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基于准产品制作的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20 19:53:10      点击:

李振兴 朱学超

摘要:基于准产品制作的实训课程开发是苏州市职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对高职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一项成果。该实训课程秉承“准产品,真训练”的设计理念,以校企合作开发和导学课程为思路,以源于企业的准产品为载体,以准产品试制为驱动,以“做中学,做中教”为主体教学理念,以“做学交替”为形式,以“以生为本,激发兴趣,鼓励创新”为宗旨,形成了培养机械制造业高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实训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准产品;实训课程开发;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177-03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逐步深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和内容,打破原来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更重视对应于职业技术岗位的工作过程性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建构,成为高职教育课程及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在此背景下,苏州市职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于2013年开始筹划基于“机械机构”创新制作的实训课程改革探索,以促进数控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和机电一体化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通过不断深化实践教学内涵,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基于准产品制作的实训教学课程新体系。该课程主要解决工程训练过程中训练工种相对独立、训练内容单一、实践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实际脱节、质量(产品)意识淡薄、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参与度不高等普遍性突出问题。

二、课程建设内容

1.课程改革理念与思路。本课程秉承“准产品,真训练”的设计理念,遵循“先进职教理念、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载体、企业导师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创新”的课程开发思路,以苏州区域机械制造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要求为目标,依托校企合作企业,构建以职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载体项目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依托机电学院省级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校企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分组分项目完成训练内容,在训练过程中强调质量管理和7S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产品意识、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意识。

2.课程内容开发。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工学结合的思路进行课程开发。为了达到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结合,邀请合作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企业工程师根据职业岗位提供教学内容、营造真实工作情景和生产氛围等建設性意见,同时将行业和企业技术规范、标准及工作要求引入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相关教学内容的兼职教师,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教学载体设计。本课程教学载体来源于企业典型机械产品,通过企业专家和课程组进行梳理和按教学要求改进,将偏、专、过难或过易的结构和不适宜单件试制法加工或需要贵重刀具及特殊设备加工的结构修改为体现产品功能原理,形成既有教学操作的可行性,又适合训练学生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质的制作难度适当、类型全面、符合苏州区域机械制造业对高端技能人才要求的准产品教学载体,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这样的载体设计,既能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落到实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共开发了数控加工类准产品教学载体6套,普通加工类准产品教学载体5套。

4.教学实施。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从项目导入、任务布置、分组讨论图纸、设计工艺和确认加工方案、零件加工实施、零件检测、装配到最后的检查与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并根据工作过程中的环节需要实施相应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以教学载体为中心,融入实际生产要素,构建准产品生产的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养成职业习惯,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掌握工作过程性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

5.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教学基于准产品试制的任务驱动模式,以“做中学,做中教”为主体教学理念、以准产品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以生为本,激发兴趣,鼓励创新”为宗旨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课程采用“做学交替”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能力与知识的关联,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团队协作与沟通等职业能力,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导向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法、示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经验分享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施及方法手段如图2所示。

6.课程资源建设。本课程目前共开发了数控加工类准产品教学载体6套,普通加工类准产品教学载体5套,这些课程将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开发教学载体,设计了课程考核表和报告。现代教学资源正在开发中,拟制作虚拟现实技术资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动画等可上网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拟编著适合课程教学的项目化校本教材,为学生课内、课外学习提供支撑。

7.课程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采用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个人评价既关注过程(纪律情况、态度情况、在团队中的作用、个人创新能力),又重视结果(个人任务完成);团队评价重点考察任务分析、任务分工、资料收集、任务方案、任务完成、团队精神、创新意识。最终个人成绩为个人评价成绩和团队评价成绩的综合。

三、课程建设创新点

1.形成了以准产品制作为特色的实训教学新模式。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以来源于企业的典型机械产品经教学转化为准产品作教学载体,以准产品试制为驱动,营造真实的工作情景和生产氛围,由假产品假训练转变为准产品真训练,解决了当前工程训练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了整合校企资源共同完成产品制作的新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形成了以准产品设计与制造为中心的机械类课程融通体系。将准产品教学载体引入机械类课程,使机械类课程间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有机联系,建立了统一的课程项目标准,避免了不同任课教师课程项目的重复建设,减少了学生不同课程、不同项目的理解时间,师生把任务重点放在教学和学习上,有利于校本教学资源统一开发和利用,便于课程内容、知识、能力模块的重组,机械类课程融通体系见图3。

3.形成“分工协作共存,加工与设计交互”的有效学习形式。针对大班化教学短期不會改变的现实,按团队完成准产品制作,成员既分工又共同协作、相互依存的解决难题。准产品制作并不单纯的按图加工,“做、学、改、创”方式贯穿全过程,鼓励对不合理功能结构予以改进,鼓励对机械结构创新设计,鼓励为复杂结构零件的加工设计工装,使得准产品制作过程成为重构自身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过程。

四、课程建设的效果和应用情况

该项目自2013年筹划以来,边开发边实践,在2013级、2014级数控技术专业和2015级机电一体化专业部分班级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实践证明,改革成效明显,有力支撑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课程改革前后教学载体对比如图4所示。成果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能力培养有效果。通过课程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及企业的满意度得到了提升,调查和反馈显示,参与教学改革班的学生有较强的核心技能,熟悉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动手能力强,工作踏实,具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协调能力和岗位适应性,能很好地理解企业的品质管理、7S管理等理念。

2.教学改革有支撑。为基于“多元化课程”理念的数控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开发的《数控加工操作实训》课程作为数控技术专业建设亮点有力支撑了专业验收;为基于“四段一综合”理念的机电一体化省级品牌专业开发的《机械机构分析与制作》是专业建设之初定下来的“四段之第一段”核心课程,有力支撑了专业建设和验收。该项目也是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高职机械类专业校企导学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有力支撑。

3.课程融通见成效。课程开发的准产品案例已被多名教师采纳作为项目引入《机械制图与AUTOCAD》、《UG》、《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等机械类课程教学,并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五、总结

实践表明,基于准产品制作的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是成功可行的,是对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它将进一步丰富教学载体、开发PPT课件、制作动画和视频、制作各类动态视频指导录像、编著校本指导教材、开发教学与学习网站等课程资源库,实现课程改革新的突破;将进一步探索基于准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机械类课程融通体系,力争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跃.以项目为导向的创业实训课程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6):199-202.

[2]艾宁,阮慧敏,刘会君,等.创新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1):150-153.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