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4-29 10:09:11      点击:

洪伟


[摘 要]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热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从多个不同环节提升“概论”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望未来,雨课堂适应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雨课堂;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作者简介] 洪 伟(1984—),男,安徽庐江人,法学博士,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6-0049-04   [收稿日期] 2020-09-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特别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论断。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学会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2]。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新一轮教学改革迎来了春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主干课程之一。“概论”课是读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破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密码”的一把重要钥匙。和其他三门课相比,“概论”课所占学时最长、学分也最多,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受教学理念、方法、内容以及教师自身专业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开设过程中,“概论”课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不少课堂存在抬头率不高、亲和力差的问题,教学的实效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2018年以来,笔者在学校和学院两级的支持下,系统接受了雨课堂教学培训,并在“概论”课中开展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这种新型的智慧教学工具旨在将前沿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等)融入教学场景中,致力于为所有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3]。自2016年4月上线至今,因其适应了信息技术和思政课堂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备受高校教学一线教师的欢迎,并在国内多所高校投入使用。雨课堂的软件界面全部基于PPT和微信,较好地契合了当前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使用需求。学校或教师只需要在多媒体教室的电脑里提前安装好雨课堂软件系统,就可以通过其技术平台使用所需要的相关功能。

在课前环节,“概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例如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由于理论性较强,加之时代较为久远,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等问题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将预先做好的课件发布和推送给学生,课件中可适当插入慕课视频、习题或语音,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完成课前预习和相关的练习,待学生完成任务后再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就能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以及知识点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另外,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政治性比较强,教师在利用雨课堂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穿插相关的时政视频和案例,激发学生关心时政的热情,提高对时政热点的辨析能力。

在课中环节,教师在讲解PPT内容的同时,可以启动实时答题、弹幕互动、随机点名、在线红包等功能與学生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堂投稿或就某处PPT内容点击“不懂”按钮向老师进行反馈。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雨课堂的习题应答系统有效加强了师生互动的频率,活跃了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课堂,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容易出现的学生分心和走神的情况。在讲解“一国两制”与香港问题、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时政热点话题时,教师可采取专题式教学方式,并利用雨课堂与学生开展深度交流,鼓励学生通过课堂投稿或者弹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加以正确引导。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概论”课更具魅力和活力。

在课后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前两个环节收集的相关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的量化分析,全面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而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学生也可以通过雨课堂回看课件进行复习巩固,完成教师推送的课后习题和作业,还可以就相关难点问题继续与教师开展互动交流。这样就使得“概论”课的教学大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避免了传统课堂下放学铃一响教师匆匆忙忙夹着书本离开、师生之间无法展开充分交流的情况。

二、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笔者开始系统使用雨课堂开展“概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两年来,作为一名一线思政课教师,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课堂的教学体验得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了传统“概论”课堂的“三个改变”:改变学生课前不预习、到了课堂才知道今天学什么的状况;改变老师课上单向灌输,学生心思却不在课堂的状况;改变学生课后找不到老师,师生间缺乏沟通互动的状况。与传统课堂相比,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忠实记录教学全周期,实现了从过去的每学期一评到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这就有利于教师随时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彰显。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雨课堂的实施效果,笔者对近三个学年授过课的材料与能源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5级146名學生、2016级178名学生、2017级134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这三批学生来自同一专业,且均为一本招生。结合教务系统反馈数据,经过对比后发现:在运用雨课堂之前、运用雨课堂之初和熟练运用雨课堂之后,学生的平均成绩和教师的评教得分均有明显的提高(详见下表)。此外,笔者对2017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开展的一份调查也显示,在回答“你是否喜欢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时,35.07%的学生选择“非常喜欢”,52.24%的学生选择了“喜欢”,两项加在一起占比为87.31%,而选择“不喜欢”和“不知道”选项的分别只占6.72%和5.97%。在回答“你最喜欢雨课堂的哪一项功能”时,32.84%的学生选择了“实时答题”,37.31%的学生选择了“弹幕互动”,10.45%的学生选择了“随机点名”,19.4%的学生则选择了“在线红包”。由此可以看出,这种集线上慕课资源共享和线下传统课堂面对面言传身教优势于一身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受00后这批移动互联网原住民们的欢迎。

当前,不少高校的思政课采取大课堂形式,人数维持在100—200人左右,给教师的课堂管理和个性化辅导带来比较大的困难,也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应用雨课堂开展混合型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手机用于课堂教学和管理之中,变堵为疏,让手机成为课堂上的抬头利器,使传统的思政课堂活起来。2017年4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现场观摩了清华大学的思政课后,对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学生在听‘死理论时,没有温度、没有触感、没有质量,这样的课学生不愿意听。今天的课我看到,到课率、抬头率都很高,让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了‘抬头的利器,这就是我们‘教材攻坚的主要内容。”[4]

三、几点思考

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对于高校“概论”课的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取得的成效也非常显著。但是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常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雨课堂需建立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5]。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改革持续推进,但一些教师对教学形式的改革创新关注较多,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拓展反而关注得不够。“概论”课的教学改革要处理好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将丰富教学形式和优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然就会本末倒置。从教学设计看,“概论”课涉猎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涉及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法律、军事等多学科的知识。从教学对象来看,“00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获取知识能力,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日趋多样化。作为理论性和时代性较强的一门思政课,“概论”课既要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也要及时回应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实践证明,形式新颖而又内容丰富的“概论”课会有效提高课堂的抬头率和点头率,让思政课变得有趣、有用。

(二)解决多媒体教室少和手机信号覆盖问题

2017年,教育部关于思政课建设情况的一项调研显示,缺人、招人难是当前全国高校“马院”面临的共同难题[6]。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数量普遍不足,数百人的“大堂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为了弥补一线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高校普遍采用多媒体大教室开展“概论”课教学,而雨课堂教学模式的正常开展,良好的网络保障是前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高校多媒体教室有限,或者多媒体设备老化、维护不及时以及电脑系统同时下载安装多个不同智慧型教学工具等情况的出现,都会影响到雨课堂的使用效果。同时,雨课堂对手机的依赖性比较大,上课时学生的手机必须始终保持联网状态,但是高峰时段学校师生蜂拥上网,导致网速下降,信号不稳定,雨课堂在运行过程中就会出现卡顿、图像缺失等问题,进而影响课堂体验和教学效果。

(三)完善对主观题部分的考核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下量化机制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形成即时性评价。但是,就目前而言,雨课堂的习题形式主要包括单选、多选和投票题,其课堂习题应答系统的功能尚未被完全开发,尤其是无法提供主观题部分的考核。对于“概论”课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言,单单采用客观题的形式不足以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师生之间开展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当前,国内不少高校陆续启动“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尝试,实践环节在概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主观题考核的比重也在逐渐加大。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在采用雨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如何完善主观题部分的考核,并逐步适应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这些都需要平台的开发者和一线“概论”课教师共同发挥智慧。

四、结语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自诞生以来,给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转变,学生的课堂体验得到有效提升。据统计,截至2017年,清华大学已有978门次课程试用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中就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政课程。国内厦门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青海大学等近百所高校教学楼计算机全部实现预装雨课堂软件,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效果,不少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因此实现了“弯道超车”。展望未来,雨课堂适应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国内最为活跃的智慧教学工具,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形势下,高校“概论”课教师需要克服畏难情绪,主动适应和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努力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课程教学,从而持续推进“概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參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3]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26-32.

[4]叶玉婷.思政课“混合教学”让手机变成“抬头利器”[N].中国青年报,2018-1-16.

[5]陈金龙.提高教学实效须坚持内容为王[N].人民日报,2019-1-25.

[6]焦以璇.思政课堂 点亮青年信仰——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述评[N].中国教育报,2018-2-27.

Abstract: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Rain Classroo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new teaching model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 from many different links an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Rain Classroom adapts to the trend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lassroom teaching, and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Rain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lended teaching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