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德语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5 20:27:25      点击:

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与德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加深,德语专业人才紧缺。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德语专业,使得德语专业毕业生增加,但高层次的德语专业应用型人才仍处于比较缺乏的状态。本篇论文主要从教材、学生、教师以及课堂形式四个角度出发,浅谈当今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成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德语;教学改革;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151-02

引言:德语是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在使用国家数量排世界第六。随着我国与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愈来愈密切的交流,高水准高层次的德语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空缺较大,这促进我国高校德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也为我国高校德语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德语课堂的改革实践过程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唯有追根溯源,才能更好地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为中国未来兴旺昌盛注入更强的动力。

一、高校德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编写内容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德语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材大多为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版本。教材的老旧使得教学模式固定僵化,也使教学模式和词汇与现代德语交流与应用脱节,不符合新课改后高校德语课堂教学的目标。语言的魅力正是其会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灵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更新改进现有教材使其兼顾教学要求和实用性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德语专业毕业生关键一个环节。由于语言学习拥有较强的时效性,导致教材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也使得教材更新所需成本投入较大,可是其市场并不广阔,需求并不旺盛,教材编写者积极性不足,导致教材编写进度常常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2.德语词汇理解与掌握较难,学生自主学习难度大。首先,德语属于印欧语系,对母语为汉藏语系且零基础开始学习的中国高校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为德语拥有几种标准方言,名词的词性也分为阳性、中性和阴性三种,在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难学的十大语言排行中,德语排在第七位,所以在学习初期最好有教师进行引导学习,为学生解释疏导德语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汇。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的不同以及习惯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而高校德语课堂改革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要求较高,这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教学改革的效果降低。

3.教师对课程进度的安排难度大。德语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将学生作为主角,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但是按照高校教学的课程安排来看,学生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三年,若将大部分课程时间交由学生进行分配和主导,根本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且德语的理论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系统地进行讲解,语言教学将无法避免地涉及语言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等知識,但由于教学进度的关系,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讲述不是很全面,难以给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

4.改革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难以把控。课堂教育改革的核心主要为提高学生自主探讨的时间,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但是学生主导课堂会使课程进度难以把控,拖延课程进度,所以如何安排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方式是教师改革中最难的部分之一。同时,传统课堂的主要方式为教师围绕着教材进行讲解,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较少,这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但对学生实践交流中更重要的听说读写部分较为忽略,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二、高校德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问题的成因

1.德语教材编写者未能及时改进教材内容。每次教材改进和更新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成本较大,且德语在我国属于小语种教学,其市场需求并非像英语等教材一样旺盛,较小的利润空间导致德语教材编写者的积极性不足,德语教材更新速度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课本老旧使学生所学知识跟不上未来工作需要,与工作的磨合期加长,增加了德语专业毕业生的求职难度。

2.德语专业学生较多为零基础学习,且学习时间较短。很多高校德语专业生没有德语基础,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从零基础开始学习,高校德语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自学加大了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学习难度,拉大了学生之间学习进度的差距,容易造成学习效果暂且不理想的同学产生消极的厌学心理,影响其进一步的学习效率,产生恶性循环。高校实际学习时间大多为三年,大四以学生外出实习为主,因此从零开始学习的德语专业学生学习语言时间较短,其知识储备量并不充分,对其求职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3.对于课程进度与教学改革存在矛盾,教师未有很好解决方法。由于德语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要求他们掌握大量德语知识,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实际应用,还包括德国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但课程时间较为紧凑,教材知识尚且不能完全讲解透彻,更别说提升学生语言实际应用和在德语课堂教学中给予其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所以课程进度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之间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矛盾,但解决难度较大,现在未有较好的方案来协助教师达到两方面协调均衡发展。

4.德语课堂教学形式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为培养具有更高专业素质以及具有自主学习的创新型德语专业毕业生,德语课堂教学改革正在不断的进行中,但由于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如教学模式如何调整、师生间“教”与“学”的课程幅度如何安排等等。“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的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经过不断实践并从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才能完美解决问题。

三、高校德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1.德语教材编写可以通过政府资金扶持和与高校教师合作,加快教材更新速率。教材编写利润空间较小,所以政府可以通过为其提供部分的资金扶持,以提高教材编写者的积极性。同时为提高教材的更新速率,还应该实现教材编写者与高校教师之间合作,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后的情况和需求来编写教材,提高教材与学生学习的契合度,降低学生自学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学生之间应形成对练小组,加强口语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形成口语对练小组,提前一节课安排不同的对话背景和主题,让学生在下节课的前五至十分钟进行表演,并讲述德国文化习俗,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德国的文化习俗,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形成德语练习氛围。学生在准备素材的过程中锻炼了其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其德语的词汇量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增加。

3.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学生知识应用部分的课堂时间。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教学经验和现代德语的变化发展适当地删减不会使用或者应用性不强的课本内容,在课堂教学的九十分钟内尽量精简提炼教学精华,并将多余时间合理分配,如讲解德国风土人情、习俗禁忌或者俚语含义等,增添教学活力,引导学生按教师既定目标前进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德语的兴趣。

4.不断对德语课堂进行调整,完善德语教学。教师先策划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大纲,再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实际教学效果进行不断的修改,对教学内容精益求精。在修改教学方案的过程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核心,也要注意所教學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做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不论其学习德语的动机,让每个学生爱上德语,都有动力学习德语,达到其自主学习的目的。

结语:总而言之,高校德语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改良,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未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层次的德语专业毕业生来为我国发展添砖加瓦,为中国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高校德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知识储备和实际应用水平同步提升,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是高校德语教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吕亮平.高校德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61-262.

[2]罗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德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5):184-186.

[3]田春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德语学习兴趣[J].科技资讯,2010,(01):181.

[4]朱惠东,侯宇晶.应用型德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3):182-183.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