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前导入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4-23 13:49:12      点击:

乔琪高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38-01

精彩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完成每次任务师生都需要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师生是在这种快乐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任务。上课前,老师应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如同一节课的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导入技能是上课的第一环节,导入能否紧扣学生心弦,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直接关系着课堂效果的好坏。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导入教学的点滴体会。

1.谈话导入。

语文课上谈话导入虽然只有几分钟,几句话,作用却很大,它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的钥匙,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课文,我的导入是: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一段谈话,回顾了历史,引出了名人,回顾了文学常识,更重要的是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人文教育也把学生带进一堂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堂。上《人生》这篇课文我的导语是: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几句话道出了人生的意义,课前设下悬念,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导入。

如《大道之行也》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由这首诗引出太平世界,再由怎样的世界才算是太平世界这个话题将学生引入新课,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其中描写太平世界的语句,然后自己试着翻译。由于精彩的导入,学生们都很想了解《礼记》当中所说的太平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所以这个任务完成的很快,而且理解也比较准确。原文“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因此,这篇《大道之行也》用一节课时间完成的较好,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興趣。

3.音乐导入。

以与文本贴近的音乐、歌曲导入新课。学生在领略了歌曲美的同时自然会将这种美恰当地运用到所学文本中。例如在教《云南的歌会》一文时,先播放《小河淌水》,学生在歌声中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再让学生从中领略到课文所表现出的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4.视频导入。

以同学们熟悉的并与文本相关的视频作为引子导入新课。因为这些视频是学生熟悉的,看到他们会触动他们储存的有关信息,从而与文本接轨。在教《岳阳楼记》时,我就先编辑了一组有关岳阳楼的视频。在同学们目睹了岳阳楼的雄伟与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之后,再读课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便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也确信了“岳阳楼之大观”确有其事。这不仅美化了学生的视听,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可以说是一种成功的方法。

5.名人轶事导入。

这种方法符合学生求知探密的欲望。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三位诗人大家都知道吧,这三人中杜甫的命运最为不幸。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为避战祸,离开关中,过秦州(今天水)、经同谷(今成县)到达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之下,在浣花溪旁建起一座茅屋,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了快乐与自足,然而命运再一次戏弄了他,我们来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看作者是怎样交代自己的不幸的。这种导入方法不仅解决了时代背景的问题,也一定会牵着学生的思绪去追随杜甫的足迹,了解他的生活,进而了解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可谓“一石二鸟”。

6.名言警句导入。

这是以富有启发性、哲理性的大家都熟悉的诗句为切入点,引导大家进入学习状态的导入方法。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我没有从常规的诗题、作者入手,而是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入手,叫同学们说说该句写的是什么景,有何好处?进而引导学生品读全诗,这样不仅达到了对全诗的内容的把握,也收到了对名句品析的好的效果。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