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心得体会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8-21 16:12:31      点击:
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心得体会
应俊杰,李世平,屈艺,母得志*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对临床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医学生到医生,从医生到医学家,任重而道远,而医学研究生阶段正是专注医学科研的最佳时期。因此,本文就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做了一些简要的概述,旨在为医学研究生明确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为临床医生在科研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科研思维,必要性,重要性,培养方法      教育教学论坛
Experience in cultiv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of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Ying Junjie, Li Shiping, qu Yi, Mother Dezhi *
 
(paediatrics, West China second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the society demands more and more clinicians. From medical students to doctors, from doctors to physicians,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and the medical graduate stage is the best time to focus on medical research. Therefore,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importance and methods of cultivat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of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direction of study and efforts for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clinicians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necessity, importance, training methods
现代医学对临床医生的要求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医学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经验科学,医生从医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人们便认为他的医术也越高明。从医学的发展来看,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医学的发展的确都是历代从医者在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但随着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发展并对临床医学的理论指导越来越深入,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可靠的科学依据,对疾病的认识的准确性也明显提高。 [1]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需作为医学生经过专业又漫长的学习和训练,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另一方面,优秀的临床医生们不仅要会看病救人,同时也要具备从基础医学角度解决医学难题的能力,即科研能力。只有同时具备高超的临床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成为一个现代医学需求的医学家。
 
培养医生的科研思维,从医学研究生抓起
医学研究生作为未来的临床医生以及医学研究工作者,是未来医疗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我国培养医疗人才的重中之重。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医学研究生本身,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
第一,相比忙碌的临床医生,研究生们有着大量的科研时间。医学研究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需要腾出相对较长并且相对完整的时间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实验,因此,在校研究生是学习时间和精力最为充裕的群体。
第二,有充备的理论知识学习条件,可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我国几乎所有的医学研究生教学环节都有着相对丰富和全面的理论知识学习课程。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做到实验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实践补充理论,才能让生硬的书本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
第三,有良好的实验条件和优秀的导师指导,在科研的道路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放眼很多成功的科学家们在回顾他们的科研之路的时候,往往都会或多或少地提到他们的导师,有些更是不惜篇幅地大大赞颂他们亦师亦友的引路人给与他们多么大的帮助。现在医学的研究同样如此,一位优秀的导师不一定会手把手教会学生每一个细节,但必定会给你指明方向,让学生的努力更有目标和价值,以免事倍功半。
第四,医学研究离不开生物学研究,但相比于生物学研究生,医学研究生们有着更清晰的临床思维,更能够看到生物实验背后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对现今提倡的转化医学方面可以提供更大的助力。因此,提高临床医生们的科研能力,应当从医学研究生入手,对改变临床医生科研观念及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有着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培养科研思维的关键性问题
培养动手实验是躯体,科研思维是灵魂。医学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往往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对动物进行各种手术的处理,往往很快就可以掌握地非常熟练。很多医学研究生夜以继日地做实验,不断重复,不怕失败,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然而,从每一次的失败中,他们获取的经验和教训或许可以更多。如何从失败的结果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及如何去设计更合理的实验方法,这些才是我们训练科研思维的关键。因此,在医学研究生科研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培养。培养前沿的科研思维。现在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每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大量的医学论文发表。比较近些年和十几年前发表的论文,不难发现其中翻天覆地的改变。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从事医学研究,要做到“快准狠”。“快”指的是行动要快,当你有了一个很好的实验思路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做,因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极大可能有人产生了和你一样的想法并努力探究验证,倘若被捷足先登将成果发表,则自己的思路将不会得到认可;“准”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准确地把握时下科研的新热点,这样才能做出新成果,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临摹照抄,二是实验结果准确严谨,才能有理有据,让观点站住脚跟;“狠”指的是对自己狠下心来,做好实验是一件很磨砺意志的事情,往往别人下班回家,你还有未跑完的电泳,别人长假旅游,你还有培养箱中的细胞,更是有很多实验需要连续工作几十小时采集时间点,其中的苦和乐只有自己体会。所以,既然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就得对自己狠下心来,一路攀登,才能看到医学研究领域中最美的风景。
 
科研思维的培养方法
1、 多读文献,多读好文献。医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每年甚至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期刊论文发表,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通的医学工作者阅读到各种文献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然而,互联网带来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为我们选择“好文献”带来了困扰,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合理阅读文献将直接决定了我们学习的效率。首先,期刊的引用率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指标,低引用率的论文固然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高引用率的论文必定会有更多的闪光点,让我们受益更深;其次,选择与自己学科和课题相关性更强的文献,这样一方面对自己有比较大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读起来也会相对轻松;最后,关于阅读文献之后的思考更是培养科研思维的关键,我们应该从优秀的论文中学习作者的研究思路,即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实验的,当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些“大家”们的科研思路后,再去规划自己的实验,实验方案自然水到渠成。
2、 有着刨根问底的精神。阅读文献的时候,多问 “为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分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动物模型?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检测方式?当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思考回答了这些问题,那么对文献的理解和认识又会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的原理也要进行一定地思考和分析,而不是仅仅对照说明书机械地操作,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懂得随机应变,根据自己的实验需求去改变实验的条件或者试剂的用,从而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
3、 善于类比和联系,善于总结。现阶段,由于研究者们的实验手段和研究思路都在很大程度上是类似的,将自己的结果之间相互联系,自己的结果和文献中的结果结合起来分析。
对于每一阶段的实验进行梳理并总结,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失败,如何在成功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这些思考都是至关重要的。
4、 多询问交流,多向导师请教。导师相对于研究生而言是“见多识广”的,在科研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相对透彻地分析和解决科研上的问题。而现阶段的很多医学研究生不愿与导师交流,害怕汇报自己的实验进展,于是闭门造车,往往辛辛苦苦小半年才发现走了弯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以上对于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的一些心得体会,远不算完整,却都是切身感受。写此心得的初衷,就是分享和交流。一直以来,都听说科研是孤独的,就是和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和材料打交道。作为一名曾经得医学研究生,当我自己刚迈入这个行列的时候,也一直这么认为。但随着我对科学研究的思考越来越多,逐渐真正融入到科学的世界里,才发现在这个科研的世界里,千千万万的人用思想来交流,每天都在分享着自己的所行所感,也因为这些思想碰撞的火花,让我们在这条路上不再孤单。
参考文献:田力,护理论文选题应掌握五要点[J],中国卫生人才,2015(01):68-70.
基金资助:四川省科技厅创新团队基金(2016TD0002)、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基金(1311200003303)、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SCU8054)资助
作者简介:应俊杰,男,博士,主要从事生物节律和神经生物学研究,
通讯作者:母得志,男,教授,主要从事发育期神经损伤与修复研究,
收稿日期:2018-8-10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