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基于任课教师现场指导的持续性施工生产实习模式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2-27 19:16:38      点击:

宋协清 余群舟 杜婷

摘要:土木工程施工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的施工实习模式是将对施工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土木工程实习小组,教师选择合适的工地,根据工地相应施工内容选择阶段实习目标,在任课教师全程陪同和现场指导下,土木工程小组进行持续性施工生产实习。该模式解决了传统生产实习时间短、内容不系统、不完整和课堂教学感性认识不强等问题,同时使学生在施工现场及时得到任课教师关于所学内容的指导,通过感官和现场认知更深刻地掌握相关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为有效实施这种个性化的实习模式,论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要措施。在武汉长城汇项目中,土木工程小组参加了由基础到主体结构的工程实习,实习效果良好,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习小组;施工实习;教师现场指导;持续性实习;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022-03

土木工程施工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1,2]。学生施工生产实习一般4周,而一般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工期长,由此造成的施工周期长而实习时间短的矛盾必然会导致学生实习内容不系统、不全面;另一方面,现场指导教师工作繁忙,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很多时候是流于形式。基于目前传统生产实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施工实习效果,在任课教师全程陪同参与下,以土木工程小组为单元,根据项目施工工期相应拉长学生实习时间,保证学生按实习小组进行持续性施工生产实习的个性化模式值得研究。

一、传统施工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

(一)施工实习时间短与工程项目施工持续时间长之间的矛盾存在

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施工生产实习,不管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大部分施工生产实习时间4周左右,实习时间短,实习内容难以全面[3]。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大部分是选择以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为主要工种的实习内容,在短时间内,很难见到完整地屋面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情况,特别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基础工程,更是难以见到其后续工程实施情况。施工生产实习的传统模式难以解决实习时间短与工程项目施工持续时间长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实习时间集中,能够系统、深入指导的现场老师数量少与实际需要多的矛盾长期存在

土木工程施工生产实习,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后的暑假。同一施工项目工地经常有不同学校多批次的学生实习,现场指导教师一般为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专业负责人等,现场工作繁忙,客观上造成实习学生多与现场指导教师少的矛盾。实习学生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更谈不上系统深入地指导[4]。

(三)实习学生数量影响实习安全和实习效果

传统的施工生产实习一般有集中实习和分数实习,集中实习人数多[5],严重影响现场施工,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现场实习管理难度大,施工企业难以接受,实际操作中现场实习次数有限,难以达到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效果。另外,学生在工地分散实习,现场实习学习的氛围差,现场技术人员对实习学生之间的指导没有硬性的要求和义务,学生的收获主要靠自己感悟和领悟,也很难有比较好的实习效果。

二、基于任课教师现场指导的持续性施工生产实习模式

(一)任课教师现场指导土木工程小组持续性施工生产实习模式的内涵

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土木工程施工课,在课程期间,任课老师提出持续性施工实习计划,对施工感兴趣的学生成立土木工程实习小组,人数最好控制在6—8人。做好相关准备后,选择合适的工地,确定实习目标。施工实习期间,每星期六或星期日到工地一次,由任课教师带队,全程陪同实习小组一起实习。在工地现场,任课老师现场讲解,与小组成员交流、答疑,及时解决问题。每次实习结束,布置小组学习作业,作业包括整理现场照片、写施工日记、遇到的施工技术问题及处理、实习体会、下次实习内容的计划等,根据实习的专项内容,小组不定期组织集体讨论和交流。

持续性施工生产实习,根据施工工地实际情况,选择基础阶段、主体阶段、屋面阶段、装饰阶段等模块化内容目标的一个阶段或者多个阶段,实习持续的时间与阶段目标一致。实习小组成员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每届小组实习的时间可以持续一年,理想情况下,持续性施工实习可以一直持续到整个项目施工完成,实习小组可以接力通过两届或三届学生持续完成工期两至三年的施工项目。

(二)任课教师现场指导的土木工程小组持续性施工生产实习模式的意义

1.解决实习时间短与工程项目施工持续时间长的矛盾。通过持续性施工,灵活选取模块化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可以是一个阶段、多个阶段或者整个项目施工工期,实习持续时间可以确定半年、一年、两年、三年,实习小组分别由一届、两届、三届学生完成。

2.解决现场指导教师不能系统、全面、深入指导的问题。由任课教师实习期间全程陪同参与,根据现场问题,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及时讲解、指导、讨论、交流,有效地解决实习期间现场的疑问,或提出解决的方法。

3.有限人数的土木工程小组集体实习效果明显。土木工程小组成员人数6—8人,從上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开始,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进行一系列的施工准备,编制施工实习计划,安全教育培训;在施工现场,小规模的集体一起现场拍照、相互学习;实习结束后整理资料和集体讨论,激发成员的学习热情,使实习效果大大提高。

(三)任课教师现场指导的土木工程小组持续性施工生产实习模式的开展

1.施工生产实习工作步骤。(1)成立土木工程实习小组,考察工地。(2)准备工作,包括安全教育、保险准备、制定实习方案和初步计划。(3)联系施工企业,确定工地。(4)确定模块化内容目标,制定详细实习方案。(5)按计划进行工地实习,做好现场拍照、施工日记。(6)按模块化内容整理资料,进行总结。(7)根据模块化内容和小组情况成立新的土木工程实习小组。(8)循环重复以上步骤。

2.模块化内容目标的划分和土木工程实习小组的变化调整。模块化实习内容一般分基础阶段、主体阶段、屋面阶段、装饰阶段等四部分。土木工程实习小组参与实习目标内容的可以为一个阶段、多个阶段或者整个项目施工工期。根据施工项目工期和小组在校时间,项目整个施工工期的持续性实习可以计划多届学生成立多个实习小组接力完成。

三、持续性施工生产实习模式实施的重要措施

(一)具有奉献精神的任课教师全程参与是关键

在整个实习活动中,任课教师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开始,参与土木工程小组成员的筛选和组建、实习计划的制定、工地考察和选择、与企业的联系沟通、模块化实习内容目标的确定等施工实习的各项准备,特别是持续性施工期间的全程参与陪同。这种个性化的实习模式能够实施,带队教师高度的奉献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关键。

(二)选择合适的施工工地是实习内容模块化目标实现的前提

实习工地概况决定了施工实习的内容。实习工地首先考虑内容全面,具有代表性,包含常规桩基、地下降水、基坑支护、后浇带、主体标准层、屋面工程、装饰装修等。选择工地其次是开工时间,时间最好是上半年3至6月份,刚好学生上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土木工程小组成立后马上进入工地,可以完整参与整个工程项目的实习。另外,工地也要考虑与学校的距离、交通情况和任课教师的方便。

(三)施工企业的配合是施工实习顺利实施的有利条件

在整个持续性施工实习期间,现场施工企业的配合非常重要。选择好工地后,联系施工企业,或者联系施工企业,推荐合适的工地。联系施工企业,考虑校企合作,通过施工企业总部与项目部项目经理协调,落实施工实习期间施工現场配合的管理人员,特别是现场安全员的配合。小组每次工地实习,停留工地时间一般3个小时左右,一般邀请现场的安全员全程陪同。

(四)主动积极参与的土木工程小组是内在动因

持续性施工实习,时间持续半年甚至到三年,可能有几届的学生成立小组接力完成。土木工程实习小组的人员组成影响着实习效果,在小组成立时,应考虑学生的施工兴趣、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实习时间、性格等方方面面,了解学生参与实习的意图。土木工程小组的主动积极性是实习有效的内在动因。

四、具体工程持续性施工生产实习模式实证

武汉长城汇项目,位于武汉中心城区内环线上江南商务区核心地段中北路7号。项目为城市综合体,包括1栋47层写字楼(楼高242.9m)、1栋27层写字楼和1栋34层住宅楼,由中建三局一公司总承包。项目施工工期从2012年3月到2015年12月。

华中科技大学2011级学生小组在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在任课教师和项目安全员全程陪同下,参与长城汇项目的基础阶段和部分主体结构阶段的持续性施工实习,学生收获很大,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五、结语

施工项目根据施工阶段划分四个模块化的实习目标内容,土木工程小组成员在任课教师全程陪同参与下,选择一个模块或多个模块进行持续性施工生产实习模式,是解决传统实习存在问题的有益尝试。为提高实习效果,在任课教师、校企合作、实习内容模块化目标和土木工程小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国恩,梁鑫,周雨.基于仿真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实习实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197-199.

[2]王作文,孟晓平.土木工程施工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08-111.

[3]欧志华,刘方成,赵成奇,等.土木工程专业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121-124.

[4]胡秀兰,祝明桥,刘锡军,程火焰.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1):90-93.

[5]余群舟,周迎.基于BIM的土木工程施工生产实习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4):111-114.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