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7 19:17:41      点击:

尹国平 陈启飞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涵特征和能力培养要求,梳理了当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建立和完善以内涵式发展为指向、能力生成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059-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体建设要求,这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新的目标指向。截至2016年,我国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占比已达51.5%,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规模“平分秋色”,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大形势下,深入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路径分析研究,实施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对于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的基本认识

1.学术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研究生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顶端,培养的人才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具备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这是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强调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应用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忽视学术能力的培养,降低学术标准要求,相反应用能力的建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学术积淀基础上的。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学术上达到学位授予的基本标准。

2.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其最终是要培养研究生履行岗位职责所具备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素质。职业性要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和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满足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强调职业应用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突出特点。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培养一大批专门服务于产业升级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

3.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根本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从学校到工作转变的有效途径[1]。相比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强调实践性环节的培养学习,突出专门知识在具体实践情境中的应用,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阶段,相应要进入(企业)职业部门实践学习。比如,有的高校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在校期间不少于1年的企业(行业)岗位实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以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为重点,更加强调规定时间的临床能力训练和实践。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上认识不够,目标定位不清晰、不准确。一方面,对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共同点和差异性还缺乏深入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和特色不鲜明,具体培养过程中存有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深刻烙印。另一方面,牵引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标准不够清晰,带有很强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痕迹,毕业研究生适应岗位能力水平还存在短板。

2.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和教员实践能力等因素制约,应用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区分不明显。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大量选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体系课程,尚未完全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各工程领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岗任指向性不强,对“实践、应用”突出不够。部分开设的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按理论体系框架、由概念到理论、由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授课模式,缺乏实践性、应用性的案例教学,课程教学的实践针对性不强,现有的实践教学更多是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附属形式,其目的只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相关成果[2]。

3.培养模式方法不适应。大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现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较为传统化、标准化,先进行课程学习,然后进行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并授予学位,培养过程与学术型研究生类似,与国家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要求不相一致。校内、校外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执行效果不佳,未明确校外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中的责、权、利,导致校外导师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实践指导的优势,研究生运用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提升不明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相当一部分院校缺乏与学科建设相配套的实践基地或者实践基地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实际效能,制约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4.配套制度机制不健全。与传统的成熟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院校领导和专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认识还不统一、理念还不一致,一些现行制度机制还不够成熟,配套成体系的招生政策、培养机制,以及评价考核、激励机制等普遍缺乏,影响了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常态展开。许多院校现行研究生毕业评价体系中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培养模式区分不明显,学位授予标准指标混同,评价体系学术观念浓厚,相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也尚需建立健全。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对策建议

1.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适应岗位任职需要、提高岗位任职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培养目标明确指向崗位任职需要,并以此为依据确立质量标准,规范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创新保障模式和育人方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要重点以胜任岗位工作任务为牵引,着力构建知识体系类、任职需求类等模块课程,让研究生掌握任职岗位需要的重点知识、重点能力、重点素质。同时,要按照“补充、拓展、深化、更新”的要求,建立动态化的调整机制,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确保课程体系不脱节不过时。

3.教学内容。作为高层次教学的研究生教育,其课程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前沿性,教学结论应具有发展性与不确定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所用教材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专业方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方面应跟踪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理论和技术介绍给学生;教学实施阶段应结合教师及课题组承担课题和工程实践,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努力方向。

4.培养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点,在培养定位上重视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知识的培养,以使学生掌握较为高深的专业知识、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具备从事相关职业工作的专业能力水平。在培养过程中,突出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色,深化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产教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创新,采取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弹性学习时间制度。在培养质量上,依据市场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学位论文质量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更快地跟社会衔接。

四、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院校各部门要紧密互动、密切合作,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以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制定政策、完善机制、条件建设、合力育人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要大胆借鉴国内外高校行之有效的办学经验,结合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行业)需求,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以改革促发展,以质量求进步,真正探索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明.建国60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1.

[2]林先其,熊鹰.对我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182.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