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6 20:24:42      点击:

曹爱霞 周新院 杜友威

摘要:随着社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我国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支持对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方式的革新。要想做好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增强,需要有较高专业能力水平的多科融合的师资队伍团队,需要有较强关联的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需要教育机构加大对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断革新和完善,结合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搭建更好的海内外交流平台,达到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化、国际化程度,更需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和强化,加强对学生自身实践教育的训练。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216-02

对照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式,我国对“新工科”教育下的人才培养存在不足,例如:存在培养方式不够专业,资源配置软硬件不合理,没有充足的教育实践教育环节等,造成了我国当今不能满足“新工科”视域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新工科背景条件下,国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要与国际接轨,达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真正能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让学生具有更好的发展和生存本领。新工科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具有我国特色的复杂工程,需要有较紧密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还应具有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和周密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并以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为重点任务。

所谓“新工科”主要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产业变革的推动下,针对新型的、科学的新产业形式,如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专业的提升和创新,其中也包括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革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工科知识水平以不能满足快速度发展的工科规模,必须要有新的工科力量的诞生;“新工科”这个概念的提出,推动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为高校对接产业转型指明了新的方向,使人才培养有了切实的保障制度。新工科旨在新理念、新要求、新思路(即三新思想),在面向多元化产业需求的基础上,引领新经济,重点塑造卓越人才;纵观新工科建设研究方向,建设的重点是新型工科,最终根本用意是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新工科视域下的本科院校优势在于科技创新、技术和产业的提升,也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国内知名企业也不断参与到教育教学环节中,这就会有助于学校对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结合。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培养对象与地方普通高校培养对象不同,后者是以知识应用型人才为主导,主要是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并创新、创造性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在其中不仅要把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还应该合理的恰当的引导学生学习专研的行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习惯养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开始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开设新型、创造性学科,引导学生接触和学习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具备创新创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在高校积极参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中,需要加大政策扶持,需要设定符合我国国内发展要求和专业技能行情发展的培养策略,做到切实可行的教育引领方案;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设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经费,这就保障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的物质需求;相關教育部门需要有明确、清晰的规章制度,这也是保障人才培养真正做到落地。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培养“新工科”创新人才教育方式下,师资队伍本身对教育者的自身能力和教育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不是仅仅局限于人员数量、年龄等片面因素,而是更关注于教师的专业水准、道德修养等综合能力。组建教师队伍可以采用引进先进教师学者和兼职合同教学两种方式,对于教师的要求是自身的能力要适应变化的新工科专业要求,通过借助企事业单位对相关专业高水平人才进行引进,建立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队伍。在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有较强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给予帮助和指导,这也给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在优秀教师队伍搭建的同时,还需要设置教育质量监督部门,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方案和教学实践活动要以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依据,整体衡量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达成度,评定教学课程的合理性,并遵从相关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新工科大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提倡运用大数据理念,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统计梳理和预测社会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数据需求,强化之间的合作。搜集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参与教育教学的信息数据,并对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体发挥信息化时代的优势,在分析中对教育质量和方式提出建议和整改方案,做到及时纠正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补救措施,做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完善跨学科知识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在新工科形势下,专业知识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人文科学之间的结合,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与专业相符合,开设跨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于重点专业课程体系改新的过程中要在原有的较为完善的体系基础之上,开设符合新工科时代的课程,虽然知识和专业的归类越来越细,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各专业领域的知识也在不断飞速更新。

建设具有新工科专业实践教育场地,有意向的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技能创新教育创新性作为教育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分析实际问题。开设创新性理论、编排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方法、具有前沿性的知识等课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专业的实践训练,鼓励本科院校与企业、研究所合作,建立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积累经验,增强创新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本文主要是从转变新工科研究对象、师资队伍建设、信息交流平台的搭建以及实践教育基地等主要方面对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探讨。借助新时代科学技术为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手段,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全球化、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提升本科院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也为国内“新工科”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汪福俊,陆苏华.“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9):148-149.

[2]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成才之路,2016,(15):20.

[3]居继清.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究[J].文教资料,2015,(17):77-79.

[4]侯明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基于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103-105.

[5]周同旭.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体系构建[J].滁州学院学报,2017,19(02):67-70.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