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反恐背景下如何提高国际维和任务区社区警务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1 20:31:16      点击:

任佳

摘要:维和警察在任务区的基层工作,很大程度上要靠社区警务来提高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继而共建社会秩序。只有了解社区警务的内涵和重要性,意识到维和任务区社区警务与国内社区警务的异同,才能对症下药,分析研究出提高维和任务区社区警务的措施,有利于更好的完成维和任务。

关键词:维和任务区;社区警务;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3-0110-02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提高,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范围和能力逐渐增加,尤其在一些冲突地区执行维和任务,中国维和警察在世界面前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自从本世纪初我国全面开展警务改革,社区警务的理念和机制已为我国警察和民众所接受。这个源自西方的警务策略,主要强调警民协作,共同防治犯罪,共建社会秩序。如何在维和任务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施社区警务,提高我国维和警察的形象和能力,真正为维和任务区的公众服务,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社区警务的定义及维和任务区社区警务的重要性

警察的主要职责和权利义务就是如何提高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防止犯罪发生,社会和公众对警察的评价和认可也主要是基于以上因素,尤其是广泛的社区警务工作中,更能体现出这种观点。好的社区警务工作,能够更高效、迅速使警察掌握犯罪线索、重点人动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等犯罪情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报分析与情报整理,最终得出研究判断,并提供给上层机关和领导参考采纳。为什么维和任务区更要积极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呢?因为,在维和任务区,往往常年战乱,民不聊生,社会局势和治安状况极不稳定,公众对政府和警察的很多做法也不是很支持,而是保持怀疑态度和观望态度,其不利结果显而易见,也就是当犯罪案件发生后,当警察需要情报资料和信息时,完全得不到社会和公众的支持,陷入泥潭之中。因此,警察需要并且必须和公众合作,取之于公众,用之于公众,利之于公众。(1)只有开展好社区警务工作,才能打消民众的质疑和反对,获得民众的依赖和信任,进而在犯罪案件侦破和处置过程中占据有利局面。(2)只有开展好社区警务工作,才能提高维和任务地区之间各国、各警种、各单位之间的有效区域协作,才能提高警务处置效率和社会治理能力,维护当地的安定团结。(3)只有开展好社区警务工作,才能有效地应对战乱环境对民众的影响,重新安抚民心,重新赢得民众对政府和维和警察的信任和支持,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国际维和工作,实现工作目标,为国际社会维和司法体系的构建和中国政府树立国际大国、国际强国的形象发挥出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维和任务区和中国的社区警务差异比较

社区警务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墨守成规一种永恒的工作模式,而应该是一个广泛的、综合的警务体系和机制,包含有很多内部构建因素。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模式。维和任务区的社区警务虽然在基本理论和原则上与其他社区警务相同,但是由于一系列具体原因,在某些方面和我国社区警务还有些差异。

1.文化差异。在维和任务区,由于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部落以及宗教派别千差万别,同时各地的政权沿革、风土人情、政治信仰、历史传统、机构体制以及经济文化环境都不尽相同,以上因素就必然造成和决定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实施策略应该存在差异,有所不同。中国在实现社区警务主要通过广泛的强制性手段,而在维和任务区,面对当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传统、风俗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通过不同的措施来开展工作,比如动员和宣传,警民协作,争取民众,主要靠民众自觉主动行为;中国习惯于集中控制,统一方式步骤,而维和任务区,由于其复杂的人文环境,随时可以根据任务需要并综合考量分析当地的即时情况,来組织、调整、决策维和任务区社区警务工作的方式方法,发挥出个性化创造和因地制宜方针,促进工作开展。

2.环境差异。更替的政权,不安的社会,连年的战乱,是国际维和任务区社会和治安环境的真实写照。中国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发展阶段,那么维和任务区与我国相比,不但欠缺社会安定与稳定,人民幸福和富裕,局势和谐与安全,而且长期动荡的国家形势,也必然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给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这一切都使得维和任务区的社区警务不能按照中国国内已经形成的套路和模式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是应该在参考、参照联合国相关法律、规定和章程内灵活地、机动地、稳妥地实现。在我国,社区警务工作的实现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而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社区警务工作的实现,就应该主要通过国际法律和人文手段来实现。在国内社区警务可以在警察本职权利职责内顺利完成,而在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很多时候和很多情况下,必须要借助联合国、联合国其他机构、当地非政府组织以及社会上其他团体组织的力量共同予以实施。

3.语言差异。由于是在异国执法,当地工作语言往往是英语、俄语、法语等,并非我们的母语。而社区警务工作一项相当重要的环节,就是开展群众工作,深入公众,通过与公众的积极交流来取得他们的信任、支持和协助。不同于在国内直接用母语交流的零障碍。语言使用上的不足和差异,使得维和警察在表达意愿的时候,容易在沟通和理解上出现偏差,造成对社区警务的开展与实施的困扰。

三、如何解决差异困难,提高维和任务区的社区警务

1.强化政治意识,坚持党委领导。中国维和警察虽然在国外执行任务,为联合国和维和任务区的人民服务,但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无论在执行什么警务工作,以何种方式执行,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党委的领导,不折不扣地贯彻上级党委的重大部署和决策。始终把政治建警放在首位,时刻保持政治头脑的清醒和警惕。用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维和警察的头脑。坚持落实学习制度,把重点放在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上,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引导维和警察正确认识维和任务区的政治形势,把握职责、荣誉、安全的关系,增强维和警察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

2.树立服务意识,增强警民协作。积极转变维和警察的服务观念,努力抓好为民众服务。推进民警服务意识的树立,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上,以良好的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按照“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立足岗位,热情服务。以实际行动塑造维和警察的良好形象。积极开展“不辱使命保平安,不负重托创佳绩”活动,争当“维和社区民警标兵”。

3.结合本身实际,建立警务模式。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维和任务区的社区警务和国内比较起来存在很多差异。这就要求维和警察在任务区执行任务,实施社区警务的时候,在不违反社区警务总原则和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根据维和任务区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警务模式。文化差异,任务差异,环境差异,面临情况的不同,都决定维和任务区的社区警务模式与国内不尽相同。而且,由于任务区的不同,甚至同一任务区不同区域,所采取的社区警务模式也不是统一不变的。维和警察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花更多的时间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在群众工作上,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工作,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社区工作方法,不断丰富社区警务的内涵。这样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责任的落实和对社区警务的客观评估,有利于激发维和警察自身的潜能,更有利于维和任务区的安全和稳定。

4.横向纵向联系,资源共享利用。维和任务区社区警务工作的改革和建设,应当遵循这一原则,根据各个维和任务区社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社区警务工作的资源。维和警察要积极寻求当地权力机关、联合国其他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同时密切同维和警察上级组织及本国警队支部、他國警队组织保持联系,加快完善各项流程和制度,积极搭建统筹社会资源、畅通各方信息的平台和机制,保证信息资源畅通共享,进一步推进维和任务区社区警务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鲍遂献.中外社区警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赵宁.当代国际维和行动[M].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

[3]李斌杰、谷福生.社区警务300问[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Abstract:Community policing emphasized the police should cooperate with public,and prevent crime together.The grass-roots work of peacekeeping police officers largely rely on community policing to improve the confidence and support of public,and then build a social order.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Policing,and get the awarenes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mmunity policing in China and in peacekeeping missions,we can address the problem and develop measures to improve community policing in peacekeeping missions,in order to fulfill the peacekeeping task successfully.

Key words:peacekeeping missions;community policing;improve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