别哪些感受器是像人类的感受器,哪些不像?他们要选择适当的感受器设计应用于某种特定场合的机器人(可以小组完成,也可以单独完成)。分派给每一组或每一个人不同的机器人设计目标。最后,让学生们写下、汇报并解释自己的设计方案。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不难发现“机器人革命”的系列课程不仅将NGSS要求的目标与课程目标结合,还在课程内分层设计了嵌入式评价的形式。它首先将课程总的目标分成6个子目标(对应课程设计的②至⑦的教学目标),在每一个子目标内又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任务,主要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单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而以上海科技馆为例的场馆科普课程不仅本身缺乏系统性,而且缺乏评价设计。这其实并不利于学生场馆学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然而,芝加哥科学工业博物馆的课程评价也有许多不足。对最后学习单的机器人设计任务的评价,主要围绕创新性、美观、实用性、科学性四个维度进行。

四、建议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科学与技术博物馆“机器人革命”展览的教育活动分析发现,美国芝加哥科学与技术博物馆的教育活动非常丰富,课程资源准备充足,有助于教师课前准备。国内的科技场馆完全可以借鉴其场馆学习模式设计开发自己的科普课程,并完善自己的活动评价。可惜的是,在本次活动案例中,没有对活动评价做特殊说明。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活动评价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在教师指导单中,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可以从实地考察、课堂学习和学习单完成情况等方面设置过程性评价,旨在查漏补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这有助于学生厘清思路,巩固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活动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丽娜,黄秋生,江毅.国际场馆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J].科普研究,2017,12(4).

[2]刘萍.形成性评价与语言学习[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1):154-157.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