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声音

中职声乐校内实训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11-6 11:24:28      点击:


【摘要】目前校内声乐实训课存在无法模拟真实舞台演出的训练量、观众、以及实训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提出“实训+活动+舞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内实训阶段获得更多的舞台锻炼。

【关键词】实训 活动 舞台 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198-02

校内声乐实训是联系声乐技能与舞台的中间环节,融入声乐演唱表演、舞台灯光、音响、背景、服装、道具等诸多因素为一体的实践操练过程。通过这个训练过程,不断提高学生舞台表现力。目前,声乐校内实训课有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 “琴房歌唱家”

声乐专业传统训练中最常见的授课方式是1对1小课。这种授课方式的产生是因为声乐学习的特殊性。即避免学习中因人多声杂而产生干扰,影响师生对声音的听辨和纠正。与之配套的学生琴房练声也是一人一小间。大量的声乐演唱技巧都是通过这样授课和学习方式完成的。因为场地、条件的限制,学生只学会技能,得不到舞台实践锻炼的情况比比皆是,其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台紧张的“琴房歌唱家”。

二、训练量不够

当前也有很多专业院校重视声乐演唱校内阶段的实践,开设声乐表演课、舞台实训课,但一周2或4节实训课的量,远远达不到让学生在舞台上能表演自如、不怯场的要求,学生未来校外顶岗实习阶段及就业后的舞台表现力令人堪忧。众所周知舞台表演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不是在短时间的训练中能达成的。一般表演者从一开始的青涩、不知所措到登上舞台表演自然,最起码要有50场到100场的真实舞台的锻炼。

三、没有观众互动

观众是表演者内心动力的源泉,观众的热情能有效激励学生高水平发挥。校内声乐实训课,台下没有观众,学生找不到真实舞台的感觉,表演没有明确的对象,无法激起表演的欲望,自然影响表演效果。校内实训,台下有观众的形式,就只有以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为主的期中、期末考试,但台下坐的观众是老师,学生心理相对紧张,没有舞台演出的氛围,无法实现舞台经验的积累。

四、评价机制单一

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实训课大多数还是通过考试,给出实训成绩。艺术专业评判不是1+1=2,其中掺杂着很多个人喜好、社会趋势、团体效应、环境因素、地域差异。单一的评价机制,不利于科学、全面的评判一个学生的能力。

如何克服校内声乐实训课的不足,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增强舞台表现力呢?笔者所在的无锡文化艺术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 “实训+活动+舞台”循环实践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校内实训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操作性强

实训课内容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形式灵活,目标任务明确,实践操作性强。实训课成效体现在活动的立体评价机制中,通过活动评价反馈实训课堂加工,再通过众多校内活动舞台实践,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到实训课堂再加工,这样反复循环的排练、再加工、演出、活动……直至成为成熟的剧目,保留到学生毕业汇报,顶岗实习、校外实践演出。在这个反复的循环中,学生的实训课,就成为活动与舞台环节中的一个“加油站”,体现出实训课的意义和价值。

2.活动丰富多彩

每年学校设计两个大的活动作为主题“源活动”,上半年“源活动”--班级才艺风采展示,以集体呈现节目为主,意旨在让所有同学都能得到锻炼。下半年的“源活动”—歌手大赛,是体现个人技术技巧及个性的。从“源活动”派生出很多“子活动”,构成全年的活动框架。比如,原创剧目《情在江南》,需要参加“源活动”的比赛,以班级集体为单位进行节目的排练,比赛,同时这个剧目可以参加一系列校内外的演出,如:校实训剧目展演、校音乐周演出、校年度汇报展示,经过实训课有目的地修改,成为学生毕业展演保留剧目。下半年歌手大赛的个人演唱竞技,选拔从初赛、复赛到决赛,历时一到兩个月的加工,同学们可以积累4~6首曲目,三年累积12~18首登台演出的曲目,可参加各种音乐会,各类校外公益演出、技能大赛选拔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比赛,让学生的实训课有层次、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实践内容不断在加工中推陈出新,巩固教学,解决校内实训课量不足的问题。

3.观众热情互动

因为活动赛制每年根据行业特点进行不同设计,学生既期待又好奇,一大批热情的观众应运而生。尤其是竞争激烈的PK现场,体现现实行业淘汰的残酷性,由于有观众鼓励和支持--他们主动帮选手写“星座座右铭”为选手打气、穿统一服装做啦啦队,会自发排练舞蹈伴舞,帮选手拉票,大众投票环节,例举各位选手的“优点”,争取老师们的选票等等,选手们在挫折中进步和成长。

正因为有一大批校内热情的观众,声乐专业每一个学生都想向自己的“支持者”呈现最好的一面。于是,实训课不再被动,从曲目选取,到问题罗列、演出呈现,再度加工,都呈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学生创造力无限--各种课桌椅凳都作为演唱表演的道具,发挥其被想象的“功能”。

4.评价灵活多元

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中等职业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通过许多无知无畏的尝试、碰壁,才能渐渐懂得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梦想和现实距离有多大,成功与失败,偶然与必然的机缘巧合中,机遇与努力是否能成正比;如何建立一套客观、立体的评价机制,让学生正视问题,真实再现和反映行业现状,让学生更快适应未来从业的环境,以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利益取舍是重中之重。

每年的班级才艺风采赛和歌手大赛两个“源活动”的评价机制都会通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两个方面来综合测评,内部评价包括“自我测评、所在团队互相测评、相邻团队相互测评,各科教师测评;外部测评包括:行业比赛现场面对面的评价、在线评价(直播、网络投票及留言点评)。

通过多维评价我们让学生适应多面性的评价信息,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收集到的多渠道评价信息进行加工、筛选,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在矛盾中寻求统一。这种多维度的价值评判,摒弃了偏听偏信,更能够公正、全面、科学评价学生能力和状态,使学生内心成长得更强大、更健全,找到自己的正确价值定位。

构建“实训+活动+舞台”实训课教学模式,打造多维立体、多层次、开放式平台,通过实际演练,让学生舞台适应能力更强,检验课堂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舞台表现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

参考文献:

[1]徐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校内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华人时刊,2014.11

[2]罗曼丽.基于“课堂+舞台”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声乐课“学·演·导”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4.

作者介绍:俞璟(1970-),女,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国家二级演员。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本科,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