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9 20:05:51      点击:

张勇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地域文化教学具有可利用资源丰富、便于组织和实施、教学成本低、易于把握的特点,完善地域文化教学体系建设,如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可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效的文化支撑,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可以增强留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感悟,为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结合齐鲁文化,试从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策略创新和注意问题等三个方面展开相关探析。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地域文化;齐鲁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075-03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是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的反映,它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的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等,它们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因子,又有地域文化的特质成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强调语言教学,但文化教学,特别是地域性文化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教学层面而言,地域性文化教学不仅可利用资源丰富,易于把握,而且便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控制教学成本,增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价值和优势

在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配套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评价体系都还不完善。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文化可以为语言学习提供强大的背景支撑和阐释空间。吕必松曾指出:“在外语和第二语言教学中必须同时进行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1]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同时进行,以语言学习为基础,以文化学习为中心,以素养培养为导向,实现留学生由只对中国文化“‘走马观花式的欣赏到真正了解其文化内涵的转变”,[2]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将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和质量方面有许多优势。首先,便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控制教学成本。在现代媒体语境下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往往需要大量的实景资料支撑,例如图片、声音、现场实物、景观建筑等,这些在比较宽泛的文化课程里面,往往无法做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现场语境的有效结合。例如,一位南京的对外汉语教师给留学生讲授北京的四合院,鉴于教学成本原因,也许只能通过图片和视频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而学生更渴望能身临其境,亲自感受一下北京四合院的文化气息,那么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难度就相对较大。但在地域文化教学可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例如,针对在山东省济南市学习的留学生,教师可组织齐鲁文化语境下的文化教学,济南市里的名泉文化、佛教文化(灵岩寺),周边城市的道教文化(泰山)、儒家文化(曲阜),这些地方行程近、富有文化代表性,学生很感兴趣,且教学成本较低,便于实践和情景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其次,可利用资源丰富,易于把握。传统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暴露出一个重要问题:教师们在讲授中国文化的时候,特别是教学对象是欧美留学生的时候,由于留学生母语国文化语境与中国差异较大,且缺乏现场性的文化体验,留学生对所授的中国文化只限于概念化的认识,难以深入其里,体悟到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而地域性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解决这方面的困境。

二、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创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地域文化教学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其教学体系建设也相对滞后,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和创新。

1.教学方法创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主体是语言教学,但语言依附于文化而存在,语言的文化阐释,既可以增加留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强化语言教学的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将文化教学寓于语言课和实践课教学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其他教学方法的作用,突出强化实践体验教学,做到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现场情境教学、实践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根据调查发现,许多留学生来到中国后,除日常的学习外,其最大的兴趣点就是喜欢到中国各地特色景点去旅游,常去的地点多是一些中心城市,如香港、北京、天津、上海,还有一些著名的特色景点,如泰山、黄山、九寨沟等,留学生希望在现实的文化体验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但由于教学成本较高,学校和相关对外汉语教师往往没有时间和资金支撑这类实践教学,这些文化旅游活动常常是留学生自行组织的,过程中可能没有教师的引导,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性文化教学则较好地解决了相应问题,成本低,教学效果好。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景点或特色工艺,设计好实践教学方案,进行全程指导。教学中应做到以点带面,逐渐扩及到文化的起源、历史等方面内容的介绍。山东是文化大省,有许多可供利用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济南的“泉”文化为例,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可围绕“泉”文化进行充分有效的实践教学设计,涉及到“泉”的汉字构型,济南的名泉及泉水文化(如相关的茶文化,与泉相关的文化名人)等,这种“以留学生兴趣点为起点,以点带面”的文化教学,既有利于避免对留学生的“文化冲击”,减少“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又有利于挖掘留学生对区域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2]在现实的文化体验中强化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2.课程设置创新。《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和功能,把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为综合课、专项技能课、专项目标课、语言知识课、翻译课和其他课程六类,其中,其他课程主要包括文化知识课、文学课、语言实践活动课等,一般作为选择性课程来设置。这种对文化课程的设置定位,与文化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很相称。因此,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充分发挥文化对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可从区域文化课程的设置入手。应当说,许多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基础课程和显性课程设置方面都日趋完善,但鉴于资金投入或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在一些隐性课程和特色课程方面,许多高校还缺乏设计。隐性课程往往侧重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如宿舍文化和教室文化;而特色课程则侧重于特色性文化的传播。在对外汉语课程设置时,教师可考虑利用本地文化资源,着力在隐性课程和特色课程上做文章,将本地区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如齐鲁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泉文化、年画文化、茶文化等,有机融入隐性课程和特色课程设置之中,创造齐鲁文化传播的无形氛围,开展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凝练专业特色,强化文化认知,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染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提升学习汉语的兴趣,并为学习汉语提供有效的文化支撐。

3.教材建设创新。与课程设置相适应,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留学生编写的文化教材少且宽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缺乏支撑文化认知的现实语境,加之留学生的母语国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较大,因此许多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只是浮于概念之上,缺乏实质性的理解和体悟。而地域性文化教材建设,则可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地域性文化教材选取的都是当地富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在资源的使用上非常方便,且成本低廉,能让留学生在现实的体验中强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编排科学、层次合理的地域性文化教材很有必要。在地域性文化教材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从内容而言,地域文化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东西,也有特色的地方。如齊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内容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有传统文化如泉水文化、道教文化、戏剧文化、儒家文化等,同时又有契合新时代的现代文化因素。如何从众多的文化因素中筛选出真正适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且能凸显齐鲁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内容,无疑是个艰巨的任务。正如有学者所言:“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文化,包括在我们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将那些不仅具有优秀的民族特点,而且能将这些民族特点上升为具有普世性精神价值的文化遗产发掘、清理出来,让这样的文化加入到今天能够为世界大多数民众所认同、赞赏,并化为己有的价值体系之中,那么这些文化才能变成是‘世界的共同文化财富。”[3]

三、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注意问题

地域性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对留学生汉语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其同样会面对跨文化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1.跨文化冲突问题。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而言,中国文化中会有许多不为其所理解的事物和现象,最典型的是对“龙”的理解,“龙”在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而在西方则被视为邪恶之物,这足见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大。在区域性文化教学当中,与中国宏观文化教学不同,其中会有更多的特质性文化成分,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敏感意识,要对这些成分做出更加细化、翔实的了解,并与西方文化形成对照,在此基础上给留学生进行讲解和阐释,同时,要努力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和文化比较意识,在文化的参照中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求同存异中体悟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防止文化冲突的发生。

2.因材施教的问题。在许多具有留学生招生资格的学校中,留学生数量不多,且学校师资有限,因此,在类似学校的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往往不区分文化背景、汉语水平,而采取统一授课,这种授课模式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间学生的互相交流,但也存在很大弊端,容易导致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方式、理解程度产生很大差异。因此,在地域性文化教学中,分类施教非常必要。首先是根据文化背景不同实行分类施教。在华留学生一般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西方留学生群体,另一个是儒家文化圈留学生群体。对于后者,由于所处文化圈相同,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文化冲突较少,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但对于第一个群体而言,需要从低起点开始教学,先从语言教学入手,然后再逐渐过渡到中、高起点的文化学习。其次是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分类施教。对外汉语地域性文化课程的教学对象往往针对的是具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开设的,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语言基础,而且对中国文化有了较为简单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域性文化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水平,而且能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3.教学主体问题。地域性文化教学与其他对外汉语基础课不同,对教学主体做出了特殊要求。(1)文化知识要求。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修养,既要知晓地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也要把握地域文化的特色之处,要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普世价值。同时对所授留学生国家的文化也要有深入的理解,这样在相互参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间的交汇和贯通。(2)思想素养要求。教师应具有开阔包容的国际视野,自觉的文化意识和使命意识,要在教学中自觉融入中国文化的讲授、传播,为中国形象的国际塑形做出贡献。(3)教学观念和技能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应加强对外汉语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方面的革新,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层次和学习目标的不同,创新性地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应将传统授课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同时强化现场实践和情境教学,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趣味性,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参与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感悟思想,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1992,(1):63.

[2]王小蒙,李德江.区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2015,(1):115.

[3]盛宁.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三议[J].当代外国文学,2008,(1):13.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