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PMLT制下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问题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5 20:28:29      点击:

高阳 吕硕 张秦玮 王富伟 穆春阳

摘要:项目导师工作室团队制下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我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之间存在课程体系冲突、师资缺位、教学资源不足、教学监督与评价不适应、教学管理不顺等突出问题。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工作室制、组建创新团队、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的四个有效方法,有效支撑了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PMLT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导师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116-02

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站在历史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培养能满足机械工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顺利转型的关键举措之一[1]。先进制造技术导师工作室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项目导师工作室团队(简称PMLT)培养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机械创新人才培养难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PMLT与我院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师资配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2]等方面存在一些矛盾。课题组提出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工作室制度、组建创新团队、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四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解决了运行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PMLT制下的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PMLT培养模式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专业认证标准,提出项目+导师+工作室+团队的人才培养理念。其设计模式是以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由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程地图、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等教学文件,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将学习小组(主体)导入工程实际问题(主线),把学科/专业实验室作为工作室开放,在导师组的指导、启发和鼓励下,团队相互协作进行探究式研学。学习者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工程素养。PMLT模式在融合传统教学运行、教学体系和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可以整合教师科研、学生创新、学科竞赛和企业课题等项目,依托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和企业实践基地共同构建工作室。导师组既可以完成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又可实现学生的导业、导学和导能。按照学习兴趣和志向,把学业困难学生和双向选择的学生组成创新团队,共同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该模式通过抓两头、促中间的形式,强化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和优秀学生培养,推动中间学生努力向前,最终实现培养方案中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PMLT培养模式实施时,应解决好课程体系优化、工作室制建设、创新团队建设、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四方面的问题。

二、关键问题解决策略

(一)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是每个专业办学发展的基石,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大量的课程,但学生专业兴趣各异、精力不足,课程学分有限,无法面面俱到,需要对课程体系优化。在不改变现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依托优势特色学科,组建先进制造技术等六个导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再开设不同的特色方向,对学生精细化培养。例如先进制造技术导师工作室开设了产品结构设计与数字化样机、数控技术与智能制造、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三个特色方向。学生经历大一的基础强化后,逐步渗透特色课程内容。通过整合制造平台课程课时,优化课程体系,学生被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到不同的团队学习。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专业系统性的同时,减少非主干课程学分学时,释放了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强化了特色的专精特新能力。

(二)工作室制建设策略

经学系推荐、教学委员会评审、学院批准,成立工作室。建立导师负责制下的工作室管理制度,日常运行由导师组管理,重大事项由导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报教学委员会同意后学院备案。三年运行期中,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学院将终止导师培养资格,收回工作室。目前,由于我院实验室资源紧张,阻碍了工作室建设,可通过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满足需求。实验中心统筹实践课程和学科资源,进行分区分块分功能整合,在教学和科研两个平台同时优化,规划充足的工作室空间。具体来讲,学院专业教学实验室由实验中心按照当前模式统一管理开放,但在智能制造等实验室,配备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设备操作和实验。而科研和学科实验室构建以导师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小型“柔性制造”工作岛,主要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应用、专业技能培养和项目物化。

为激励教师、学生参与导师工作室的热情与积极性,在现行的岗位考评制度下探索有效的措施和管理方法,兑现教师额外劳动工作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培养方案调整,导师工作量得到有效核算。统筹安排良好的办公学习场地和设备,分配给导师和学生无偿使用。在各类评奖评优评先进、绩效奖助发放、项目立项等方面,优先考虑工作室的教生。优秀工作室、导师和学生年终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通过以上措施和方法,保障了工作室长期、稳定的运行。工作室制不仅整合了现有资源,规范了管理制度,而且统一了师生的思想和行动,加强了师生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教学延续和衔接,实现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团队建设

创新团队由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等,还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共同体。团队中强调全体导师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与团队同呼吸、共命运,积极主动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奉献;强调全体学生团结协作,干中学、学中做,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导师团队建设方面,在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建设一支教学理念先进、爱岗敬业、教学水平好、教学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科研特色明显、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学历提升、进修等方式,培养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专技互补的校内导师团队。制定校外导师建设管理办法,加强教学业务能力培养,发挥企业工程资源优势,利益共享,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匹配。

学生团队建设方面,成立以高年级优秀学生为组长,并以其姓名命名的创新团队,负责项目和團队管理。每个创新团队有共同的、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根据具体项目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以学生为主,建立团队内部竞争激励制度,考核评价制度,运行管理制度,保障制度和文化管理制度,确保创新团队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监控和评价是对PMLT教学模式反馈与持续改进的有效手段,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提供保障。教师要严格按照培养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避免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改变授课方式和内容,降低培养质量。导师可采用集中理论授课、技能培训、小组汇报讨论、网络电话指导、项目实践、作品展示点评等形式多样方式授课,但教务系统中统一安排的授课时间和地点不允许随意更改和取消。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与考核。导师组根据学生的实物产品、论文、专利、学科竞赛证书、业绩等,并综合学期整体表现,客观、公正、公平地给出课程考核成绩。课程结束后,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教训,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与方法,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出评价。

三、结语

总之,上述四个关键问题的有效解决,有效保证了PMLT培养模式在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顺利实施。该模式实施四年来,教学质量得到学生、教师、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培养了一批学习成绩优秀、专业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机械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工业强基/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王建林.“导师工作室制”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5):125-128.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