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6 20:24:20      点击:

宋新强 袁红雨

摘要: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有力举措。本文从开设免疫学双语课程的必要性出发,针对目前免疫学双语教学的现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需要采取的对应措施。

关键词:免疫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182-03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思维、交流与自由切换[1]。免疫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它支持生物和生物医学的许多领域的发展。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的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如何对学生传授最新的免疫学知识,培养跟踪科学前沿的能力,接轨于世界知名大学,是培养新型生物科技人才的重点。免疫学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应用的学科,因此双语教学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应用双语教学有利于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掌握、传播、交流免疫学。在此,笔者从自身近几年的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教学交流出发,对免疫学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粗浅的分析和讨论。

一、雙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免疫学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双语教学是全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大家都在认真探索,但师生们也提出了很多质疑,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与学的目标不明确。双语教学到底是促进外语学习还是利用外语学好专业课程,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对此感到困惑,这往往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巨大的成本,而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仍然不佳[2]。我们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用英语思维来理解免疫学知识,能够用英语来交流免疫学专业相关基础与前沿,为以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这其中的关键是为了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如果忽视了专业的学习而片面的强调英语的学习,则属于“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达不到双语教学的目的,而且可能影响师生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2.缺乏双语教学师资。双语教学的主要体现者是师资力量,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外语训练和专业素质训练。具体来讲,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要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外语语言功底与口语表达能力。目前我国很多实施双语教学的高校面临的问题如下: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很多是英语口语水平较差,而外语好的教师专业水平缺乏,这对双语教学任务来说是很困难的。而有些学生反映,可以理解汉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英语口语,但真正的外国人在英语演讲的时候却不能理解,这也暗示着非真正的英语口语很可能会误导学生。由于我们很多出国留学的教师主要是参与科研,而未参与国外的教学,所以不能做到全英文思维;有些教师只是短期访学,并没有融入真正的英文文化环境,在用英文口语讲授免疫学知识的时候,不能做到地道英文思维,最后的结果是中国人听懂了,外国人听不懂。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在课堂上穿插几个英语术语,即使有些教师在课堂前做了精心准备,也能在课堂上流利地讲出课件的内容,但在互动环节,由于语言的限制,很难处理学生的问题。[3]

3.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本科学生虽然在高中和大学学习过英语,但总体来说,学生的外语水平差别很大,有些英语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听得稀里糊涂,看得雨里雾里,更别说交流了;即使有些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英文读写能力,但仅仅局限于日常交流,对于使用英文理解专业的知识结构还是困难很大。免疫学在生命科学中相对来说是属于比较抽象的课程,加之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理论经常出现,这样不断增加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即使是汉语教学,理解起来困难也会很大,所以双语教学的确是一个挑战,对英语差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

4.教材方面的问题。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材来吸收和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所以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很多原版的外国教材,思路清晰,表达规范,可以选做双语教材,但内容多,深度大,不太符合现有的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大部分的原始材料是昂贵的,和国内的教材不同,从学校的学时、学制、知识结构层次等方面来看不适合作为教科书[4]。

5.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母语与外语能力的双向交流,因为很多教师在一门外语中的母语表达流利,很多教师不是讲课,只是翻译而已,师生之间互动少,学生没有兴趣,虽然师生双方都付出了辛苦,但收效胜微;还有一些教师只是在课件上使用英语,一句英语口语都没有,这更加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二、提高免疫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笔者的免疫学双语教学体会,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进。

1.重视免疫学双语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针对生命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加强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领悟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加强专业英语学习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指导意义。

2.免疫学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准备。首先,研究表明: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是精通专业知识和掌握外语的教师。由于担任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双语教学的教师都是专业研究者,他们对外语文献的搜寻、阅读都没有问题,但听力和口语较差,所以,为了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我们每年至少派出2—3名教师到外语学院学习英语。近3年来,相继派出7位教师出国深造,并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其次,增加课时的绩效成绩系数。再次,鼓励教师主动学习。比如,关注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多听英文学术报告,从多个渠道来提高专业英语听、译、说的能力。

3.注重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都不是很强,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如此抽象的免疫学知识,如果上课开始就使用大段英语授课,势必会打击学生的信心,降低其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免疫学双语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授课时,英语占比较小的比例(10%—20%),对重要的专业概念多次强调,英语要清晰,反复使用,加强记忆;在达到80%的学生接受的基础上增加英语的比重(30%—50%)。双语教学不是学英语,而是用英语来辅助免疫学的系统教育,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如果对免疫学所有章节开展双语教学有困难,可以先在部分章节进行,例如抗原、抗体、补体系统、细胞因子、超敏反应等。

4.精选教材。双语教材应该难度适中,内容要循序渐进,这样不仅便于教学,而且方便自学。教材的内容也应该适当,而且不应该覆盖太多,要以点带面才容易教。英美的原版教科书一般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其学习内容与国际接轨,可以了解到该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但是其价格昂贵,并且原版教材不可能成系统地在内容安排和教学深度上符合我们的教学需要。笔者总结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实践,与美国籍英语教师Robert共同编写了一本免疫学双语教材“The Essential Immunology”(《免疫学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郑州)。书中配图130余幅,教材的可读性强。中英文对照,既照顾到英语水平差的学生看懂中文部分,又照顾到英语水平高的学生直接看英文部分。鉴于中国本土教师英语口语不纯正的缺点,本教材中的所有英文文字材料已经由口语地道的美籍教师Robert全部朗读,制作成MP3格式,放在书后的光盘中,以备学生和教师使用。

5.加强教学方法研究。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正式上课前有英文提问和英文回答环节,简单易懂的内容使用全英语授课,复杂的内容使用双语教学。在每节课的开始,用英语以摘要的形式(在笔者编著的教材中,每一章都有英文摘要)对讲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在讲课过程中,每次都有5分钟的听力(即筆者编著教材中的光盘材料),然后提问学生,对所听材料内容进行解释。课堂上,逐渐从教师“满堂灌”的形式过渡到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的课堂模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近年来,通过双语免疫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笔者不仅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学习,而且通过免疫学的双语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文的思维掌握免疫学的专业知识,养成采用英语思维来解决专业问题的习惯,为双语教学的开展和后续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从长远来看,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来获得专业知识,听和说专业英语词汇也有利于将来研究生的学习和锻炼。与单一语言教育政策相比,双语教育的成功取决于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秀的教材、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运用等。因此,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笔者认为,每一位从事免疫学双语教学的教师都应该根据免疫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积累双语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必须能够适应现代免疫学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科学的双语教学体系,以达到免疫学双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霍乃蕊,朱芷葳,任志远,等.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免疫学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西部科技,2015,14(2):91-92.

[2]汪洪涛,宋传旺,李柏青,等.生物科学专业《免疫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7,33(10):55-57.

[3]郝凤奇,赵丽辉,张晓,等.工科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免疫学课程双语教学核心问题的再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6,7(1):88-90.

[4]李求春,潘志明,黄金林.浅谈免疫学双语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2):130-132.

[5]王玉珍,万永青,刘竟然.农林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免疫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65-69.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