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双一流”建设中的《智能运输系统》课程改革探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20 19:51:43      点击:

肖梅 张雷 胡大伟 马壮林 彭朝林

摘要:《智能運输系统》是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对《智能运输系统》课程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在课程改革中利用“111”引智计划和特聘教授岗位,吸引一流的教师队伍;利用讲课大赛、教学督导和学生参与评课等方式,激发教师的授课热情和积极性,将一流的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讲课的内容;改革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并建设一流的课程实习基地,为学生参与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和平台。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引进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形成了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培养的学生不仅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而且在交通运输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双一流”建设;核心课程建设;智能运输系统

中图分类号:G473.8;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129-02

一、前言

“双一流”建设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二、“双一流”建设对《智能运输系统》课程建设的要求

1.要加强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涉及一流学生、一流师资、一流学术、一流资源、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等,其中学生、师资、学术为共性部分,关键是一流的师资。有了一流的教师,就有产生一流学术成果的基础,就能吸引一流的学生,本课程建设应把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2.授课教师的配备要实现多学科交叉。授课教师的配备要实现多学科交叉。《智能运输系统》课程内容涉及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集成技术等的融合运用,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从一流的课程建设的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实现多学科的在《智能运输系统》课程中的整合,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始终保持授课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体现当前智能运输在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3.把一流的科研成果体现在授课内容中,要实现科研和授课的良性互动。“双一流”建设要求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教师需要将一流的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对于“双一流”建设来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国际声誉直接体现在国际一流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上,而一流学生则是其学术地位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4.要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以培养一流的创新拔尖人才为目标。“双一流”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一流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是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识。一流学科以专业课程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塑造人格。

三、“双一流”背景下《智能运输系统》的课程改革探索

1.打造一流的科研平台,引进一流的教师队伍,合理分配教师和教学环节。利用一流的科研平台,引进一流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流的人才,出一流的成果。关键在于有一个一流的科研平台。2014年4月12日,我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车—路信息感知与智能交通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启动,推动了我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开展。有了一流的国内外教师队伍,通过讲座,联合研究生培养,拓展了《智能运输系统》课程的内涵,提高了课程建设质量。

2.以制度促进授课内容更新,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形成一流的讲义。授课内容的更新关键在于解决教学和科研两层皮的问题,在于解决如何通过知识创新推动学科创新的问题,保持教学的前沿性和先进性,促进一流课程和学科的发展。(1)通过学生评课机制和讲课大赛的形式,调动教师更新授课内容的积极性,鼓励一线的教师把自己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效果的评价权交给一线的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点评讲课大赛等形式,调动一线教师更新授课内容的积极性;引入学生评价机制,每学期组织学生的评课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2)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从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退休教授中择优返聘到教学督导岗位上来,不打招呼,推门听课,并及时通过多种形式反馈听课情况。从制度上促使一线教师积极更新授课内容,保持授课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3.改革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转换教学方式,授课教师由原来的1人授课,到分单元多人联合授课;由原有单一的课堂授课,转化为课堂授课和讲座、课程设计和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由课堂45分钟的授课,转化为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网络课堂、手机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

4.打造一流的实习基地,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建设好一流的基地,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一流学科必须要有支撑条件,是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平台。2017年3月12日长安大学、清华大学联合中国移动申报了教育部车辆网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车联网和智能汽车试验场成为了该实验室的重要测试基地,同时,作为学生《智能运输系统》课程的教学实习基地,车联网和智能汽车试验场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四、结语

“双一流”建设对《智能运输系统》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对新的形势,采取了以下的改革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利用“111”引智计划和特聘教授岗位,吸引一流教师队伍参与到本课程的建设中。(2)利用讲课大赛、教学督导和学生参与评课等方式,促进一线的教师积极将一流的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讲课的内容。(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并建设一流的课程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基础和平台。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王雪梅.“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5):1-13,136.

[2]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学术评价的全球标准——基于四个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5):51-56.

[3]武贵龙.在“双一流”建设中找准定位、特色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26-27.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