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调查及对策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9 20:05:27      点击:

齐巧玲 张茜茜 高雪冬

摘要:新媒体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基于此,调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从课堂、师资、环境、资源四方面提出改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028-02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多样的新媒体出现。其即时共享、快速传播、信息多元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学生,以至于快速渗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新媒体一方面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对学生的学习、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信息多元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素质产生了冲击,影响了大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教育领域现正面临深化改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艰巨,高等教育愈加关注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而且企业招聘大学生首要考虑道德品质及实践经验。新媒体技术日趋丰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创新也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

为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设计了13个题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京津冀11所高校的师生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297份,回收有效问卷297份,其中教师问卷50份,学生问卷247份。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调查对象中学生群体的年级分布基本平均,大四年级相对少一些,其他年级相对平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影响还是有清晰认识的,在肯定新媒体给学生带来便利、为教育教学拓展新途径等积极影响的同时,能够意识到其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消极影响。新媒体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共享性使大学生获得的信息数量成爆炸性增长,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多元化的信息必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与此同时,学生也希望高校能够积极应用新媒体进行道德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独立地获取信息,如果高校德育工作者未能顺应时代潮流有效利用新媒体,抓住网络教育阵地,将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一些问题上不能够保证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也不能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京津冀11所高校调研得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显示位列前三的分别为: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宣传力度不足(34.6%)、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31.8%)、网上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存在诱惑(30.7%)。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如下。

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复杂。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基本已全面渗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调查发现,只有9.6%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个小时以内,58.3%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6小时之间,32.1%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达6小时以上。由此看出,大学生对网络具有很大的依赖性,除去吃饭、睡觉等必要时间,还能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达6小时以上,那么对于其学习、生活势必会造成很多影响,也不乏很多的消极影响,比如上课时间上网、休息时间上网等,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业学习。而网络又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各类信息良莠不齐,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学生接触到虚假信息、负面信息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良好发展,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增加了难度。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新媒体快速发展,但道德教育模式未能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调研对象中52%的学生和48%的教师都认为大学生道德素养一般。21%的学生和22%的教师认为大学生道德素养良好,而竟然有17%的学生和22%的教师认为大学生道德素养非常差,仅10%的学生和8%的教师认为大学生道德素养优秀。可见,不论所调研的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看法近乎一致。这也说明,大学生还是比较了解思想道德知识的,也能区分道德素养的好坏,但是实际行为却有所脱离,从而造成多数认为大学生道德素养一般,这也是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突出表现。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现如今新媒体的传播途径非常广,如手机、电脑、电视,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传递各种信息,影响范围十分广泛。但根据调查发现,大学生道德教育宣传的力度并不理想。对于网络上的不文明现象,43.60%的调查者认为与自己无关则不在意,有27.70%则是完全不在意这些不文明现象,有23.50%的人是比较在意,然而,却仅有5.20%的人是十分在意的。这说明,广大学生群体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网络不文明对自身及他人道德素养的影响,也侧面体现出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宣传并不广泛。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1.加强课堂主渠道建设,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水平。要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改善,高校就要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贯穿于各科的课堂教育中,挖掘各学科的道德育人因素,将各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同时,针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盲区,适当地开设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其文明上网,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做到严于律己,吸收有益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使自己的网络言行符合道德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2.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德育工作机制。高校应根据新媒体环境特点,加强对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时俱进构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德育师资队伍,培养适应新媒体道德教育的德育工作者,完善学校的德育工作机制,拓展德育活动类型,寓教于乐,挖掘典型,适时更新教育资源,让德育教育动起来、活起来,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让学生乐学、自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个人的良性发展。

3.加强校园新媒体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网络监控机制。绿色健康的网络平台是各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载体。加强校园新媒体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校园新媒体管理制度,规范网络资源;运用科技手段防止危害校园的不良信息侵入,有效过滤有害信息,完善网络监控机制,构建绿色网络环境,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保驾护航。

4.加强德育网络建设,构建多方道德教育工作格局。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不仅仅要依靠学校的力量,还要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构建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家庭教育为两翼的多方道德教育工作格局,形成校内、校外联动机制。同时,有效结合大家访、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加强家庭、社会、学校间的联系,营造全方位的德育教育网络,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全方位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明昕.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及引导机制研究[J].求知导刊,2016,(10):9.

[2]李娜,张锐连,吴思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刍议[C]//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討会,2014.

[3]郑慧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路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

[4]高凌云.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研究[J].世纪桥,2016,(9):93-9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