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2022年第34期·高校“植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2/9 10:10:54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4期

张 彬,王忠武,赵萌莉

(内蒙古农业大学 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是近年来全国高校课程改革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植物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涉农、林业、草业等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受众人数较多。特别是近些年我国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积极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而这些理念与目标的实现均是以植物为主要基础,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学”教学也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植物学”思想政治课程的设计和完善对于促进当代农林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引导积极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责任担当和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至关重要。值得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将专业基础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而不是突兀插入;一味地采取说教的方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需要潜移默化地在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进行传授。

一、植物学课程思政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为主,以草原畜牧业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植物学”是我校大多数专业的基础课程,2009年我校获批成为植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全校共有6个学院的10个专业开展了“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及相关课程的实习教学,年均授课人数达1000余人次。内蒙古农业大学将“植物学”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较为单纯且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正处于形成初期,因而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引导。笔者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结合“植物学”课程特点和学习要求,深入思考如何将大国意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等内容有机地融入“植物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植物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增进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担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科学自信并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和政治素养。

(一)将大国意识融入“植物学”课堂,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由于经验和知识的不足,许多学生往往对目前我国植物资源及植物领域的研究现状缺乏正确的认识。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仅从植物资源方面来讲,我国高等植物有三万多种,约占全球植物资源的十分之一,仅次于马来西亚与巴西,居世界第三位,而裸子植物资源与栽培和野生果树种类居世界首位。同时,我国拥有水杉、银杏等诸多孑遗植物,是世界植物资源的宝库。2019年,我国学者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全球约10%的开花植物起源于中国,我国东部拥有众多古老起源的植物物种,堪称“植物博物馆”,而西部拥有大量最近演变的物种,因此被称为“植物演化的摇篮”。《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巨著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中国植物志》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摸清我国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7年,我国在深圳成功召开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这是该会议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说明我国植物学研究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9年,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推出的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介绍了包括水稻、茶树和竹子等21科28种起源于我国且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植物,深刻体现了我国植物资源的丰富及其在全球范围内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最近两年的教学中,作者将该片绪论部分推荐学生进行观看,课后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大多数学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发,既提高了学习植物学的热情,又对我国拥有的这些植物资源深感自豪。

除植物资源外,我国在植物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多个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尽管与欧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对植物的系统研究相对较晚,目前仍有许多不足,但也有一些具有突破性的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例如,我国在杂交水稻领域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自袁隆平院士1964年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以来,我国学者在该领域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突破多重阻碍,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杂交水稻强国,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2021年,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三优2号”亩产达到1085.99公斤。这是目前为止第三代杂交水稻取得的最高单产。如今,袁隆平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敢于创新、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却永远留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当代大学生应当传承其精神、力量与成果,一往无前永攀高峰。在小麦抗病性研究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果。2020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在小麦赤霉病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首次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了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成功将该基因转移到小麦品种,为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被誉为解决小麦赤霉病的“金钥匙”。“植物学”课程中的多个学习内容均涉及以上两方面的内容,例如绪论中的植物学发展简史和进展、禾本科植物的生理解剖特点等。另外,在讲授菊科植物特点时,可以将青蒿作为例证植物。我国科学家通过对青蒿素的提取研究在抗疟疾方面获取了突破性成果,并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将以上内容有机地融入“植物学”的教学课堂,一是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跳出书本,了解最前沿的科研动态,真正地学以致用;二是通过对这些优秀实例的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植物学的兴趣,进而提升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使自己具有投身专业领域的热情,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奋斗终身。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内容的讲述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我国的植物资源分布及研究能力有正确的认识,建立引以为傲的家国意识,进一步形成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文化自信和强烈的认同感。

(二)将生态文明融入“植物学”课堂,不断提升环保意识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写入“十三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均与植物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以植物为重要基础的。作为农林学子,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努力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国家发展、生态建设中。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全区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草地、森林和荒漠等资源,在维持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生存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所从事的专业为草地生态学,仅以草地为例,简述草地生态系统及相关植物学研究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系统主要以草地为主,其面积达到7880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6.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敕勒歌道出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苍茫与辽阔。从东到西可将内蒙古草原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五大类,丰富的牧草资源使内蒙古自治区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过度放牧、开垦农田、矿产开发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导致内蒙古草原出现大面积的严重退化,其生态功能显著下降。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严重制约了草原牧区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诸如沙尘暴等一系列的生态灾难。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及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草地又逐渐焕发出生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工程,项目自实施以来已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22亿亩。相关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我国绿色面积净增长排名全球首位,退耕还林还草贡献了全球绿色净增长面积的4%以上。2019年2月,美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对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应对气候变化作了详细介绍,呼吁全球学习中国的经验。退化草地的修复、各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赖于我们对生态规律的认识,对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深入理解,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理规划。不同环境下可能需要选育不同物种的植物,例如固沙植物与人工草地种植的植物具有明显的不同,因而需要因地制宜对植物进行筛选和培育。在“植物学”课程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所需,同时应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态度,采用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

(三)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植物学”课堂,不断提升大局意识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这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双碳”提出以来,作者每年询问学生对其的了解与看法,大多数学生仅听说过或在手机上看到过,真正理解“双碳”目标及其意义的学生寥寥无几。因而作为一名高校植物学教师,有必要将“双碳”的具体含义、实现途径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认知到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的深远意义,将自己所学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大局意识。植物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或碳汇的主导因素,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进一步将其封存在土壤中。我国研究人员的最近研究指出,森林是全球碳汇的主体,而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尚不明确,灌丛、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整体上表现出碳汇的功能。

将“双碳”理念引入“植物学”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激发学生不断思考。第一步,向学生展示目前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引发的一些灾难,进而引入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双碳”提出的背景。第二步,设立小组,自主探讨有效降低碳排放增加碳吸收的途径,特别强调不同的生态系统及不同的植被类型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等工具进行自主探索与学习,不断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第三步,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情况进行总结,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每一小组的设计利弊,进而达到思想政治与理论知识有效融合的目的。

二、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植物学”课程思政可从大国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与碳中和等多个方面展开。植物学作为涉农、林等专业的基础学科,适当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养成、辩证思维的建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植物学教师,应在此方面不断探索,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能力。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