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4 20:40:08      点击:

赵威 邸友莹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个领域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传统的生产、经营、医疗、教育模式纷纷转向“互联网+”模式,高校教育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闻的机遇和挑战。本论文以《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为例,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分别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内容、课后提升等环节出发,完成《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互联网+”模式重构,在实践中探索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模式;应用型;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125-02

近年来,随着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4G”技术普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可移动信息化设备已经在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相应的在线学习、翻转课堂、远程MOOK教育、微课堂等等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快速发展,对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进行了冲击。“互联网+”教育模式正在慢慢渗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顺应时代潮流,进行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方式依然为传统的板书或多媒体+板书模式,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其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对于此课程,这种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很多弊端,具体表现如下:

1.以教定学,客观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没有依据学生课前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识的态度等为主题确定教学内容。

2.以本为本,过多依赖教材,实行本本主义,通常教材上如何写,教师就如何讲,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另外教材上的知识更新换代较缓慢,与当今的快速的信息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过多依赖教材将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

3.教学质量不稳定。教学质量高度依赖教师对此门课程的理解程度、课前准备程度和教学设计环节,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4.教学互动性很差,目前绝大多数课堂都是由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泯灭,导致学习效果较差。这种“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早已被学生厌恶,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教法单一、目标单一,评价体系单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水平。随着信息化社会大发展,各行业纷纷启动“互联网+”模式,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新兴产业应运而生,且不断壮大。

二、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改革内容。(1)课前准备。在本环节,教师团队进行合理分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准备、资料整理和分类、搭建教学场景、完善教学任务、协商各个学习任务的评价方式。(2)课前自学。在本环节,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和多媒体资源,通过微信、QQ或邮箱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平台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主要教学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完成预习任务,建构知识体系,激发学习兴趣。(3)课堂教学。在课堂学习环节,教师可采用翻转模式,构建学习场景,提出多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或讨论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也可以自主确定相关主题;之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或者教师建议选择独立探究学习或者协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聆听并记录学生学习的难点,观察学生的总体表现,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重点。(4)个性化学习。“互联网+”教学模式可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者个性化学习提供教学产品。课前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估,了解将学习内容的难以程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平台数据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差异性。然后进行对症下药,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提高学习兴趣。(5)课后提升。课后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学习任务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习能力。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完成大型的项目,也可以选择合适主题进行探究学习。课后学习活动需要依托系统化学习平台来获得拓展任务,上传过程性资料,进行网上讨论及训练成果的评价。形式多样,鼓励重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改革目标。(1)通过调查研究,实践比对,找到一种在“互联网+”背景下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方式。(2)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基础,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数字化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其他课程相比,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理论学习部分比较难学,大部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长此已久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本课题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进行教学模式创新,通过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2)“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内容的创新。“互联网+”背景下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科研前言知识,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与课堂内容相融合,进行多领域、全方位、多样性的辅助教学。对教案、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方式进行综合设计,实现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

1.抽样调查:对我校开设“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所有课程内容、教案、课件进行分析、总结。对2015级、2016级正在学习这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调查。

2.文献综合分析:对“互联网+”背景下相关“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改成内容进行总结、归类分析研究。

四、预期效果

实现“学以致用,用其所学”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指导。改变《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整体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桂方.“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2016,(02):86-88.

[2]黄丽英.“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J].时代金融,2016,(05):191-192.

[3]王志伟.“互联网+”时代下高职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09):45-48.

[4]孙遒,吴长青,郑天翔.“互联网+”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J].计算机时代,2017,(01):66-68.

[5]吴劲芸.“互联网+”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0):167-169.

[6]林鋒.“互联网+”环境下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1):435.

[7]陆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34):164-165.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