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新形势下高校农学专业《作物栽培》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8 19:57:26      点击:

师长海 刘义国 张玉梅

摘要:《作物栽培》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学科,因此,对其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本文结合了《作物栽培》课程的教学实践和课程特点,对《作物栽培》课程改革中需要把握的三个“统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农学专业;作物栽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8-0091-02

《作物栽培》最早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至今为止,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慢慢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教学和研究体系,为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作物栽培将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等问题,并且由于《作物栽培》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作物栽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工作,从而推动高校农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

一、《作物栽培》课程的特点

《作物栽培》是在借鉴和学习苏联的作物栽培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客观规律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通过对栽培技术的管理和生长调控等手段进行不断探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学科。一般情况下,我国高校农学专业对《作物栽培》课程的设计通常在100学时左右,其中包括课堂教学以及实验课程,另外还设置了1—2周的农作物栽培教学实习课程,在课程的最后会安排9—10周的生产实习和120学时的生产实践课程。《作物栽培》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所学到的知识都能够直接转变成实践,指导生产。第二,融合性和交叉性较强,该课程所涉及的学科较广,其中包括有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土壤学、肥料学、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三,地域性较强,因为我国的地域辽阔,每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所种植的作物都会有所不同,其种植的制度、栽培技术和作物的布局也会存在差异,这种现象被称为技术规程和栽培模式的多样化。

二、新形势下的《作物栽培》课程要把握好三大“统一”

(一)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教学目标,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

(二)把握好政府投入和学校引导的统一

高等院校农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大对高校农业课程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对管理制度的建设,从而为培养更多农业人才提供有力的条件,充分发挥农业高等院校的积极作用[1]。另外,学校必须要立足实际,以培养更多的务实致用型人才作为培养观念,学校还应该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效组织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实现“政府投入”和“学校引导”的统一。

(三)把握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统一

《作物栽培》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一特性也是决定了《作物栽培》课程应该将生产劳动和教学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学术交流、科研课题中来,通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而不断深化学生的实践知识,并且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2]。而以上这些要求教师在《作物栽培》的课程改革创新中遵循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统一的原则,在实践中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践中农业生产的问题。

三、新形势下《作物栽培》课程改革创新措施

(一)完善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

我国目前农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着模式化的问题,不论学生的基础以及学校的特色、类型和层次怎样,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统一的,并且授课的方式也是较为模式化的。针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也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关改革,进而更好地培养出专业的农业人才。

(二)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想更好地进行《作物栽培》课程的改革创新,就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充分鼓励学生自我发现,并且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建立起多样化的教学方式[3]。青岛农业大学的经验就是将真功夫融入在《作物栽培》的教学体系的优化以及教学模式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并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个性作为教学中的重点。

(三)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專业思想教学的加强有助于学生提升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以及总体的看法,促进学生树立爱农、学农思想的提升。在《作物栽培》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得注重加入一些现实的事例,以此提升学生学习农业的意识,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农业方面的企业家以及专家来开展专业的座谈会[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得使用其他的方法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动力,将枯燥乏味的理论问题变得具有趣味性。例如在教学之前可以准备一些趣味、新颖性且与教学相关的案例,反映国内外栽培技术的新信息、新成果以及新的动向,进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以及科研等一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之后让其提交实践之后的感受以及课程论文,从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爱好。

(四)提升农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支科研能力过硬、教学经验丰富以及专业素养高的师资队伍也是保障《作物栽培》课程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人文素质、创新意识、教育观念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5]。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修,并且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演讲,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农学专业方面的新动向、新理论、新观点以及新的成果,以此来拓宽以及丰富《作物栽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涵。从《作物栽培》课程的教学安排来说,可以将总论交给农学专业影响力较强以及专业造诣高的专家来讲,然后将其各部分论文交给各种农作物的研究人员来进行讲解,一章安排一个讲师,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到作物栽培学的原理以及基础知识。

(五)加强教学内容的设计,选择最为适合的教材

《作物栽培》课程改革应该依据目前农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教材。例如于振文的《作物栽培学各论》,其也是根据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农作物生产的情况来增添新的内容,并且突出了其中的創新点。再比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安全的有机农作物也会越来越受重视,所以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着重讲解作物品质的栽培调控技术及其形成的过程等知识。高校农业专业的《作物栽培》的课程教材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内容,并且在教材中列出每一个章节中的关键以及重点、难点,进而有效提升《作物栽培》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校农学专业《作物栽培》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实践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提升农学专业的师资水平,并且在教材的制定中,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有效提升《作物栽培》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加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田涛,张德刚,卢丙越,等.高校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红河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8):122-123.

[2]陈超君,黄荣韶.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法改革实践与体会[J].大众科技,2012,14(3):182-184.

Abstract:The course of "crop cultivation" is a very pra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subject. Therefore,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ts course teaching is a very complicated project.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crop cultivation,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hree "unity" that needs to be grasped in the reform of the "crop cultivation" course,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new situation;agronomy specialty;crop cultiva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