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2期·新工科背景下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12/28 9:19:29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2期

狄军贞,安文博,李喜林,周新华,刘 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随着国家新经济建设需求,教育部大力提倡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新工科人才要解决的是我国人才实践不足、技能缺乏、中国制造2025面临重大挑战等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于工科人才的培养,更多强调创新、复合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伴随着国家建设与水业半个世纪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较高的发展水平,为水业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措施

(一)构建了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教学工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学生工作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建立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水科学与工程为主线,坚持特色办学,既强化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又强化水工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建立了专业理论—专业实践—合作教育—素质拓展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3+1”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极强的给排水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能力,而且也具备较强的科研开发和创新能力。在培养要求上,保证学生有累计一年以上的实践时间。

图1 四位一体的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强化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教学质量与评价体系

1.强化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理论课程设置中,贯穿了以水质为核心的主导思想,确立了以水工艺和工程为主线的学科体系,在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入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了六大专业知识领域的新课程体系:专业理论基础、专业技术基础、水质控制、水的采集和输配、水系统设备仪表与控制、水工程建设与运营。加强了化学、生物学基础,并增加了设备、自动化、运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使毕业生能在本专业领域内形成适合社会需求的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增加反映学科前沿及学校特色的系列课程,如水工艺与工程新技术,大大强化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2.思政元素与教学方法育人体系。以教授、副教授为课程思政负责人,通过课程组集体讨论以及征集等方式,挖掘提炼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共同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精心编撰教学大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讲好水故事、弘扬水文化、学习水科技,探寻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在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创新的具体路径,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发展、同向而行的育人格局,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如图2)。

图2 思政元素与教学方法育人体系

3.明确学生能力素质体系构成,强化实现途径、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着重研究了实现途径、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在现有的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通过举办课程研讨班、评选优秀教改论文、评选优秀毕业设计等形式,加强专业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交流。并以作业、大论文、答辩、汇报、书面试卷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4.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基于学院构建的由教学评估与督导、教学运行、专业课程建设3类和学院层、系部层、课程群层3层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图3),围绕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结合学院特点,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考试命题、阅卷、教学资料整理等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或规定,确保各项教学环节达到相应质量要求。根据制订的《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制度》等文件,对近5年毕业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问卷调查、用人单位走访等调研活动;并于每年6月由专业负责人组织达成评价问卷调查。基于此分析数据,每两年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达成性进行评价,形成专业培养目标调查统计分析报告,对反馈的不足和存在问题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目标。

图3 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四)深化OBE理念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地域、行业特点,建立了以应用创新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课程实践体系、教学实验体系、专业实习体系、综合训练体系、合作教育实践体系的多维度线下实践和多元化线上教学实践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育人理念,推动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利用微信公众号、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以外,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学习活动。基于综合训练模块,引入PBL教学法,在实践、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生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渐进性和稳定性要求。利用泛雅、MOOC等优质在线平台,通过录制企业实习云视频、建设虚拟仿真实践与理论教学平台展示教师科研项目成果,基于BIM平台的水工程可视化与数字化教学等环节,构建了多元化信息技术的虚拟教学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在OBE理念指导下,核心课均进行了“教与学”模式改革,教学理念转变,组织学生参加竞赛、课外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教师科研等,基于学院“甲老师”讲堂、“蚂蚁”工作室,结合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深化OBE理念下创新创业育人方法。

(五)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体系的建设

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和行业经历的高端人才,建设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导师。资助青年教师参加提升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和国际视野培训与交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党建引领专业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堡垒作用。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

(一)深化OBE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需求、社会需求、产业需求和国家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继续深化OBE教育新理念,紧紧围绕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地矿行业需求,构建学科专业协同建设、教育教学协同改革、创新创业协同开展、教师培训协同举办、青年教师协同成长和学生实践协同指导的“六元协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强化课程思政,推进智能化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优势和特色,结合城市水工程数字化、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矿井水资源化利用与保护3个优势专业方向。深入挖掘提炼给排水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强化专业课程思政;结合BIM技术原理,优化课程知识体系,构建城市水工程智能化建造、设计、运营与管理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三)引育结合,加强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深挖校友资源,大力引进高水平教师。通过学校开展的“双一流”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组建“矿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通过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四)以国家级实验平台和课程为目标,创建一流教学资源

在已开发的线上教学资源基础上,突出特色和优势,申请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室;在“教与学”模式等教学改革的支持下,继续创新教学方法,夯实教学资源,打造省级以上一流本科课程。

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人文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更应重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今后服务社会夯实基础。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