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行业高校特色专业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11/30 14:05:33

万明 郭西平 封彦 乔晓荷 张振方

[摘 要]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课堂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学校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数量庞大的行业高校中,特色专业教材的建设任重而道远。从教材规划、教材管理、审核评价、系列教材建设等方面,分析了特色专业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系统地探讨了特色专业教材的建设与管理路径,总结了其在一流课程、一流课堂、一流专业和一流质量建设中的作用及成果,以期能为其他高校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行业高校;特色专业;教材建设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工程大学‘1+3+X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2019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互联网+纺织竞赛提升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19BZ035)

[作者简介] 万 明(1963—),男,湖北荆门人,硕士,西安工程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纺织工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郭西平(1970—),女(满族),吉林四平人,硕士,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封 彦(1984—),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工程大学教务处工程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6-0100-04   [收稿日期] 2021-01-27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教材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要条件建设。随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推进,科學技术进步的加快,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发生了变化,教材的建设与管理被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本校建在西安,是西部唯一的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地方行业高等学校。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特色专业教材在行业高校教材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分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特色专业教材包括文字教材、数字教材和新形态教材,在专业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中作用重大。首先,它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重要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受教育者,具有明确的思想性、目的性,对学生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传承作用。其次,作为承载知识的重要载体,呈现的是专业知识结构与体系,具有专业性、适用性和可读性等特点,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的主要媒介。最后,它体现的是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教学大纲的课程教学目标,支撑的是人才的毕业要求,具有规范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一、特色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30多年来,纺织工业一直在转型升级,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建设中迈进,纺织类工科专业也一直处于升级改造、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之中。因此,特色专业教材的建设与管理亟须随之跟上发展的步伐。受行业经济周期性影响和出版商经济利益的驱动,行业高校在特色专业教材管理上存在着职责不清、管理弱化、审查不严等现象,在教材建设的研究、咨询、决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在与国家、地方和其他高校的上下联动和相互协调上存在脱节现象。归纳起来,行业高校在特色专业教材建设中具体存在如下问题。

1.价值导向不明显,思政元素挖掘不够。特色专业教材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结构和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价值导向和课程思政元素。如服装史热衷于展示西方图片,对中国古代唐装汉服等民族服装元素挖掘不够。

2.教材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第一,教材编写审查不严,学校对教材编写出版审查不严,将审查责任推给了出版单位。第二,教材选用把关不严。在专业教材选用上,学校往往可能会完全尊重各专业的订购意见,但可能出现优先订购本专业教师编写的教材(无论水平高低),或受到出版商利益诱惑引进劣质教材进入课堂的现象。第三,教材购买缺乏引导,在学生购买正版教材意愿不强的情况下,缺乏合理的措施引导,出现学生不买教材,或者购买盗版、复印教材(都涉嫌违反我国著作权法),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等。

3.教材建设质量不高。第一,教材立项建设把关不严。编写团队政治审查不严,教材价值引领无法落实。第二,编写团队力量审核不够,教材质量难以控制,专业教材存在相互抄袭、低水平、同质化、缺少系统规划、特色创新不足的问题。

4.新形态教材建设不足。新形态教材一般以标有二维码的纸质教材为载体,通过嵌入视频、音频、作业、试卷、拓展资源、主题讨论等数字资源,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2]。相对传统纸质教材,新形态教材具有数字资源库便于访问、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多元化、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教材数字资源易于更新等优点[3]。目前,除传统纸质教材之外,电子、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建设不足,品种太少,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后又一哄而上,导致教材拍摄粗制滥造,吸引力不强等。

二、积极探索特色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教材管理

1.完善规章制度,规划教材建设。(1)要建设完善学校教材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强党对学校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教材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教材建设办公室,建立健全集决策、执行、研究和咨询多位于一体的学校教材工作体系。教务处要完善新时期教材科的工作职能,调整优化内部教材管理体制,强化教材建设专业支撑力量,推动学校教材建设整体工作的前进。(2)要系统构建完善教材规划和管理制度体系。首先,根据国家教材委员会《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等文件精神,在总结学校“十三五”教材建设规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十四五”教材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学校各类教材的建设。其次,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建管结合、以管促建,建立健全如《教材立项建设管理办法》《教材使用管理办法》等覆盖全校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等全部教材,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管理制度体系,尤其是要补齐特色专业教材管理制度的短板,明确教材编写、修订、审核、选择使用等各环节的管理要求,解决好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明确在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检查与年终考核等环节中教材建设的标准、指标体系和结果运用。(3)完善教材建设激励机制。修订完善学校《教学奖励办法》等文件,依托国家、省级、校级教材建设奖等机制,大力奖励教材建设成果,将教材编审、建设、管理、成果等作为业绩考核、职务评聘、职称评定、名师评比等环节的重要依据,形成全校重视教材建设的良好氛围。

2.规范教材使用,加强过程监控。(1)突出价值导向。教材选用的标准首先是政治标准。在全面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的基础上,专业课教材的选用更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用具有高水平、高质量、正确价值观的专业教材占领专业课教学这一主阵地、专业教师这一主群体、学生学习这一主渠道[4]。(2)规范教材选用。坚持教材“凡选必审”,明确教材选用主体、选用原则、选用程序,规范“谁来选、怎么选”。鼓励专业选用优教材、新教材,坚决淘汰过时落后的旧教材。学校要形成“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加大教材选择使用的检查力度,定期检查是否有违规选用教材的行为,是否有在价值导向、科学性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教材和读物进入课堂。学校每学年都要选用1200余种教材,只有从质量、内容、意识形态等方面全流程把控,才能拧紧教材进入学校课堂、学生书包的安全阀。(3)实施教材评价。学校要探讨形成教材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定期检查反馈机制。例如,开学初进行教材使用、讲义教案等资料检查;学期中召开师生座谈会听取对教材内容和课堂的意见;平时采取干部听课、专家听课、教务处巡查等方式,对教材质量评价和使用及时跟踪反馈。

3.建设教材管理信息化。学校要将教材管理纳入整体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采集、处理、传送、存储、统计分析等,有效地提高教材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加强特色专业系列教材培育与建设

1.积极扶持培育,分批立项建设。首先,把好教材编写关。在教材建设立项时,要严格审查教材编写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术专业水平、编写要求、人员条件等,规范“谁来编、怎么编”,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其次,要坚持教材“凡编必审”,健全审核机构,严格审核标准和程序,规范“谁来审、怎么审”。建立教材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对比审核的“五审制度”,建立全流程的把关机制。

2.树立价值导向,增强育人功能。强化专业教材的育人功能,把专业教材作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首先,强化价值引领,助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其次,立足中国实践,反映国情民情,分年度立项一批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彰显中国特色的特色专业教材。最后,紧跟时代步伐,建设项目要与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新工科”建设相适应,服务国家需求。

3.扎根中国大地,紧跟学术前沿,建设特色专业系列教材。20多年来,学校将特色专业教材建设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为驱动,以优秀教材、精品教材、规划教材作为示范引领,淘汰一大批内容陈旧的教材,立项建设一批反映纺织行业的新学科、新知识、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需求的多种类型、多种形态的高质量的纺织工程、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等三个特色系列教材。(1)建设了纺织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如《纺织材料学》《纺织服装概论》《毛纺学》《棉纺学》《纺纱学》《新型准织机械》《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纺织CAD/CAM技术》《纺织品性能与测试》《纺纱质量控制与产品开发》《织造质量控制与产品开发》等30余部。(2)建设了服装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如《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原理》《数字化服装设计表達》《女装结构设计与工艺》《服装舒适性与功效》《服装产品研发》《服装三维设计实现与仿真》《服装品牌策划与管理》《中外服装史》《服装陈列设计》《服装制版技术》等40余部。(3)建设了服装与服饰设计系列教材。如《服装设计与表达》《女装设计与企划》《男装设计与企划》《上装立体裁剪及结构设计》《下装立体裁剪及结构设计》《服饰配件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服饰品牌文化》《创意立体塑形设计》《手工编织花样设计》等40余部。

4.注重特色新形态教材建设,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改革。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校建设了830多门纸质+数字化资源教材。其中,所有的特色专业课程都具有在线教材形式,如《纺织服装概论》(英文版为Artistic Textiles),形成了特色教材“2+2”新模式,即教材“2(中、英两版文字教材)+2(中、英两版慕课)”新模式。新形态特色专业教材打破了纸质教材的局限,增加了可视性强的动态图例,补充并更新了实践案例,增强了教材的表现力和吸引力。这不仅解决了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的老大难问题,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推动了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打赢了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攻坚战。

(三)特色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促进学校整体教材建设水平提升

特色专业系列教材建设,引领了学校整体教材建设的进步。近几年,学校获得部委级规划教材奖的如《纺织材料学》等73部,获得省优秀教材奖的如《现代服饰形象设计》等10余部,获得校级优秀教材奖的如《服装生产流程与管理技术》等20余部。特别是本校姚穆院士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纺织材料学》,前后4版共印刷32次,总印量达2.325万册,先后被全国20余所大学选作本科或研究生教材。优秀教材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四)以特色专业教材建设为牵引,促进一流专业建设

1.有力地促进了一流课程的建设。教师既是教材的编写者,又是教材的使用者。特色专业系列教材建设,形成了学校专业特色课程群。新形态特色专业教材的建设,又有力地促进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产生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如“毛织物染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纸样设计Ⅲ(女装结构设计与工艺)”“服装市场营销”等8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一流课程建设成绩显著。

2.有力地促进了一流课堂的建设。特色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丰富了课程资源,使教师在课堂上有了挥洒自如的好武器,使学生有了专业学习的兴趣,由此带动了课堂革命。在2018年和2020年,“服装陈列设计”等获得陕西省课程思政大练兵一等奖等4项好成绩,“中国服装史”等获得陕西省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等好成绩,一流课堂建设成果喜人。

3.有力地促進了一流专业的建设。专业建设离不开教材建设。特色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准确地贯彻了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体现了课程教学目标,有力地支撑了工程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促进了专业建设发展。近几年,学校纺织工程等3个专业通过工程专业认证,服装工程等5个专业受理进入工程认证的自评阶段,服装服饰设计等6个专业获得国家级一流专业,染整工程等15个专业获得省级一流专业,一流专业建设成果丰硕。

4.有力地促进了一流质量的建设。(1)教材内容反映的是科研成果,教材使用催化的是学生成长。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编入专业特色教材,一方面提升了教师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使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近几年,纺织服装等特色学科的10余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6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新技术、新知识,有效触发了其在互联网+等重要学科竞赛中的创新性,双创能力得到提高。(2)特色专业教材建设的成果促进了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成果奖喜获丰收。在将教材建设和成果充实到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近3年来承担完成了教育部国家级新工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陕西省教学改革项目合计40余项,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教学成果一等奖等30项,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二等奖12项,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有力地促进了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特色专业教材建设任重而道远:一是在机制建设上要坚持价值引领,强化教材的育人功能,助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筑牢立德树人的坚强基石;二是在管理上要完善立项、建设、选用、评价等系列规章制度和监督保障,拧紧特色教材编写、审核、进课堂、进书包的安全阀;三是在建设编写上要坚守质量为本,按照国家专业质量标准、学校教材总体规划、质量评审指标等,把好特色专业教材编写编审质量关;四是在新形态教材建设上,要紧跟科技前沿,推进改革创新,及时淘汰陈旧教材,科学发展文字教材、数字教材及其他新形态教材,丰富课程资源;五是要统筹兼顾,坚持特色教材建设与一流课程、一流课堂、一流专业等建设相互支撑,共同作用,夯实一流质量的人才培养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瑾莉,王天泽.新时代地方高校教材建设:实践审思与行动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0(8):104-108.

[2]李戈.新形态教材中H5产品特点与设计趋势分析[J].中国编辑,2018(5):68-72.

[3]李晓鹏.新形态教材出版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出版,2017(5):51-54.

[4]张恰.教材出版落实立德树人机制构建与路径探索[J].中国出版,2021(1),38-42.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s for the Characteristic Majors of Specializ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 Minga, GUO Xi-pingb, FENG Yana, QIAO Xiao-hea, ZHANG Zhen-fanga

(a.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b. School of Texti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48, China)

Abstract: Textbook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base of course construction, classroom construction and major construction, and it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a schools training quality and school-running level. In Chinas large number of specializ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textbooks has a long way to go. Starting from the textbook planning, materials management, audit, evaluation, series of textbook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s of characteristic majors, and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ath, summarizes the role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first-class course, first-class classroom, first-class major and first-class qua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pecializ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aracteristic major; textbook construc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