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国内儿童人格研究现状概述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6 20:23:45      点击:

廖芳芳

摘要:本文从当前儿童人格研究的层面、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儿童人格研究现状。

关键词:儿童;人格研究;国内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119-03

儿童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儿童人格发展研究在发展心理学中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研究儿童人格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究利于儿童健康人格形成的社会化模式、促进个体健康发展是国内外心理学领域甚至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儿童人格研究在研究层面、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发展。本文从当前儿童人格研究的层面、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概述了国内儿童人格研究现状。

一、研究层面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倾斜

由于人格本身的复杂性,奥尔波特(G.W.Allport)和卡特尔(R.B.Cattell)的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Eysenck)的三因素模型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等各家学说众说纷纭,自提出之日起各学派理论就在各种比对和挑剔中不断发展着,研究者从各自的取向出发,以不同的模型对儿童人格结构及发展特点等进行了研究。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研究上形成了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特质的大五模型,Goldberg(1992)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塔佩斯等(Tupes、Christal)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即开放性(openness)、责任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在诸多人格理论中,其中一些理论发展出了可用于测量评估的问卷,比如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五人格问卷等,为人格评估提供了有利工具。

随着人格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儿童人格研究开始逐渐向应用方向倾斜,主要体现在儿童健康人格培养和儿童人格障碍治疗两大领域上。

(一)重视影响因素研究,培养儿童健康人格

当前研究认为,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受到先天的生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的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生物学理论的生态学及遗传行为学观点为人格的先天因素提供了论证;社会生态学理论的群体社会化观点及生态系统观点为人格的后天因素提供了论证。人格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让人们能更好地利用儿童的人格特征对他们加以引导,比起以往人们盲目给儿童提供物质条件等硬性环境,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选择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精神关注等软性环境。

(二)依据儿童人格理论研究,治疗儿童人格障碍

当前社会环境复杂,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儿童的人格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儿童抑郁症、恐惧症等变得愈发日常化。兒童人格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治疗儿童人格障碍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上不少机构开设了专门的辅导部门,针对性地设计了专业辅导活动,用于矫正儿童的人格障碍问题。训练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儿童的人格特征,选择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措施,这对患有人格障碍的儿童而言无疑有着巨大意义。

二、研究领域广、角度多,研究层次更深入

儿童人格研究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哲学、文学、医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角度多,主要涉及表1中的两大因素组合10类研究。

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于两类儿童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对留守家庭和单亲离异家庭的影响最大。张艳在《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一文中提出:留守家庭子女大多数具有个性化、自卑、逆反、封闭等不健康的心理;苗元江在《离异应激对儿童人格的影响》一文中认为,离异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是复杂的,消极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离异后多种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然而,当前研究结果表明:离异家庭儿童对应激事件的反应多是“消极—消极型”,他们在情绪反应、认识功能及自我评估等方面都存在消极表现,说明当前社会环境之下,人们对离异事件的处理还存在很大问题。

研究角度多还体现为,在儿童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上,研究的主题多。自儿童人格研究开始至今,关于儿童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涉及的主题及相关研究成果简述如表2所示。

统计结果表明,当前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围绕家庭方面展开,且对家庭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婚姻关系几个方面,而对学校及社会因素研究较少。另外,从统计结果中婚姻关系研究逐年呈下降趋势、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研究呈上升趋势来看,当前研究的层次显得越来越深入。传统观点认为,婚姻关系是直接影响儿童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所以中国的父母向来有“为了孩子继续将就着过”的思想,而这种将就的思想常常导致中国的父母有意无意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自己是“伟大高尚的”,因而他们常常会有意无意的在言行举止上向孩子传达“父母为了你忍受了很多,你应

该……”的不良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不能随性发展,这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基于传统观点,研究者倾向于根据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来判定其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这种研究更多的只看到了家庭结构对儿童人格形成的表层影响,却忽视了夫妻间关系处理对儿童人格形成的深层影响。事实上,在对问题儿童的调查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问题儿童正是源自于父母:离异与否并不是最直接的原因,而在于离异夫妻对于离异后双方关系的处理。相关研究由最初的关注家庭结构完整与否转到当前的关注家庭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等方面,表明研究者已经摒弃了传统观点的影响,认识到了影响儿童人格形成的深层因素,而这一转变是介于2005年和2006年之间。引发这一转变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或许不乏社会媒体的影响:2005年2月12日,《家有儿女》第一部在北京台上映,接着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上映。《家有儿女》讲述了两个离异家庭结合后发生在父母和三个孩子间的各种有趣故事。剧中的父母,一改传统的继父、继母形象,深得孩子们的喜爱。该剧收视自开播之后就一路飘红,很显然,这种剧情很吸引人。在传统观点里,重组家庭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不幸福的代名词,很多重组家庭的孩子因为自己父母的原因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压抑情绪、语言简单贫乏、性格孤僻、不易接近人、自卑、敏感、猜疑心重等问题。他们会因自己在精神上、生活上的不幸而悲伤,为没有跟别人一样幸福完整的家庭而沮丧,然而这些在《家有儿女》里的孩子身上都看不到,剧中的孩子阳光、友爱。这样的剧情,很自然地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在这之后,类似的家庭伦理剧越来越多。而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研究者们开始更加注重研究家庭中的微环境对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影响,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等这些因素上。很显然,这种研究取向的转变对于儿童人格研究有着极大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重视跨文化研究,趋于生态化、生活化

人格心理学研究范式及取向的变化使得儿童人格研究方法也随之改变,现代儿童人格研究方法强调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重视跨文化研究,趋于生态化、生活化。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手段综合运用

儿童期处于个体发展的懵懂期,理解力有限使得儿童难以配合调查研究,因而采用多种手段研究儿童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同时,人格自身具有复杂性,这就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用于判断现象是否存在、怎么存在、为什么存在等;定量用于补充、深化整体研究,探讨变量间的关系。

(二)重视跨文化研究

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个体离不开文化背景的影响,比较、探讨跨文化背景下儿童的人格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有助于研究者深化儿童人格研究。

(三)趋于生态化、生活化

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真实情境,偏离真实情境孤立分析研究个体的人格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达不到揭示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真实心理及行为反应的目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使得儿童人格研究也开始有生态化、生活化的趋势,研究者们在自然的情境下、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观察儿童,从他们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生态化、生活化的要求使得研究者们不断改进观察手段和方法,再加上观察仪器日益现代化,录音摄像等各种设备广泛运用于儿童人格研究,使得准实验设计方法日益发展,多因素设计与分析方法得到了重视。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研究方法上,纵向研究依旧欠缺

当前相关研究主要为横向比较研究,缺少纵向追踪调查。横向研究省时、省力、省费用、易于实施、时效性较强、被试代表性较强,因而在儿童人格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然而,横向研究不适用于研究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和早期影响的作用等问题,而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横向研究结果不利于揭示人格发展的规律性。

(二)在影响因素的考虑上,以家庭环境宏观因素为主,家庭微观因素研究不够,且忽视其他因素

当前儿童人格研究最为集中的主题是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人格形成的影响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共检索到儿童人格研究相关文章700多篇。其中,笼统研究家庭环境的文章有将近200篇。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都表明,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促使儿童人格健康发展,问题家庭往往是造成儿童人格偏离常态的根源。当前研究,多半是笼统地研究家庭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研究不够深刻,这就使得研究成果变成一种技术性的指导攻略,在实际运用当中很容易被架空。这与当前存在的一个现象比较吻合:各种家庭教育辅导用书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然而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引导问题依然感到迷茫困惑,无从下手。明明按着辅导书介绍的方法去做,却收效甚微。另外,儿童的人格形成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社会氛围等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单纯研究家庭因素而没有综合考虑学校、社会因素,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而言还不够。家庭、學校、社会应该形成一股合力,这样才能有效促使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艳.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8-10.

[2]苗元江.离异应激对儿童人格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1991,(3).

[3]李晶,代文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谈父母在外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影响[J].学周刊,2011,(24):202.

[4]王艳祯,滕洪昌,张进辅.不同家庭结构下儿童人格特征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2):25-27.

[5]姚梅玲,刘福珍.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特征相关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15-4416.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