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背景下学生 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2 20:05:40      点击:

肖娜 李君 唐一通 张玉琴

摘要: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旨在加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其核心在于推出一批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院学生通过备赛,在科学选题、查阅文献、数据记录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实验设计大赛;创新意识;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140-02

一、引言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生需要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研思维,才能与时俱进,紧跟学科前沿[1]。医学生本科阶段的各种大赛则为学生提供了科研训练的良好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赛对什么是科研、如何开展科研、开展科研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是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基础医学专业与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是一项通过大学生汇报在本科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探讨实验设计思路来考查大学生创新思维、比拼大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比赛,旨在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性实验技能,培训学生的科研思维。大赛始于2010年,每两年一次,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四届。笔者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在科学选题、查阅文献、数据记录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主要模式仍为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2]。在理论课授课环节,大多数教师往往偏重知识点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这使得他们很少被科学探索过程所吸引[3]。在实验课环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通过规范操作,直接得出实验结果,整个学习过程被动无趣,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终身学习,持续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通过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选题能力

科研选题是开展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为后续科研工作提供了方向,也是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科研选题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方案、确定题目等。本科生刚刚接触医学,对医学知识充满好奇,很多学生就是结合课上所学确定了选题。比如,本小组学生通过学习《医学医学微生物》课程球菌的内容,了解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自1961年出现以来感染率不断攀升,已成为目前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是临床抗感染治疗的一大难题。那么,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什么会有耐药性?它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是否相同?可否将其耐药机制作为研究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从课本中选题的思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引导学生从目的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四个方面对选题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就是大量查阅文献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科研能力

文献是大量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通过查阅文献,才能知晓本学科发展方向和动态。查阅文献是科研人员的基本功,也是科研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4]。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科研能力,指导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如何对文献进行分类、文献检索的途径和方法、常用中英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获取和选择文献时要注意的问题等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然后带领参赛小组同学以先中文后外文、先综述后研究性论文的顺序进行文献查阅。在文献查阅的最初阶段,教师可以先下载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献,小组成员人手一份,大家都读相同的文献,然后讨论交流。在这个阶段,学生不但掌握了阅读文献的方法,还通过实践自行总结了一些查阅文献的小经验,比如看文献时间要集中,看文献时要多做记录等。在稍后階段,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每人查阅不同方面的文献,精读后定期交流。参赛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和耐药机制已经有大量文献报道,国内其他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谱也有报道,并且不同地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的耐药谱和分子分型有所不同,但本地区的相关数据未见报道。经小组讨论和与指导教师交流,最终确定了参赛题目即本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参赛小组成员通过学习文献查阅的基本知识和大量查阅文献,查阅文献的科研能力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数据记录分析处理能力

实验数据的记录是对科研活动的准确记载,在科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科生记录数据的经验大多来自实验课,实验课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不高,这会使得一些参赛学生在实验之初对数据记录得不够严谨。为培养学生数据记录的科研能力,指导教师在首次实验开始之前对参赛小组成员进行了一次专门培训,此次培训对实验记录提出了统一要求,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按照实验数据记录表对实验者姓名、菌株编号、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现象、测量结果等进行准确记录。此举不仅培养了学生记录数据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实验数据的处理,是获得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的重要途径。此阶段需要先判断处理偏离数据和缺失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数据的前提是能够正确地识别数据类型,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在讨论选择统计方法时,有些同学依据文献选择了某种统计方法,但却不知为何选用此方法。指导教师首先肯定了该同学善于利用文献的特点,同时指出,做科研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研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

论文是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全方位地呈现给读者,是一次科研活动的最终总结。科研工作者通过论文这种文献形式进行科研成果的交流,从而推动学科进步和发展,因此论文撰写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科研能力。一篇好的论文应兼具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和规范性,应言之有物,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的要求,是上传论文摘要并以PPT的形式汇报。我们在赛前要求学生先把论文全文写好,然后再写摘要。在动笔之前,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先精读3—5篇研究性论文,以掌握研究型论文的通用格式。每个参赛小组由项目负责人撰写论文,撰写过程中小组成员随时讨论交流,撰写成文后由指导教师进行批阅,教师批阅后的论文返至项目组,项目小组进行修改后再次提交给指导教师,如此反复直至成文。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撰写、修改,对论文撰写的整个流程和每个部分的撰写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具备了一定的论文撰写能力。

四、总结

学生通过备战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都得到了初步的培养。由于大赛要求以项目组为单位参赛,小组成员的分工、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实施、实验耗材的预算、实验进程的把控等主要靠项目负责人来完成,这极大地锻炼了项目负责人的科研管理能力。本次备战大赛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学生学业成绩和课题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调动并保持全组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比如考虑到医学生繁重的课业,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做实验;实行弹性项目负责人制,可根据小组成员的科研表现二次调整项目负责人,以维持整个团队的科研热情;作为指导教师,少包办但也不能完全放手,随时指点,多和学生沟通。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海薇,冯振博,李祖云,等.本科临床病理专业医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培养体系的建立[J].高教学刊,2018,(05):158-160.

[2]罗自强,秦晓群,王晓晟,等.基础医学阶段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08):639-642.

[3]王敏,黄建军.医学生对创新教育认知的横断面调查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3):345-347.

[4]隋建峰.医学科研方法概论[M].科学出版社,2011.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