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转型现状与对策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4 20:40:00      点击:

闫冠宇 刘德君 段慧达 李鹏威

摘要:自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后,地方高校纷纷开始应用型转型建设,本文总结了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从原来的学术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改善办学基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建立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等多角度提了出深化转型建设对策。

關键词:应用型转型;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202-02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初期,由于人才紧缺,各本科高校基本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由中职学校承担。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相互脱节,高校办学定位与经济发展方向出现“错位”,专业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脱钩。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人难,究其原因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适应度差,培养模式趋同[1]、培养同质化严重,社会紧缺的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改变这种尴尬局面,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联合发文[2],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但有些高校不知道往哪转[3],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对策。

一、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转型现状

在政策的指导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地方院校纷纷提出向应用型转型,但现实中有相当多的地方本科院校未能顺利开展转型。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方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办学基础薄弱。由于电气信息类专业知识和技术发展更新快,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自身发展后劲差,实现大学转型功能受到制约。主要表现在教学硬件更不上技术和社会发展,电气信息类师资引进困难,教育投入经费偏低,获得国家及省的科研项目少等。有些院校为了迎合市场技术需求,开了一些热门课程,将课程做了一些调整,但设备和师资条件不匹配,仅为了开课而设课。

2.地方电气信息类专业办学定位不准。多数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与高校扩招、专科升本科以及示范院校开设工科相伴而开设,师范院校为了摆脱学科单一特点,其他地方院校为了增专业、赶时髦、上就业热门专业,增设电气信息类专业,致力于建设综合性大学。

3.地方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当今我国已经进入新经济结构发展阶段,企业急需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但地方院校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单一,采取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模式落实不到位,高校不愿意与企业分享教育这杯羹,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协同育人流于形式,导致电气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岗位职业技能低,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4.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师素质和能力亟需提高。由于电气信息类专业就业形势好,再加上地方院校办学条件有限,想要吸引电气信息类专业高素质师资困难。这种现状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尤为明显,即使招聘到新教师,由于很少经历岗前或技能培训,匆匆上岗讲课成为普遍现象。

5.应用型电气信息类专业教材建设不足。现有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电气信息类专业教材大多数沿用学术型教材,种类繁多,但都是学术性的翻版,即使有的做了向应用型方面的调整,但多数编写者缺少实际工程经验,未能将实际工程案例完整、系统地按照实际操作过程写入教材,导致教材本质上没有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脱节,知识陈旧,编排不合理,过多强调知识体系与内容的完整性。因此,如果没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配套教材,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将难以保证。

6.考核方式不科学、培养质量评价不准确。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考核方式仍以期末考试理论为主,试题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中标准、轻多样化,忽略技能方面考核;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内部评价机制相对健全,一般都以考试成绩、教学督导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四方面进行评价。

二、加快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本科专业转型的对策

1.争取财政投入,改善办学基础。积极争取国家、地方专项建设经费,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抓住新产业、新业态,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为突破口,改造传统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新工科,实现专业建设的弯道超车。按照服务行业技术水平需求建设与企业生产、服务实技术和流程构相一致的技能训练体系和实践环境。

2.转变观念,使人才培养过程与应用型定位相统一。应用型人才是指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注重能力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传统本科向应用型本科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观念转变时,只有转变了人才培养观念,才能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是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必然转变。地方高校教师应明确转变为应用型并没有改变学校的本科层次,转变的是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或理论型,因此,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资源等均需要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相统一。

3.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政府支持与引导,高校与企业平等互选,依托地位对等、利益均衡基础,建立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通过对预合作企业进行技术实力与信誉调查、企业需求调查、自身优势分析,以及合作后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及带来的利益分析,确定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及持久性。

4.转变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对教学投入精力的大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采取措施激励教师将精力积极投入到教学当中,将教学成绩确定为最大的“政绩”,回归育人本位,如通过政策采取鼓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教师到企顶岗锻炼、科研院所访研修、参加“双师双能”基地培训以及新聘教师需至少有3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5.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由学校、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及社会等共同构建“校内与校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

三、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及企业的支持,同时高校教职员工也应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高专业教师专业能力,改善办学基础,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真正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贯彻到培养过程中,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俊鹏.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作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47-48.

[2]陈光磊,张婕.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3):66-71.

[3]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82-8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