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文化经典阅读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1-9 14:30:37      点击:


何继红 何靖靖

摘要:创新人格对创新能力的提高会产生长期重要的影响,大学是创新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文化经典是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结晶,文化经典阅读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宜通过博览、悦读、师传、践行、使者、办节六种方法让大学生学习文化经典并能知行合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关键词:创新人格;阅读;文化经典;吴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2-0045-04

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寄希望于广大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1]。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应努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方向,不但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更要培养青年大学生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创新人格,其未来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大学是创新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

创新型人才需具备三个要素: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是乐于、善于创新的个人品格,具有打破常规、探求新方法、攻克难题的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动力要素;创新思维是指通过科学的思考,既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又能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是指具备落实创新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实现创新,三者相辅相成,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创新人格是创新的能动要素,贯穿整个创新过程,属于非智力层面,需要人文的修养[2],创新人格一旦形成,如同人的性格,具有长期的稳定性[3],将成为助推一个人持续创新的原动力,对其未来的创新产生长期影响,具有创新人格的人,总是能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不断去学习、保持敏锐的科学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不断成长与卓越的重要元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中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都是创新人格的重要内容,大学阶段,是知识学习及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必须要在大学生人生成长这一最关键的时期,充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铸就创新人格[4],为未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二、文化经典对创新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创新需要吸收前人的知识与智慧,才能作出新的更高水平与更有价值的发明创造。文化经典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大浪淘沙,留传下来的人类知识与智慧的文化宝藏,如:文化典籍、艺术经典、重要文明成果等。文化经典的学习,有利于从文化底蕴、臻于完美、创新动力等方面培养创新人格,让后人站在巨人的肩上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文化典籍有利于人文涵养、树立止于至善的创新人格

中国文化经典大都是探讨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与通过创新达到增进人类福祉[5]的目标是相近的。文化典籍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记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思索与追求。如《伦语》的“智者乐,仁者寿”、《道德经》的“道法自然”、《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思想都是对人性美、自然美、和谐美的追求,包含了对人类自身、自然、社会规律的探求与经世致用,这些对今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又如:《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启示人们要奋斗、创新、进步;北宋名相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出“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要先于天下人谋虑未来发展,为国家分忧,为百姓谋福;再从孔子“天下大同”的理想,到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管理创新是基于人类文化血脉的延续而不断新生的[6]。因此,传承好人类文化的经典,有利于涵蓄文化底蕴,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树立立于正道、止于至善的创新人格。

(二)文化艺术有利于培养臻于完美的创新人格

文化艺术,如书画、音乐、戏剧等主要是通过生动的艺术手段演绎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艺术的欣赏,有利于培养、挖掘右大脑的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再与左大脑的抽象思维相结合,就会产生很好的创意,我们发现很多科学家往往也是文艺爱好者: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行路难》是我国“地质之父”李四光谱写的;中国的“两弹元勋”和“航天之父”钱学森早年曾写过一本科学与音乐艺术的书,书名叫《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业余爱好小提琴,他还公开表演过;世界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小提琴家,“量子论专家”普朗克是钢琴家,他俩还同台演奏过……之所以这些大科学家爱好艺术,是因为一方面艺术可以让他们得到很好的休息,另一方面艺术所表达出来的美,蕴含着独特的创意与人文思想,在给人们带来人愉悦的同时,通过心灵共鸣,给予人文滋养,养成追求至善至美的创新人格。所以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要在学校引入美育教育[7],就是为了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文化品味、追求完美的新时代学生,为他们走向社会不断创新、成就卓越打下人生的基础。

(三)文明成果有利于激发创新动力与创新想象力

人类的许多文明成果更是文化的经典,如著名的苏州古典园林,融叠山、理水、草木、书画、建筑等各种技艺与传统文化于一体,达到不出城廓而享山水之妙的美妙生活,这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有着很好的启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偃,是历代水文技术与中国传统智慧的巧妙运用,有大量的创新,历经数千年,至今仍在发挥重要的防洪灌溉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是世界文化遗产,包含了雕塑、彩绘、铸造等大量传统技艺,这些技艺至今尚有不能破解之处等等。文明是人类生产与生活实践的进步产物,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8],都是人类智慧创新凝炼的成果。人类文明是文化经典学习的生动案例与绝好教材,学习人类文明的经典有利于激发创新動力与创新想象力,而这正是创新人格生动的组成部分。

三、阅读文化经典,培养创新人格的途径

文化经典的学习贵在掌握文化经典的精神要义,才能取其精华、活学活用。因此,宜从博览、悦读、师传、践行、使者、办节六个不同层面来阅读、学习,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一)博览,阅读文化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典籍浩瀚无垠,天文、地理、历史、文艺、医药、军事,大千世界,几乎无所不包,高校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本着读者第一,节省读者时间,将最有价值、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化经典让读者优先阅读到。因此,高校应尽早统一制订出文化经典的书目,方便同学根据个人发展与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到所需的文化经典。

文化经典书目,不仅要有《周易》、《伦语》、《道德经》、《庄子》、《诗经》、《孙子兵法》等经典,还应包括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化巨作,如《史记》、《汉书》、《离骚》、《唐诗三百首》、《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日知录》、《天演论》、《少年中国说》、《狂人日记》、《青春万岁》、《可爱的中国》、《茶馆》、《谁是最可爱的人》、《歌德巴赫猜想》、《文化苦旅》等;同时还要特别陈列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邓小平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典。

文化经典书目还要包括区域特色文化的经典,因为区域文化诞生于所在地区,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特别能激发高校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容易被理解与吸收。由于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对区域文化的学习必然会引起对中华文化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起更多学习文化经典的热情。如吴文化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区域文化瑰宝,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如:孙子、范仲淹、沈括、刘勰、顾炎武、文征明、唐伯虎、米芾、冯梦龙、叶圣陶、费孝通等,有着大量的文化经典著作[9]。可喜的是,为了很好地传播传承区域文化,当地政府近年分别组织专家列出了江苏省、市的传世名著清单,如苏州传世名著、镇江传世名著、江苏传世名著等,可将这些传世名著列于文化经典书目中。

除上述文化典籍外,文化經典书目还应包括人类文明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蚕桑丝织技艺、古琴艺术、中国书法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苏州古典园林、敦煌莫高窟、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曲阜孔庙、天坛、龙门石窟、都江堰、安阳殷墟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人类的文化遗产蕴含了大量经典的中华文化,是不同时代人们奋斗与创新的产物,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很有“现身”说法的意义。

通过对文化经典的博览,必将在文化自信中激发大学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再续华夏文明的豪迈激情与斗志。

(二)悦读,爱上文化经典

悦读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环境建设:通过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让读者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阅读,目的是将读者引进来;二是内容建设:让读者阅读到最喜欢的经典,进而爱上文化经典,即让经典读进心里去。

1.构建校园文化经典阅读环境。为了达到悦读的目标,高校可联合学校宣传部、团委、学生会、图书馆等相关部门,构建有经典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可在路名、楼宇名、校园广告牌乃至学校有关网站上引用文化经典的名言名句;利用校园广播,介绍文化经典;借力宣传,如苏州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让文化经典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锡剧《卿卿如晤》等演出走进大学校园等活动,让学生欣赏经典、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等等。

2.建设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一站式经典阅读空间。为了方便读者系统阅读经典,可设立一站式经典阅读空间,如:苏州大学图书馆重点打造了文化经典通识阅览室,收藏有代表性的文化经典,入藏图书装帧精美,采用中式仿红木家具,阅览室墙壁廊柱上悬挂历代名家的书画作品,如徐扬《姑苏繁华图》、唐伯虎《骑驴思归图》、王羲之《兰亭序》、苏轼《黄州寒食帖》、吴湖帆《柳溪垂钓图》、张大千《黄山文笔峰》、陈逸飞《故乡的回忆—双桥》等的高仿作品。在通识阅览室还独辟了影视音乐鉴赏区,读者可以坐在舒适的环境中点选有代表性的影视、音乐经典作品欣赏,也可以边听音乐、边看图书。舒适典雅的阅读环境,给了读者一份尚未入室读书,已有登临文化殿堂之感觉。

在开设物理的文化经典通识阅览室的同时,可适应当代大学生喜欢数字阅读的特点,精心打造网上虚拟文化经典数字阅读平台,将各种文化经典数字化,包括数字化的文化典籍、影视作品、音乐作品、老照片及摄影获奖作品等,以突破物理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不必来图书馆,随时随地上网阅读文化经典,使学生在紧张的专业学习之余,利用在宿舍、食堂、地铁上等各种碎片时间欣赏、学习文化经典,做到线上与线下、实体与虚拟相结合,让经典无处不在,从而做到了既不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能将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互相调节,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

(三)师传:老师引导,学对经典

为了准确领会文化经典的真实内涵,充分吸收文化经典中的知识与智慧,可邀请富有国学功底的老师给同学们讲解经典,提高同学们对文化经典的理解水平,以学好、用好经典。如,苏州大学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阅读经典,感悟成长》、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讲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罗时进教授讲《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系列》、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教授讲“最是书香能致远——读物选择与幸福追求”等,让学生深入学习、领悟中华文化,并由图书馆将每场讲座拍摄下来,发布到文化经典阅读平台上,以产生更广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邀请专家讲解传统文化经典的同时,也注重邀请当代科学家、著名学者讲解近现代人类重要的文明成果与科学发现。图书馆同样都会及时将这些报告摄录下来,并作为文化经典的现代扩展部分,发布到文化经典阅读平台上,让更多的大学生分享当代大师们的前沿学术思想,激发创新想象力。如摄录了:加拿大工程院凌晓峰院士讲《新时代的研究和创业》、中国科学院陈国良院士讲《漫谈大数据》、中国科学院孙昌璞院士讲《量子网络上信息传输与能量转换的量子操纵》等。大师们的讲解深入浅出,他们锐利的思想、看问题的高度、科学研究的方法、破解难题的执着,不啻于一场场文化盛宴,磨利了师生门勇于创新的智慧之剑。

(四)践行:知行合一感悟经典

古语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致有两层意思,一是读万卷书,才能走得更远;二是读万卷书,还要有更多社会实践的历练,书本上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学识,达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成才。因此,有必要走出去近距离接触、体验文化经典,让文化经典学到心里去,未来才能活学活用。

如:苏州是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的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经典学习的生动教材。苏州大学充分利用这一独特优势,将经典阅读与文化感知相结合,不定期组织文化活动,走出校门。如组织有关学生参观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在那里可以看到,如:周文王请姜子牙、和合二仙等中华经典故事被精雕细刻在砖雕、木雕上,也会看到中国历代圣贤的名言警句时常出现在亭台楼阁的扁额楹联上,苏州园林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物化载体,学生们亲眼所看,亲手触摸,细细品味,体会到“人间天堂”的苏州,不仅风景优美、经济发达,还是创意的天堂、文化的殿堂。

在走出去体验文化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组织学生观摩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的加工制作,让学生们现场观看核雕制作过程,生动接触中学课本中的现实版核雕舟,当大学生们看到在不足寸方的橄榄核上,雕刻的人物有摇扇生炉的、有推窗观景的、有用力撑舟的,人物个个生动传神时,不禁由衷赞叹核雕师的创新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些同学当场就“手痒”想亲手体验一把核雕,核雕工艺师这时会现场讲解这些工艺品的传承、创意、制作方法,并当场演示制作,同时要求大家一起参与制作,工艺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学生们在饶有兴趣的亲手制作中,常会为自己独到的创意而得意,渐渐找到了对民族文化的感觉与感情,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掌握本领,在感悟中吸吮文化精髓。

(五)使者:做文化经典的传播大使

文化在于传播,才能达到文以化人的目的,我们不仅要通过文化经典的学习,成为文化经典的受益人,更要通过主动去传播文化,做一名文化传播的大使,让更多的大学生乃至全体社会大众受益,共同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并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本人对文化经典的认识,不断完善创新人格,做到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为了让学生更亲密地接触到中华文化,同时也是为了开展活动的方便,苏州大学以身边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吴文化为对象,由苏州大学图书馆与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合作建设了吴文化数据库(网站),招募学生志愿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收集吴文化资源,并以互联网+吴文化的形式向更多大学生及全世界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指导有关学生文化社团策划多种校内外活动,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大众宣讲传统文化,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如组织学生自编自演传统文化小品,生动演绎中国文化,加深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播文化的同学们,都会首先自己学好传统文化,在消化吸收后再向他人宣讲,他们由被动的文化学习者、接受者,成长为主动传播文化的文化使者。

(六)办节:设立阅读节,让阅读经典成为习惯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2018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目前我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江苏、湖北、深圳等省市先后出台了地方全民阅读法规[10]。在“全民阅读”的大趋势下,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特别注重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提升创新能力这一目标来举办阅读节,让大学生阅读到人类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经典。要提倡阅读的多样化,如:阅读可以是图书,也可以是对传统经典艺术、文化影视作品、前沿学术报告等的观赏;阅读手段要有多种选择,可以是纸本阅读,也可以是手机、IPAD、电脑等的数字阅读;阅读活动要丰富多彩,如经典诵读、诗歌朗诵、名师讲座、征文评选等,努力给读者营造快乐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欢乐的节日,以培养大学生阅读的习惯与向上的创新人格。

四、结语

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讲到:“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11]通过以上博览、悦读、师传、践行、使者、办节等不同层次、多种方式去阅读文化经典,养成大学生想阅读、会阅读、知行合一的阅读生活方式;深入经典,培厚人文涵养,增强使命感,以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立于经典,博采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努力使大学生日益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注:该论文获:江苏省第二届“超星杯”大数据与图书馆创新服务征文活动二等奖(2018年,由江苏省图書馆学会、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5/28/content_5294322.htm,2018-05-28.

[2]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 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2-14.

[3]俞锋.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格[J].现代教育科学,2003,(4):81-83.

[4]陆士桢.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格的培养[J].人民教育,2008,(4):3-6.

[5]洪波,杨岳.拓展创新素质培养的空间_学生第二课堂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5-28.

[6]杨洲,周秀菊,胡利敏.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5-45.

[7]佟多人.美育与人才创新素质培养[J].社会科学战线,2002,(04):197-199.

[8]陈炎.文明与文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1-353.

[9]王国平.苏州史纲[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9:3-50.

[10]让“全民阅读”成为“全民悦读”[EB/OL].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8-05/14/c_129870172.htm,2018-05-14.

[11]习近平讲故事: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817/c64387-29476677.html,2017-08-17.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