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课程体系的优化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8 20:38:23      点击:

刘建 林小云 龚文平 何幼斌 王振奇

摘要: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探索适合长江大学“石油基地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课程体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油气资源勘探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4-0162-02

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该专业历经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具有培养油气地质勘查方向人才的鲜明行业特色,已经培养了大量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油气勘探开发的优秀人才。2009年以在部分省第一批本科招生的石油主干学科组建“石油基地班”,因此,探索适合我校“石油基地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油气资源勘探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石油基地班”培养模式

“理科基地班”是1991—1996年为了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原国家教委按计划、分四批有步骤地在部分高校建立了83个“國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突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三个方面的内容。任何一所高校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产品”,以保证“优质”的“产出”,才能不断改善学校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以提高办学质量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油气地质勘查为主要特色,培养“两创(创新、创业)”的特色品牌人才,坚持“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求实、进取、创业、报国”为主题的献身精神和报国精神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艰苦创业的优秀人才。根据“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培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石油基地班”实行“1+2+1”,即一年级加强基础教学,二、三年级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学习,四年级以创新培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石油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充分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的要求,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确立了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研究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培养层次提高和油气工业发展对人才质量需求变化的“石油基地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长江大学“石油基地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系统掌握油气资源勘查工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获得成为石油地质工程师必须的基本工程训练,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地质领域的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学习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相关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接受油气勘探开发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具备较强工程设计实施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工程素养。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①具有从事资源勘查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理论基础,以及基本的经济和管理知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一门计算机语言及常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够应用计算机解决相关的地质问题;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并具有听、说、写、译和开展国际交流的基本能力。②系统掌握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掌握地质数据的采集方法;了解地球物理资料采集及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设计油气地质相关的实验并分析数据,掌握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及应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及方法,开展油气勘探及开发地质评价,具备初步解决油气领域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③了解与油气资源勘查行业相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正确评估油气勘查行业对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及环境的影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及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承担团队中的多种角色。④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并保证职业诚信。

三、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通过调研对比,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内高校比较,课程设置主要问题:①学分相差不大,一般四年制总学分为190学分左右。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安排较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学分安排相对较少,自主学习的学分安排也偏低;②从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的设置和学时分布相比,地质类院校更注重基础地质课程的设置,学时学分要高于石油类院校;③实践教学环节上,我校实践学分相差不大,只是相对较分散一些。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在“石油基地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体现理工交叉的特色。课程体系改革思路:①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专业思想培养环境;②优化学科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构建加强基础、注重创新的课程体系结构;③将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学科的综合和渗透;④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两创”人才;⑤增设拓展型专业选修课和课外科技活动,构建个性发展的平台。

課程体系在精选内容、提高起点、避免重复的基础上,形成理论、实践、创新多层次和基础、研究、拓展模块式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包括必修课(基础型模块)、专业选修课(研究型模块)和公共限选课(拓展型模块),基础型模块包括通识、自然、学科基础。①拓宽基础,增强适应性;②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③鼓励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④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四、应用效果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基地班”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开始于2009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课外科研活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理念和团队合作精神有了显著提高,在国家级学科、课程竞赛及创新项目资助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创新的理念,培养学生注重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的创新型思维方法,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理论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逐步推行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的“讨论课”、“实训课”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小云,龚文平,何幼斌,李建明.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历程及成效[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1):25-29.

[2]蒋有录,查明,任拥军,张立强,陈世悦.“资源勘查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践和体会[J].国地质教育,2008,66(1):74-76.

[3]吴伟.打造品牌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8,66(2):41-45.

[4]林小云,李建明.资源勘查工程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240-241.

[5]吴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5(1):333-334.

[6]何幼斌,龚文平.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改[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242-243.

Abstract:The key link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the determination of talents'cultivation targe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alents'training scheme.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ing are the basic way of talent training. Exploring the adaptable talents'training mode for "oil base class" of Yangtze University and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base class- Resources Prospecting Engineering are order to adapt to the talents'demand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exploration attracted by the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Resources Prospecting Engineering;oil base class;personnel training mode;the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