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逆向设计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8 20:49:15      点击:

吴丽莹 林世威 佟文宇 历晶 韩阳

摘要:逆向设计是一种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本文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例讨论了逆向设计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逆向设计;化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9-0229-02

一、逆向设计

“逆向设计由美国课程与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提出的,逆向设计是从终点——想要的结果(目标或标准)开始,根据标准所要求的学习证据(或表现)和用以协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形成教学。”[1]其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明确预期的结果、确定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安排学习和教学活动。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提出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倡导“为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2]逆向教學设计,充分体现的“教、学、评”一体化,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于逆向设计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逆向设计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中一小节内容。以“氧气的化学性质”的逆向设计为例,分析逆向设计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进行逆向设计之前,首先要简单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在了解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更有助于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逆向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在《义务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学生知道氧气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初中化学中考考纲中也明确要求要了解氧气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本小节教学的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难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之所以成为难点可能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化学知识和化学用语的储备教少,不能够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2)学生学情分析。在学习该小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物质可以和氧气发生反应。例如: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蜡烛的燃烧的产物,并且在该节学生就已经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现象的方法。第二单元课题1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也已经知道了红磷和氧气会发生化学反应,以及氧气在生活中的用途。通过这些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若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我认为,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还是可以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的。逆向设计过程如下。

1.第一阶段。明确预期的结果,即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确定“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目标:(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2)学会描述氧气和某些物质反应的实验现象。①描述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②描述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③描述铁丝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

2.第二阶段。确定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这一阶段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评价任务和预期学生应有表现。如表1。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任务,每一项评价任务下都对应一种预期学生应有的表现。通过教师实际观察学生的表现,收集证据与预期学生应有表现进行对比,判断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时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适当的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新的学习内容。

3.第三阶段。安排学习和教学活动。安排学习和教学活动,即设计教学活动。如表1。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这一阶段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评价任务来安排学习和教学活动。评价先于教学,通过评价反馈,教师可以不断地修正教学,再评价反馈,再教学。反复循环,直至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上述逆向设计案例应用和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重在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既是以教学目标为起点,又是以教学目标为归宿点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达成而进行的。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评价任务,预期学生应有表现,进行教学活动,其中教学目标、评价任务、预期学生应有表现、教学活动每一点都是一一对应的。在整个逆向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设置了一个评价任务,使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中。“这样一来,教学又成为发现证据的过程,评价不再只是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检测,两者形成‘教学—评价—教学的螺旋式上升环,不断促进目标的达成。”[3]逆向设计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使评价和教学紧密结合,从而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新的学习内容,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Tasmani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rinciples of Backward Design [EB/OL].http://www.ltag.education.tas.gov.au/planning/models/princbackdesign.hrtn.2010-09-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叶海龙.逆向教学设计简论[J].当代教育科学:课程探索,2011,(4),2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