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探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6 20:23:54      点击:

周莉莎 王贤军

摘要:在当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权力和话语体系面临着全球化话语、网络话语等各种挑战。在自媒体时代,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顺势而为,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转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话语体系,并有效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使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042-02

话语体系是人们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话语体系作为一种符号术语,它的范畴和基本概念不仅体现了表述内容的核心价值,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内在逻辑联系。它是通过一系列语言符号的方式,有效的传播,共享信息和意义,引导人们发挥确定行为的价值体系和行为的行动准则。[1]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高校教育教学话语体系,师生能同频有共振,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在大学生中更有效的展开。

一、新媒体环境下话语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7年8月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8%,微信、QQ作为即时通信工具所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4.3%和65.8%;微博作为社交类媒体平台,得益于名人明星、网红及媒体内容生态的建立与不断强化,占比达38.7%。由此可见,大学生越来越偏爱具备社交功能、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多种多样的网络交往方式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在新媒体的推动下,社会问题和热点会引起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健康向上的内容可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正能量的影响下,会鼓励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对生活、学习、工作的态度呈现积极向上的一面。但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话语传播者新媒体素养不足,学生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影响,导致学生的话语规范性被削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难以跟上发展迅速的新媒体脚步,存在话语滞后、话语解释力不足、话语转译功能不强的缺点,导致主导话语的权威受到挑战,会阻碍并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2]时间紧张、生活节奏快的普遍现象,加上部分大学生的性格腼腆、不善于交流等原因,促使微信、微博等网络交往方式成为最佳的情感宣泄渠道。网络所营造的虚拟人际关系环境使大学生忽略了现实生活中和家人、朋友、教师的真实沟通,在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的现实交际、沟通能力,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

二、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发挥话语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話语作为一种言语符号,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有效的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多采用控制式、劝说式和引导式的方法,教育者是话语内容的主宰者,受教育者则接受教育者所认为的合理的话语内容,处于被动一方。传统观念中崇尚教师权威,师生层级严明,教条化、机械化的管理以及家长式的说一不二的沟通正在不断丧失效应。强制性、单向权威的话语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如今的学生工作,更多的是依靠辅导员个人魅力和能力来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对规则的自觉遵守。

1.从大学生实际出发。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甚至还有“00后”。作为网络原住民,有其独立的个性,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生活习惯、个性追求等方面上有许多新特点。大学生难管成为现在教育者比较头疼的问题,教师们不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学生,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还是有闪光点的。

在日常学生工作当中,有部分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学生听不懂辅导员说的话,辅导员听不懂学生说的话的现象,这就值得我们去深思,是不是我们的话语和方式不对,吸引不了学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感染青年,就要运用青年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活动方式。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指路人,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爱好和需求,从他们的接受习惯出发,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融入信息、思想和感情交流中。

2.找准同频有共振,讲好理。师生能在同一个频道,并能产生共鸣,达到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这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说什么、怎么说,有没有在学生中产生同频共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大学生群体,不是井底之蛙,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信息,感受这个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接触得多了,成长的烦恼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话语体系,要改变方式。教育工作者在此基础上,要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和利益的交汇点,与社会生活融会贯通,关注大学生最关心、最现实、最困惑、最尖锐、最敏感的思想和理论问题,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

3.讲好身边的故事接地气。采用新媒体手段做支撑,话语接地气,摆脱学生所认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缺乏活力的窘境。理论知识再丰富,也需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关心关注的新闻事件、网络故事和热门影视剧等,结合时下网络上流行的网络用语,比如“照骗”、“皮皮虾我们走”、“戏精”、“扎心了,老铁”、“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等一连串网络流行用语,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辅导员也是关注网络信息的。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谈话时感觉是有趣的,而不是一如既往的说教式、批评式谈话,让学生一听到辅导员找自己谈话,产生的不再是抵抗情绪,而是觉得和辅导员聊天是一件高兴的事。将话语体系结合身边的故事和网络流行语,让话语体系更灵活,更有吸引力,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可以发挥出实质性的教育作用,达到话语体系所要达成的实际性效果。

4.提高教育者的职业素养。传道、授业、解惑是教育者的职责。对于教育工作者自身而言,要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和完善,才能教育好学生。而在培养一个人之前,教师己首先要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网络社交平台上,有些信息其实是存在很大漏洞的,甚至是低趣味性、低素质、恶搞的,这种“娱乐至上”的观念导致大学生对信息产生了误解和困惑,很难自主的进行接受和消化。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通过借鉴新媒体话语来和大学生进行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在借鉴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把握好正确的价值方向、理性对待、慎重选择,对一些网络段子和网络用语,不能全部照搬照用,要加以一定的加工和选择,不可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现出庸俗化的趋势。及时清理不良的网络话语,避免不良话语在高校的校园生活中泛滥,阻碍正确的话语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5.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涵养。生活在校园里的青年大学生,在所谓的象牙塔的庇护下成长,缺乏社会历练、社会经验。面对经过加工过的、五花八门的信息,有些学生不能区分网络信息和社会现实的差别,就会误入歧途。比如校园内经常发生的校园贷事件,通过夸张的言语修饰,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群体认为校园贷确实很方便,具有来钱快、手续简单、零风险等所谓的“优点”,最终禁不住这种虚假信息的诱惑,误入圈套,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主动的去接触网络等媒体,了解当今新媒体的话语体系,以此来感受当代大学生在这种新媒体时代中所接收到的各类信息是否健康、是否真实、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和活动,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加强网络素养和网络教育,自觉的进行辨别、过滤,忽略掉不良的新媒体话语环境。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转化方式方法,要有面向未来开放的思维。教育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要灵活、理性的转化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升话语体系在高校中的权威性和时效性,以话语体系建设为手段,促進师生之间互通有无,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心中,在学生之间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从而全方位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葛红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2]陈伟,胡德平.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J].思想理论教育,2015,(01).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