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新形势下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4 20:29:47      点击:

顾朝志 蔡丽萍 丁淑妍

摘要: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整体水平尚低,基本科研素质不高,部分教师责任感不强,学生科研组织管理形式化。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三个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即组织管理专业化、指导队伍专业化、科研训练专业化。

关键词:组织管理专业化;指导队伍专业化;科研训练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6-0114-02

一、引言

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培养模式和机制,而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核心途径之一。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文献调研、实验方案论证、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以及团队的合作,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探索有效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转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1,2]。

二、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分别提出“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之后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相继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近年来,省(部)属以上大学院校基本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也设置专项资金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科研立项。通过科研能力的训练,大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实际工程还是从事学术研究,都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能够独立地分析解决遇到的难题,初现教育模式改革的成效。尽管如此,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3],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分析研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1.科学探究兴趣不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填鸭式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学生学习被动,习惯了听课-作业-考试的定向思维。学生考核方式依然按照传统方法,只要课程成绩及格就可以顺利毕业,不考虑科研创新情况,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学术探究的积极性。社会上总是单以就业状况评判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为迎合社会的需求,一些高校偏离了高校办学宗旨和对科学的追求与崇尚。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不高,对科学的灵感和奇思妙想早已抹杀在萌芽之中。

2.基本科研素质不高。笔者每年都让部分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且指导大学生参加“挑战杯”等课外学术活动。在选拔学生的时候,笔者一般提供给学生一个选题,让他们去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学生基本的科研技能普遍较低。例如:1)查找网站模糊。几乎所有的学生只知道百度等搜索引擎,而对常用的知网、维普数据库、外文Elsevier等专业的学术网站,Google Scholar、Scirus等学术搜索引擎知之甚少。2)搜索技能较低。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关键词、如何组合关键词进行筛选,科研效率低。3)资料整理分析能力较低。面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很多学生不知道哪些资料是最相关的,哪些资料相关性一般,哪些资料是不相关的,资料分析能力不高。

3.组织管理形式化。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对这项工作的组织管理形式化,具体表现在:1)立项评审不严。对学生申报的本子一般不组织相关专业资深教师进行评审,即便是组织了也是形式化,最终立项的本子早已确定,要么是学生干部,要么是平时与教师交流多的学生,甚至是所谓的“关系户”,严重打击了其他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2)项目开展过程监督力度不够。据了解,学生的科研开展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监督措施,指导教师也因自身教学科研工作无暇顾及,所以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也就无从谈起。3)项目验收控制不到位。大学生科研项目结题验收时,管理部门并没有按照项目任务书进行检查评审,不管是否完成任务,一概结题验收,这样不但不能达到科研训练的初衷,而且会造成学生应付、不作为的不良习惯。对完成非常出色的学生也没有任何奖励措施,无法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科研思想。

4.教学过程科研渗透度不强。目前高校教师教学活动受到很多限制,例如不仅要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而且每个学期都要接受学生的监督和测评,如果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将对教师评优评职评奖的影响很大。但是学生的测评主观性特别强,很多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照本宣科,特别是教学科研并行的教师,不能将科研信息传授给学生,不对知识点进行扩展,而是考虑学生的口味进行考前针对性辅导,使学生考试都能及格,而科研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

三、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有效的科研能力训练。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探索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一套有效的训练机制,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笔者提出了“三个专业化”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即组织管理专业化-指导队伍专业化-科研训练专业化,使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从管理层、指导层和实践层都有切实的保障。

1.组织管理专业化。学校和二级学院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大学生的科研管理工作,管理人员负责每年的科研立项、评审、监督和验收工作。管理人员应该接受过科研管理工作的培训,熟悉科研流程,能够起草相关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且富有高度的责任心,在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都秉承公平、公开原则,能切实安排专业教师进行项目的评审,接受学校、学院的管理和学生的监督。

2.指导队伍专业化。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教师要有基本的要求,至少应该主持过校级以上的科研项目或者实际参与过科研项目,这样指导教师本身有一定的科研素质,懂得如何去训练大学生的科研技能,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资料调研、科研立项、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学校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监督,并兑现相应的工作量,在评优评职评奖时进行加分或者优先考虑,提高指导教师指导积极性。

3.科研训练专业化。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必须从项目申报、立项、执行、结题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正规程序进行,否则管理人员有权终止该项目的执行。对于不能按期结题者,或者结题不能达到预期任务的,应提出延期申请,说明不能按期完成项目计划的原因和延长时间,延期时间最长不超过2个月。但是,不提倡科研项目唯成功论,允许项目失败且剖解失败原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根据学生科研成果情况和制订的激励制度,应及时兑现相应的物质奖励或者加学分,也体现劳有所得和学校的诚信。

四、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三个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即组织管理专业化-指导队伍专业化-科研训练专业化,从而切实保证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浓厚的校园科研氛围,提高学生整体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陳新景,何俊华.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J].河北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3).

[2]王虎挺,吴天松,李欣瑶.关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

[3]嵇敏,李舍梅.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之TRSI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7,(8).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