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基于实效性的概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8 20:48:43      点击:

王开琼

摘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探索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和建设是时代所赋予的紧迫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以社会热点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象,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组成。基于实效性的概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旨在确保教学质量和增强实效性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教学实践,来实现教学方式手段的灵活多样性和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实效性;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9-0144-03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概论》课程是高校学生必修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担负塑灵魂、育人才的教学任务,强调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科学理论内化为学生自身信念与修养。但是,高校“学生不爱听、老师讲得累,思政课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大学里最难讲的课。”[2]因此,要坚持“学教并重”教学理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的要求,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以及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一、优化教学内容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而选择教学内容和设置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高校由于现有教材覆盖的内容已不能满足课程特点的需求,加上教材体系缺少立体化,不能较好体现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现状,增强《概论》课程对学生的内在适应

为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目标,需把教材中的理论内容与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有机联系起来,聚焦学生关注点,讲清现实背后蕴藏的理论,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进一步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合多种教学资源,围绕着“教”和“学”进行立体化教材建设,在教学的观念、语言内容和方法上将教材体系转化为鲜活而生动的教学过程。这既有丰富的理论含量,又能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内在适应。

(二)改革课程体系,准确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在体系的设置上应立足“两大理论成果”,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一是改變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4]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即通过课前知识传授和课堂知识内化时间的颠倒,实施“转客为主”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实效性。使学生既掌握了方法和培养了能力,又对课程知识有完整系统的了解,它是现行教学方法有益的补充。

二是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体现在创新上,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教学内容创新的一个基本原则。增强时代感就是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新形势新情况,反映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和切中问题要害;以理论为依据,实践为途径,发挥理论指导去研究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增强针对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5]这个“关键”既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学生思想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和精心设计教案,又要创新教学模式,针对性地解决教师自己的教学问题,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核心,“教师”为引导。

二、实施实践教学环节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造成“低头族”、“手机族”等课堂“怪相”,影响《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因此,需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形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课堂教学创新

通过实践教学方法的实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环节,实现由“教学对象”向“教学主体”、“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两个转化。这种突出主体参与式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正在被广泛推广,加强实践性教学将有效地改变我国当前教育的弊端”[6]。可见,实践教学已成为了多数高校的必然选择,是《概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

(二)认真进行专题教学,确保教学与时俱进

采用对《概论》课程的改革,是由过去按课程的十二章内容面面俱到的讲解改变为以章节为基础的十二个专题,其内容以教材理论体系为基础,与时政热点和最新的思政课研究成果相结合来制定具体的教学任务,精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大班案例式专题教学”所需的内容体系。另外,采用“案例教学”和“小组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全过程主动性参与。其具体的过程为:案例呈现、任务设置、讨论实施、评价反思。即教师在课前选编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现实生活中某些冲突、矛盾和危机事件作为典型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对学生拟定好讨论题目和学习要求,采用“答辩式研讨”和“辩论式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将置身于案例的背景和角色之中自主解读案例,并在课堂上分组相互之间展开讨论以致争论,教师课堂上及时因势利导,在下一次课上加以解读、评判。专题教学既加强了学生全过程主动性参与,又使教师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整体系统性的限制和不至因为教材修订滞后而在教学中无所适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为学生提供稳定有效平台

互动式教学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使大学生在校园内就能了解和接触社会。由学生按照教师事先布置的相关题目在课下收集资料并进行思考,上课时由学生担任主讲,阐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理解及存在的疑虑,并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这种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为导引,使由“课堂被动性接受”逐步引导为“全过程主动性参与”的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建立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复合式考核评价方式

复合式考核评价方式是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必然要求,相对于传统教学考试考查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评价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而更具科学和客观性。在《概论》课在课程考评上,不应再采取较为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作为唯一对学生学习水平与效果的一种检验方法与手段,这种只重考试成绩忽视教学实效,只重考试分数不管能力的考核评价模式弊端明显,已经不适应当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起理论知识、社会实践、平时成绩三部分构成的科学、客观、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方式。

(一)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可分为若干个项目,即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外学习小组,平时考勤表现,完成教师布置作业情况,同学讨论课之间的互相评价等。这种考核方式是综合各个项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体评价,既将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都反映在了学生成绩中,又有效地避免了一张试卷说了算的现象。如“大班案例式专题教学”和“小班研究性参与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组合式”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也即学生参与性和自学能力的考核。平时成绩要使其占期末总成绩的50%,教师考核评分中的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30%。这种科学、客观、可操作的成果和过程考核评价方式,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了起来,关注学生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可以给学生更多全面展示自己的空间,有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考核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的手段。

(二)注重社会实践成果的考核

每年第三学期安排开课的学生开展全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进社区、进农村,并参观考察活动,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由任课教师评定成绩。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通过社会实践,便于学生接受社会信息,观察社会现象。这既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增强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解讀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四、建设一支一流素质的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7]习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8]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把“吸引一流人才从教”作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必须过硬,可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其专业素养及科学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好的师资和师资队伍是上好《概论》课,把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落到实处的根本点。一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体,是主渠道作用发挥的主导力量,其职业道德水平、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另一方面,从课程运作看,教师是《概论》课程的实施者、评价者、设计者,课程整合、设计、开发能力的好坏就在教师,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要在教学中不断开拓新思路,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其次,建设一支一流素质的教师队伍,需健全和强化学校教研制度和机构,在教师配置上依循以校为本的理念,打破职务、学科、职称和年龄等界限,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使教学指导工作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高校要及时出台相关文件及配套政策,积极鼓励教师走教学创新之路,并从教学经费、教学设备、教学时间、教师待遇等方面予以全力保障。做到以教师为根本、以改革为契机、以发展为目标、以科研为先导、以课堂为依托,方能构建一支人员整齐、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较为完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团队,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一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吴振东.复旦整体推进“概论”课改提升思政教育实效[EB/OL].新华网,2015-3-22.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5]曹文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活力[N].人民日报,2017-10-13(7).

[6]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中国教育报社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中国教育报,2012-9-8(1).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9(10).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